商業發展論文:商業街的改造設計的思索

時間:2022-01-29 09:40:46

導語:商業發展論文:商業街的改造設計的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發展論文:商業街的改造設計的思索

本文作者:鄭智雪工作單位: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建筑學院

商業街區內的老社區,居住情況極為緊張,更毫無居住品質可言。對于地處“高房價”地段的老社區住戶而言,其生存環境的惡劣與繁華的現代商業街景形成強烈反差。如何在改造時做到“現今生活需求”與“城市文脈延續”的雙贏,是此刻老社區改造面臨的艱巨任務。

尊重公眾意愿,充分考慮現今生活需求社區是人、建筑、街道和社會關系構成的社會空間關系,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心理歸宿與傳統,居住群體具有本地特征的文化特質,存在著在情感上有溝通,在心理上有認同和歸屬感。所以,充分尊重公眾意愿、全面考慮現今生活需求是對老社區改造較為理智的思考。1)通過民意調查,了解住戶意愿需求。在對老社區改造的過程中,通過走訪住戶和發放民意調查表的方式對現居住戶進行民意調查,深入了解居民居住現狀和對老社區改造的需求,繼而制定可行的規劃措施和改造方案。針對現住居民最緊要解決的居住環境緊張的問題,通過讓老社區向上蔓生,把老住戶從被商業包裹窒息的老建筑中解救出來,使得老住戶與商人租客分離。下部老建筑可為快節奏生活的商業區生意人提供便捷的居住環境,上部新建筑在為老住戶拓寬居住面積的同時也為打造居民共享交流平臺創造了可能,提升老社區的居住品質。2)根據老社區現狀條件逐步改造,盡可能避免大范圍拆除。面對老社區拆遷日益困難的形勢,改造應針對地段的現狀特點,采用“有機更新”的手段,運用保留、改造與新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開發,避免大規模拆建對老社區的破壞。正如凱文•林奇所說:“在它的總的輪廓相對穩定時,小的局部的變化從未停止……這些只是過程的延續,并無最后的終結。”由此表明,城市之所以能成為居民認同的“場所”,其形成大多是有其獨特的歷史過程,絕非立竿見影能獲得的。因此,我們要珍視那些在城市中已經形成的場所,避免對其具體的體型環境作劇烈變革或任意更改。在對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商業街老社區改造的過程中,不改變老建筑原有的街巷格局,僅拆除居民違章亂建部分,并且采用修繕性保護老建筑表皮的做法,既留存了老社區的歷史記憶,又最大限度避免大拆大建。為能使新建建筑緊密連接于老建筑之上,采用對老建筑加柱的辦法,既有效支撐新建建筑,同時又對老建筑起到加固作用。在新老建筑銜接的地方,選擇將老建筑進行部分改造,置入垂直交通,保證新老建筑上下貫通。

在對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商業街老社區改造的過程中,提煉出老社區建筑肌理,并以該U形肌理元素為母題對新建建筑進行發揮創作。使其平面立面化,并根據老建筑的形式走向定位新建部分,使得新建建筑根植于老建筑,保證二者的傳承關系,同時又能讓老社區的建筑精髓在向上蔓生過程中得以彰顯。同時,提取城市建筑平面掠影,抽象成大小各異的方形,投射于新建建筑的立面開窗上,宛如一幅幅津城剪影,在城市夜空下更顯精彩,如圖2所示。將商業區對老社區的負面影響轉為正面作用在對老社區改造之前,周邊的商業環境對于老社區來講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負作用。喧鬧嘈雜的交通、熙熙攘攘的人群正時刻影響著居民正常的生活狀態,而寧靜祥和的居住環境正是現住居民的迫切需求。于是,在新建部分打造居民共享交流空間,此空間既是溝通每戶居民的紐帶亦是老社區與商業區相互作用的焦點平臺。住戶可在共享空間品茗休憩,體驗快節奏商業區內難得的鄰里間愜意的慢生活;同時亦可于共享空間內駐足遠眺,感受時尚都市的繁華氣息。老社區與商業區的對話,正是將商業對居民的負面影響轉而變正,讓老社區的住戶們也能積極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中,真正成為該城市的一份子,而非以抵觸情緒寄居于城市一隅。在處理新老建筑銜接部分時,并不完全布滿,而是部分空出,與其說是有選擇的留白,不如說是改造點睛之筆,如圖3所示。于留白部分打造屋頂共享空間,這既是上部住戶回家的必經之地,也是下部住戶的屋頂活動空間,給上部與下部居民們創造了充分的交流機會,還原快節奏生活下難能可貴的鄰里之情。

城市的建設應該是有繼承性的,沒有了文化繼承,沒有了傳統延續,也就沒有了東方建筑的未來。通過對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商業街老社區改造的研究,我們希望探索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有機更新”的工作方法和改造思路。理智的對待老社區拆遷保護與開發建設等一系列問題,切實做到尊重百姓意愿,滿足現今生活需求,提高居住環境品質,尤其對老社區內的歷史建筑進行積極地保護和利用,凝練城市肌理,有效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提升老社區改造的可操作性、創造新舊和諧的城市空間。此番對于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商業街老社區的改造研究是對中國式現代住宅的一次淺顯的探索,這僅僅是個開始,將來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