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機管理可持續性研究

時間:2022-10-24 03:08:39

導語:高校危機管理可持續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危機管理可持續性研究

一、高校危機管理的內涵

關于危機事件,羅森塔爾認為,就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從此定義出發,本文認為,關于高校危機管理則是指高校應該建立一定的管理機制,以便能夠處理嚴重危機高校正常教學管理秩序,并可能帶來嚴重威脅后果的潛在的以及突發性的事件。這表明了本文的研究基礎,即關于危機管理不僅僅是針對突發事件而言,同時也考慮到了一些潛在的暫時未顯露出來但是在未來可能演變成危機的事件。高校是一個極其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特殊性決定了它是各種危機潛存與易發的場所。從高校危機的特性來分析,其特征可以歸納為:(1)突發性和緊急性。危機發生前雖然有征兆或預警可能,但由于其發生的時間、地點、類型、程度不可預見,往往會超過學校人力配置所能控制的范圍。高校危機的發生會嚴重干擾教學秩序,威脅到教職工與學生的價值和目標。(2)高度不確定性。由于所在環境的不確定性、信息的不對稱性、人理性的有限性,高校危機往往表現出狀態不確定性、影響不確定性和回應不確定性。(3)危機處理非程序性。由于危機的高度不確定性,決策者對于危機的處理時間有限,掌握信息和資源有限,危機情況下的對應策略基于人工判斷,缺乏科學推理與思考。(4)具有“蝴蝶效應”?!昂笔侵敢粋€壞的微小的因素,如果不及時地加以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高校屬于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分支,其危機會影響整個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行。(5)具有雙重效果性。危機雖然可以產生較大的惡劣影響,但也潛存機遇,控制好了不僅可以轉危為安,而且可以借此進行體制上的革新,以促進學校管理的完善。

二、高校危機事件產生的動因分析

1.社會因素。作為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組織,高校危機的發生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一方面,高校人群高度密集、人才大量聚集,往往會成為社會危機蔓延的重點場所,而高校危機的發生反過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又是巨大的,因此,高校危機與社會危機存在著相互密切聯系的聯動關系。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中的競爭與就業壓力也日趨激烈。這些社會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與目標,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方針政策,間接影響學校危機的管理能力。2.學校內部因素。隨著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內部資源和條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學校內部關系也呈現復雜多樣性,高等學校內部社會轉型的問題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困惑交織在一起,使得高校的建設、發展及日常管理工作中增加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面對這樣的形勢,許多學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卻沒有跟上,管理疏漏、管理真空的現象也就難以避免。3.學生因素。如學生心理不健全、厭學、課業壓力大、自我傷害、人際關系不佳、情感困惑、缺乏正確的性知識、人生觀扭曲等都會引發校園暴力及傷害事件,特別是那些來自于單親家庭或問題家庭的學生更易發生問題。另外學生的運動傷害、實驗操作不當引起的事故等都是常見因素。4.教師因素。包括教師對學生的不信任、教師對學生實行體罰或辱罵、教師本身不夠敬業、存在心理疾病等都會引發師生之間的沖突事件。另外教師缺乏危機意識以及危機來臨時指揮不當也會使學校危機的影響擴大、損失加重。5.自然因素。來自于大環境的改變,如政治與社會的變遷;來自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造成的災害,如地震、洪水、海嘯等;來自于政府教育改革以及新出臺的相關政策對學校的傳統運行造成的影響;來自于不法分子的蓄意破壞及外力入侵,如校外不法分子的滋事傷人、綁架等;來自于突發性流行病疫情在校園的蔓延。

三、高校危機管理的可持續性改進措施

1.樹立危機管理意識。針對學生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高校危機管理更要加強危機管理理論的學習,鞏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真正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切實維護和保障大學生的利益,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危機預警意識。不僅要對一些常見的易于發生的危機事件做好危機預警與控制,同時也要對潛在性的危機問題做好準備工作。這就要求高校領導與廣大師生事前做好有效溝通,增強危機決策能力以及控制能力。一方面,在突發性危機面前能夠做到沉著冷靜,頭腦清醒,果斷處理危機;另一方面,對一些潛在性的危機問題,建立危機防范預警系統,未雨綢繆,以便危機發生時不會手足無措。2.將危機教育納入校園文化體系在目前還無法形成獨立的課程體系的情況下,應該將危機教育的內容融入現有課程體系,將其主要內容分散至各門相關課程進行講授。同時,整合多方力量,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危機教育。從教師來講,特別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深入的知識灌輸和引導;從管理者來講,學校危機管理機構、學生管理部門、保衛及后勤部門,學生群團組織等都應結合自身工作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危機教育。3.建立學校危機預警機制危機預警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者應對危機的能力,及時發現潛在的危機因素,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預案,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學校須做好危機預報,高校的學生宿舍教室等是人員密集場所,應禁止私自使用高功率電器,并定時定點排查校舍、教學器材、體育器材和消防設施等,消除隱患,及時危機事件警報。建立定期的隨機心理訪問調查;對處于亞健康心理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在危機事故發生的時候,建立危機領導小組,立即展開危機拯救工作,事后建立危機調查報告,分析危機發生原因,做好下一階段的危機預警防范機制,確保危機管理體系的有效性與及時性。事實證明,許多危機是有規律可循的,如節假日乘車安全,防盜,夏天下河游泳,比賽期間容易發生沖突等。4.增強危機預防及處理能力2003年美國聯邦教育部制定《危機計劃的實用資料:學校與社區指南》,認為危機的發展包括潛伏期、爆發期和恢復重建期3個階段。危機管理包括危機的緩解與預防、針對危機的準備、對危機的反應和危機后的恢復四個環節。筆者建議按這4個階段制定安全計劃:在危機的緩解與預防環節,加強對大學校園的環境和安全設施審查,對校園活動進行實時監控和反應;在危機的準備環節,制定危機預案,根據具體的環境進行物資準備;在第三個環節,成立緊急反應命令中心,其作用是證實并評估危機級別、報告危機、指定控制區域,及時向媒體和公眾公布危機信息;在危機后的恢復環節,將根據危機的嚴重程度和影響大小采取合適的善后措施,包括恢復正常的教學工作,進行心理健康干預;對危機的周期性回顧與評估,修改原有預案等。

作者:劉立霞 單位:北京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陳國君.關于高校危機管理的若干思考———基于過程論的視角[J].當代教育論壇,2008,(07):42-44.

[2]梁潤,童蕾蕾.高校危機管理中緊急權的使用: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7,(01):96-100.

[3]榮耕.新媒體時代高校危機管理研究與探討[J].學理論,2017,(03):196-197.

[4]王國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危機管理的挑戰與對策[J].江蘇高教,2015,(0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