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法律風險分析

時間:2022-12-06 11:16:36

導語: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法律風險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法律風險分析

一、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法律風險的研究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拓展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提高高校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對法律的認識和應用,助力高校法治化建設和法制管理進程,為應急處置提供理論基礎。從實踐層面來看,目前,因為學科和專業的限制,大部分一線輔導員法律知識淡薄、用法意識較低、法律分析評估不夠,在處置應急事件中習慣性使用“經驗式”做法,責任劃分“人文式”主觀關懷遠遠超過法律客觀依據,對事件走勢辨不清、對有關政策界限把不準、對事件經過說不清,此課題結合高校實際、法律依據、處置案例總結整理出可行路徑充實高校危機管理應用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內容,為高校在今后的應急處置中提供了理論、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借鑒和參考,有助于提高我國高校應急處置法律風險及防控意識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實踐借鑒意義。

二、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定義

第一,高校危機事件的主體是大學生,或者與大學生利益相關的個人。第二,高校危機事件發生的場所,通常是在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高校內,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危機事件是發生在校外的,如離校出走、校外傷害等。第三,高校危機事件的狀態是已經爆發或潛伏尚未發作的隱性狀態,已經爆發的危機事件是可以感官的;而潛伏尚未發作的“危機事件”是一個量變積累的過程,雖不容易發現,但往往會一觸即發。第四,高校危機事件導致的結果可能嚴重威脅到學校的正常秩序,也可能對高校師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損害高校的聲譽等。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是高校危機事件中較為特殊的一類,是指由于學生的心理疾病、心理問題而引發的高校危機事件。高校心理危機事件是大學生危機事件中所占比重較大的一類。

三、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特征

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與一般的公共危機事件具有共性,包括突發性、危害性、緊急性、不確定性和轉化性。同時,由于其主體的特殊性質,在事件形成原因和處理結果上還呈現出多樣性與敏感性的特征。形成原因的多樣性: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在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時期,轉型期間各種矛盾不斷涌現,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深切感受到經濟、學業、就業、情感等各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給部分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壓力,有些學生沒能及時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焦慮、抑郁、悲觀、厭世等不良情緒不斷積壓且得不到合理宣泄,最終不堪重負,出現情感崩潰,呈現出思想和行為的失衡。另一方面,學生個體所在的小環境對學生影響較為持久,特別是大學生進入高校前主要在家庭環境中成長,原生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尤為突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教育方式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人的成長,而恰恰是這些因素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感交流、挫折應對、自信獨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些學生因受原生家庭影響,從小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自負自私,經不起挫折和委屈,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引發心理危機。事件結果的敏感性:首先,高校是教學、科研、理論前沿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對社會的征兆反應比較敏感,容易帶來高校的震動。高校中的大學生富有激情和理想主義情懷,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具有同齡人一般的從眾心態和沖動的特質,加之網絡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得每次危機事件都會引起眾多師生的關注,如果不及時妥善處理,可能會引起更多師生尤其是學生的消極回應。其次,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中常會極端行為,極易對學生本人及與該事件關系密切的學生造成重大影響,如果疏導不利,極易引發區域多發性傳染,造成某段時間集中發生某類危機事件。最后,由于社會對于在校大學生這一主體較為敏感,公安、教育主管部門等校外行政部機關在處理高校心理危機事件時,會采取更為保守的措施。這樣就導致在高校出現危機事件時,未能及時有效的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使得高校的一段時間范圍內,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在處理相關問題。

四、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法律風險類型

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中的法律風險,即特指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預防、應急處置及善后過程中,因行為的合法性存在瑕疵而可能引發各種不利后果的風險。在實際當中,高校心理危機事件往往還會引發來自各方的否定性評價,但在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要求進一步明確司法獨立,避免受到社會輿論的否定性評價影響,因此本文對否定性評價風險不做討論。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主要涉及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包括《精神衛生法》、《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等。根據所涉及法律類型不同,主要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程序性法律風險三類。(一)民事責任。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中經常發生損害結果,高校有可能成為侵權責任的主體,最常伴隨的是民事法律風險。美國法律中高校與學生間的注意義務理論認為,大學與其學生之間存在契約關系,存在教育與被教育、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這些特殊關系使大學有義務采取措施保護好學生的安全,如果沒有盡到義務,則應當對受害學生承擔侵權責任。這一理論也同樣適用于我國高校對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承擔,主要依據過錯責任原則,即高校若違反了這種注意義務,就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及心理輔導時,是否侵犯到學生的隱私權;學生因心理問題自殺、自傷或傷害他人時,學校是否履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等相應職責。如果未能盡到法定職責,對于所造成的傷害事故應當依據《侵權責任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相關規定予以賠償,這部分法律責任就屬于民事法律責任范疇。(二)行政責任。《高等教育法》第30條規定:“高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校的校長為高校的法定代表人。”因此,高校是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法律主體,是由法律授權行使教育行政權力和公共管理權力的組織,具備行政主體資格。《教育法》第28條規定高校擁有招生權、學籍管理權、獎勵處分權等,這些權利具有明顯的單方意志性和強制性。在處理心理危機事件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對學生休學、復學乃至退學等學籍方面的處置,學校行使教育行政權力時,應當對所產生的行政結果承擔相應的行政法律責任。(三)程序性法律風險在法律架構中,程序規則是實現實體規則的前提,是根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行政處罰法》的相關規定,大學生享有告知、申辯、起訴等程序性權力。近年來,學生不服學校的行政決定狀告學校的案件已不罕見,而在學校敗訴的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學校根據規章制度處分學生時沒有嚴格遵守法定程序,或辦理程序存在瑕疵。這部分法律風險通常反映在行政法律風險當中,但同時又是較為特殊的一類,是由于程序引發的法律風險,需要特別注意。

五、危機事件處置各環節法律風險概述

法律風險通常會存在于高校心理危機事件管理及應急處置的各個階段。首先體現在心理危機事件的預防和應對階段,法律風險主要在于是否盡到高校安全責任中的注意義務,發現后是否注意隱私權的保護及是否盡到教育引導義務;其次,對于正在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法律風險在于是否及時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應急處置過程中是否注意公民合法權益的保障;最后,在善后階段,則要注意是否盡到了疏導等法定善后義務,以及對于學生有爭議的行政處置,是否為學生提供合理合法的申訴渠道。下面,按危機事件發生及應急處置全過程順序,對其中最易產生糾紛的隱私權保護、應急處置、學生申訴和后期干預中的法律風險進行簡述。(一)心理測評及訪談中的隱私權保護。如今,各高校以安全穩定為底線,非常重視心理危機事件的預防工作,往往在學生一進入高校便開展心理測評工作,對學生心理狀態進行初步篩查。對于一些通過心理普查或者經輔導員深度談話發現端倪的學生,可轉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咨詢。在這一階段應尤其注意對學生隱私權的保護。隱私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人格權利,作為隱私的個人信息或秘密依法受到保護,未經權利人允許不受他人非法知悉、收集、利用等。如若在此期間侵犯到學生隱私權,未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的,相關行為人應向學生致歉;如果造成嚴重后果,心理咨詢教師或輔導員作為履行學校職責的職務行為,學校和相關行為人都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二)人身傷害行為的應急處置。高校心理危機事件的爆發往往表現為學生的自殺、自傷或對他人的殺害、傷害行為,具有嚴重的人身危險性。對于自殺、自傷類的危機事件,學校發現后應當做到迅速啟動危機事件預案,及時搶救傷員,報告有關部門,通知父母、其他近親屬或者法定監護人,做好相關信息通報工作。對與殺人、傷人類的危機事件,除上述搶救措施及通報工作外,學校在發現傷人行為時,應當及時制止,阻止損害結果發生或擴大;若未能加以制止,則校方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三)學生申訴制度中的法律問題。對于上文中提到的休學、復學、退學等學籍變動類行政措施,各高校應當為保護學生權益建立有效的申訴機制。事實上,申訴機制具有學校行為合法性審查與學生權益救濟的雙重屬性,成為危機事件結束后,法律風險防控最重要的現實選擇。申訴權作為大學生權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法》第42條進行了明確規定,大部分高校的學生管理制度中也都明確了學生的申訴權。然而,高校具體制定的申訴制度中,其程序性往往存在一些問題,這直接導致學校具體申訴規則的合法性存在瑕疵,為申訴結果埋下法律風險和隱患。(四)對相關人員的心理幫輔義務。學生遭遇心理危機事件時,不能只看其表面上是否有生命危險或者是否處于相對安全的狀態,更要對其心理狀態加以評估,特別是進行創傷后的心理治療。與此同時,對于與危機事件有關聯性的學生,《精神衛生法》第十六條規定:“發生自然災害、意外傷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學校應當及時組織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心理援助。”可見,在發生重大心理危機事件后,學校在善后階段應對除當事人外可能受到影響到相關學生進行心理援助,這亦屬于學校的法定義務。

參考文獻:

[1]應培禮,鄒榮.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1.

[2]李進付.教育法治化與大學生傷害事故處置[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0.

[3]盧少華.良法與善治———高等學校學生管理法治化論綱[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8.

[4]張永然.法理與情懷———高等學校學生管理法治化案例評析和實務指導[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4.

[5]陳新星.依法依規開展大學生心理測量工具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6,9:98-101.

[6]朱敏.依法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現實問題及對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5:102-105.

作者:郭曉川 單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