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長春市物流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時間:2022-04-19 05:10:00
導語:小議長春市物流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對長春市物流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綜合的分析,列出了可供選擇的四種集群發展模式,并為長春市發展政府主導型的物流產業集群提供了建議。
1長春市物流產業發展現狀
長春市是吉林省的中心省會城市,應牢牢把握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積極穩妥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在鞏固一、二產業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物流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漸重要,許多城市已經制訂或正在制訂物流發展規劃,幾乎每個城市都建立了相應的物流園區或是功能對等的場所。長春市物流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發展進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全市上下物流產業缺乏統一規劃和規范管理,條塊分割嚴重,政策法規體系和行業誠信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物流基礎設施和網絡體系不完善,物流資源缺乏整合,運輸和倉儲設施效率低,物流方式落后,流轉速度慢、成本高、損耗大;物流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布局分散、功能單一;高素質專業人才缺乏;物流產業集中度不高,社會化、專業化和信息化程度低等。長春市物流體系的缺失以及物流“小、散、亂”的現狀嚴重制約了長春市物流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長春目前有配貨站或物流企業近2000家,其中無照經營的占60%左右,對整個長春來說,這1000多家無照配貨站中,每年流失的稅款可能要超過1億元。長春市的物流公司絕大多數只是低水平簡單配送貨物,與南方沿海發達地區的物流業比較,長春的物流行業無論在規模、管理還是信息化建設上,都處于落后狀態。長春現在也沒有貨物的吞吐量,沒有集中的園區,成規模的很少,滿街都是小的,而且比較分散,不好管理,到目前為止,長春乃至全省還沒有一個真正上規模的物流基地。
2長春市物流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選擇
2.1區位導向型物流集群
企業為了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而形成的產業集群稱為區位優勢導向集群。物流的發展受制于區位條件、經濟條件、交通條件等,充足的人力資源、信息技術的發展程度、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和交通運輸狀況成為物流企業選址的主要因素。
2.2主導產業依附型物流集群
物流產業是為其他產業提供服務的第三產業,基于接近客戶的原則,有些物流企業就會把客戶所在地作為自己選址的依據,這樣依附于制造業或商業等發展的物流集群成為依附型的物流集群。這類物流集群一般與其他產業結合形成產業鏈共生關系,從而共同發展。
2.3功能關聯型物流集群
功能關聯企業和間接關聯企業的區域集聚是形成不同產業群的重要因素,企業之間的功能關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垂直集聚,即企業之間的垂直縱向聯系而形成的集聚。若干個物流企業之間有運輸、倉儲和配送等的聯系。其二,水平集聚,物流企業集群中常常會以某些大型的綜合物流企業為中心,其他相關物流企業集聚到一起,共同完成物流鏈中相同物流業務,這就是水平集聚。
2.4政府主導型物流集群
政府主導的物流產業集群是以政府導向為中心,以政策支持為動力的一種自上而下形成的集群,多以物流園區為依托。一般發展模式為由政府從宏觀層面規劃物流集群,劃出特定區域,再由政府組織,集中投入建設,然后大力招商引資。
政府在這四種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適度的政府支持是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催化劑,尤其當物流集群雛形顯現出來的時候,更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引導。結合長春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現狀和特點來看,在長春市物流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政府對物流產業集群的形成影響最大,因此在長春市物流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主要的角色,長春應該走一條政府主導型的物流產業集群發展道路。
3構建政府主導型物流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策略
物流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對于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1制訂總體的物流集群規劃
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產業支撐,強大產業的形成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首先要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比如“長吉一體化”的建設,不能突破行政門檻,產業不可能達到集聚的效果。其次要深度挖掘區域優勢項目,延長優勢產業的鏈條,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提高產業整體的競爭能力。最后要建立統一的綜合協調機制和執行實體,可以使物流各環節活動得到有效整合。
3.2加快物流配套體系建設
充分發揮長春作為省會中心城市集聚大量優秀服務資源的優勢,強化配套措施的落實,著重從整體上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一是以公共化、信息化建設為主要手段,充分發揮聯合多方力量、積極打造優質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二是深入研發全新的行業監督體系,成立專門的物流行業服務監管機構,與省市相關機構、金融、保險等部門組織機構聯合運作。三是積極推進物流信息化標準研制工程,推行電子商務與物流服務集成建設工程,推動物流產業的跨地區、跨行業建設。
3.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先行條件,它包括社會型基礎設施、經濟型基礎設施和生態型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資金投入量大、成本回收期長、社會效益明顯等。因此,此項建設光靠企業和市場的推動是遠遠不夠的,只能由政府來承擔和組織。
3.4推廣“場區”集群發展思想物流集群和各類批發市場、物流園區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政府要統籌考慮,協調發展。要充分發揮物流相關部門、相關領域的合作,將物流產業集群發展與物流園集群發展進行捆綁規劃,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可借鑒荷蘭、日本的經驗建立綜合型、專業型物流園區,推動原有的各種農產品批發市場向農產品物流園區轉變,并推動物流園區走向集群化的發展方向。
3.5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優勢
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新型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是長春市物流業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的源泉。在欠發達地區要提高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效應,建立和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和途徑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長春市的物流集群發展應加強企業與省內及其附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橫向交流合作。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股份制企業、控股持股科研機構等多種形式,在高校中建設一批重點學科或重點實驗室,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共同進行科研攻關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在外部提供較為緊密的技術支撐網絡,從而形成產學研聯合的新型研發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學工.農產品物流框架體系構建[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10):145-153.
[2]夏維力,李博.群效應——從產業集群到城市群.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