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實習基地問題及發展對策
時間:2022-04-16 11:21:00
導語:物流實習基地問題及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物流管理專業環節多、系統性強、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等特點,需要注重學生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從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到能夠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之間還存在很大的距離。通過實訓,學生可以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可以將書本理論轉變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實訓基地建設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一、實訓基地存在的問題
1.校內實訓基地以模擬為主,實際業務操作較少大部分學校校內實訓基地工作流程是由計算機模擬完成的,但是,一些現實中的突發因素,軟件在開發時往往是難以估計到的,從而造成一定的失真,學生在具體操作軟件時,就很難形成“實戰”感。實訓設計中建設的立體倉庫也僅僅是一種環境的演示,不能充分體現商業流通物流特色。與企業實際脫節,偏理想化是學校校內實訓基地常見的一個問題。校內實訓基地缺少一些技能性、操作性強的實訓場地和設備,學生沒有辦法得到應有訓練。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硬件的配置上都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按教學計劃開設的《物流模擬》課程是一門應用軟件實踐課,學生分組練習,每組需要6個人分別在軟件里模擬不同的角色,但模擬過程中電腦經常出現死機、反應遲緩、頁面打不開等現象,這樣,學生就無法在課程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
2.師資力量不足,缺少實質意義上的“雙師型”指導教師目前各高?!半p師型”教師數量少、知識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影響了實訓基地的發展。具有較強實踐操作技能的“雙師型”教師是建設實訓基地和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主導力量,但高職高專的專業教師大多是普通院校畢業直接到學校教書,缺少生產實踐、經營管理的實際經驗,因此很難適應對學生技能的訓練工作。大部分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只是考取個中級物流師證書,所以,提高指導教師的實踐能力已成為高職高專學校實訓教學的當務之急。
3.實訓基地使用率太低在校內實訓基地建成之后,有的課程是到實訓基地去學習,但每學期去的次數有限,且都是以教師講述演示為主,學生親自操作的機會不多。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操作臺有限,同時操作的同學人數少;二是教師在演示之后,給學生留的演練時間不多;三是近幾年高校擴招,每個班學生人數多,難免人多手雜,為了保證安全,進入實訓室之后教師對安全知識的講解要花費很長時間。因此,雖然表面上開設了實訓課程,大量學生涌入實訓室,但是真正做實訓的機會和時間卻得不到保證。另外,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實訓,就要分組進行,這樣既耽誤大多數學生的時間,又影響教學進度。如果要額外增加實訓時間,審批程序相當復雜,許多教師嫌審批手續繁瑣,就盡量減少實訓操作課程。此外,學生想在晚上或周末進入實訓中心學習也很難,沒有值班人員,實訓室不開放。
4.校外實訓基地時間不能保證,不利于學生專業核心技能的培養校外實訓基地是提供學生參加校外教學實訓和社會實踐的重要場所。但企業在安排學生輪崗方面有一定的困難,許多企業怕麻煩或出于安全考慮不愿意接受我們的學生到企業實習,尤其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崗位,如物流信息方面的實踐,企業往往不愿意讓實習生介入。造成校外實訓中,學生實習崗位單一,不夠系統和全面;學生輪崗不能有效實現;有些實習甚至不再是教學型實習,更像是打粗工。實訓很難體現教學要求,所培養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不能完全適應企業需求。
5.課程體系與實訓項目不對接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企業要求有一定的距離,目前,還沒有真正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課程體系無法體現工學結合?,F有的專業課程內容與校內實訓基地的工作流程不能完全對接,使得基地的實訓與專業課程的學習成為兩條平行線,無法融合。有些課程從形式上看是校企合作共同開發,但實際內容仍以學科體系為主,沒有基于“工作過程”進行開發,沒有建立科學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影響了校內、校外基地應有的效能發揮,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還是有貌合神離之嫌。
二、物流實訓基地建設發展對策
1.科學謀劃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校內物流實訓基地的建設應以物流業務流程為主線,對各環節進行實際操作,使其盡可能貼近生產第一線,盡可能體現真實的職業環境,體現專業領域新技術、新工藝。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要盡可能把實訓基地建設成為多學科及相關專業通用的實訓基地。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在確保實訓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建設成本:首先可以爭取企業與各界的捐贈與支持或與企業共建;其次是依托專業辦產業,依托專業人才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實體,反之依托實體促進專業的發展。校內實訓基地是完成實踐教學的載體,是學校的“練兵場”,要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學生實際訓練必不可少,這需要學校改善目前的實訓基地管理體制,減少審批程序,提高利用率。保證師生有較多的時間進入實訓室,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逐步在課余時間開放實訓室。
2.開發校外實訓基地在物流企業實習過的學生的共同感受是:原來在學校里上課,盡管老師對物流業務的工作內容也做了很詳細的介紹,但還是難以理解,無法體會到實際工作的內容;而通過輪崗接觸實際業務工作,相關的業務內容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校外實訓基地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為了解決校外實訓時間不足的問題,可以探索建立勤工助學型實訓基地。勤工助學工作時間主要安排在課余、節假日和寒暑假期,崗位集中在倉庫管理、運輸業務、物流新客戶開拓等物流一線崗位,可以使學生真正深入市場,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在具體的崗位上真刀真槍地從事物流實踐,這樣的實踐彌補了學校開展的各種實踐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據統計,我校物流管理專業在假期參與勤工助學的學生人數達到30%以上,勤工助學已成為校外實踐教學的又一途徑,是學生自己開發的校外實訓基地。
3.提高指導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雖然每年都派老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但都是虛職,如副經理、經理助理等。要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必須在企業掛實職,如:倉庫保管員、車輛調度員、配送中心揀貨員、物流企業客服人員等。只有了解一線工作流程,才能提高其實踐經驗和實踐指導能力,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培養真正的“雙師型”教師,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學校必須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學校可以與相關企業簽訂協議,采用輪訓的方式,堅持每年派部分老師到企業鍛煉,努力打造一支既掌握理論又擁有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4.加強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課程進“基地”和兼職教師承擔課程教學的問題,解決的難點不在基地,也不在兼職教師,而是在課程?,F有的課程確實很難在“基地”實施,同樣也很難讓兼職教師來承擔,要開發適合在基地教學的課程,這就要求學校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徹底的改革。如:學生在企業實習時,企業對學生進行相關崗位要求和完成工作任務的培訓,我們完全可以將培訓的內容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所以要重新審視學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改革。校企合作課程開發要落到實處,學校的課程要和企業無縫接軌,將物流服務運作流程引進課程教學中,學中做,做中學,才能真正做到專業課程教學與實際工作內容相一致。比如我們在設計倉儲運作實訓時,作為倉管員,如何出入庫?盤點會遇到什么問題?該如何解決?移動終端怎么用?搬運設備如何操作和管理?這些問題都融入到倉儲實訓的技能模塊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 上一篇:物流市場結構改變路徑
- 下一篇:郵政物流服務情況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