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冷鏈物流供給側思考

時間:2022-10-12 08:43:04

導語:農產品冷鏈物流供給側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冷鏈物流供給側思考

1文獻綜述

隨著冷鏈物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其進行了相關研究。徐宏峰等[1]詳細地分析了國內外冷鏈物流的研究內容,指出了冷鏈物流研究的新領域。王文銘等[2]對我國冷鏈物流能源消耗進行了分析。毋慶剛[3]、胡天石[4]分析了我國冷鏈物流現存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建議。蔡南珊等[5]分析了標準化對冷鏈物流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標準化的思路。李富昌等[6]從政府的角度對如何促進冷鏈物流資源合理配置進行了闡述。王淑云等[7]論述了不同學者對冷鏈物流配送模式的研究,包括從單因素的靜態研究到多因素的動態研究。此外,學者們對冷鏈物流的物品也進行了深入研究。王晶等[8]通過建立生鮮食品質量衰減模型及冷鏈物流成本函數,采用粒子群算法來求解,驗證了算法的可行性。汪旭暉等[9]論證了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如何構建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成耀榮等[10]利用ISM模型來分析影響冷鏈物流產業形成的要素,進一步分析了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潛力。鄧延偉等[11]以水產品冷鏈物流物流績效為視角研究績效的評價指標的內容。樂雄平[12]則從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我國冷鏈物流企業改革的對策。綜上分析,學者們對冷鏈物流的研究很廣泛,不僅涉及冷鏈物流行業現存的問題、發展現狀、發展趨勢,更是從農產品、水產品、花卉、食品等冷鏈物流品類進行了相關研究。但學者沒有以農產品為出發點,以供給側結構為方向,來分析我國現階段冷鏈物流的發展。“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的流通運輸環節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關鍵,農產品冷鏈物流水平直接影響著食品的品質。現階段我國消費者的消費水平與供給水平錯位,為了促進冷鏈行業的發展,本文立足國家提出的冷鏈物流供給側改革的角度,在分析我國農產品需求側現狀的基礎上尋求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對策。

2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基本現狀

我國人口眾多,對于水果、蔬菜、水產品、肉類、禽蛋等需要冷鏈流通的食品的消費量巨大。為保證食品的質量,物流環節的各節點都需要在存儲食品的適宜溫度下進行,因此冷鏈物流應運而生。然而,當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基本現狀主要表現為:我國日益增長的對需要進行冷鏈運輸的食品的需求,與我國現階段冷鏈物流配套設施不足相矛盾;我國各地區對于冷鏈物流的需求情況與本地區的冷鏈物流設施不配套相矛盾;我國城鎮地區、農村地區對于冷鏈物流食品的消費量與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匹配;我國農村地區對于冷鏈食品的需求量與農村冷鏈物流設施不足相矛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截至2016年我國果蔬的冷藏運輸率為35%,肉類的冷藏運輸率為57%,水產品的冷藏運輸率為69%,這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冷藏運輸率的平均水平(90%);我國果蔬的冷鏈流通率為22%,肉類的冷鏈流通率34%,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為41%,而發達國家的冷鏈流通率平均水平為95%以上[14]。在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方面,同樣也存在顯著差距,主要包括:(1)我國冷庫的保有量位居各國冷庫保有量的前列,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冷庫占有量卻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2)我國冷藏車的數目也較少,其人均占有量相較于人均冷庫占有量更低。我國現階段的冷鏈物流水平,增大了食品的流通成本,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如,冷鏈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影響了冷鏈產品的質量,造成了較高的產品腐損率,同時加大了冷鏈物流商品的價格。然而,我國不管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對冷鏈產品的需求量是逐年遞增的,農村居民對于冷鏈物流商品的消費量還存在巨大的缺口,農村冷鏈物流設施的不足也影響我國冷鏈物流的整體發展。

3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的供給側分析

3.1冷鏈物流的行業結構分析。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中,其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是緊緊相扣的。目前,冷鏈物流上游企業制冷技術比較落后,能耗大,競爭力差;農產品在冷鏈物流中游階段,其流通過程中不能始終保持恒溫,這對農產品品質有極大的破壞;冷鏈物流下游企業提供的服務已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需要。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樣化、自主化、高端化,然而現階段冷鏈物流企業提供的服務較單一,這不僅影響了顧客的消費體驗,而且降低了顧客對冷鏈物流的認可度。3.2冷鏈物流配套設施的結構分析冷鏈物流配套設施主要包括冷藏車、冷庫。由《2017中國冷庫產業發展報告》可知,2017年冷庫容量相較于2016年增長率為18.9%,總量達3609萬t,但在冷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愈發凸顯。首先,冷庫運營模式單一,缺乏冷鏈物流管理人才,市場規劃不合理導致冷庫的收益較低。其次,冷鏈物流建設耗資大,后期的維護費用也高。最后,71.8%的冷庫屬于低溫庫(-25℃~-18℃),冷庫溫區失衡,不能做到冷庫溫區的平衡與協調,不利于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3.3.1國家冷鏈物流政策分析。我國近幾年加大了冷鏈物流方面的引導,也加大了冷鏈的立法和監管的力度,但是在國家政策制定方面仍舊存在缺口:(1)缺乏強制性的標準,使得應該在冷鏈環境下運輸的食品得不到冷鏈運輸的保證;(2)標準缺乏系統性,在流通的過程中不能保證生產的“最先一公里”與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在冷鏈下完成。3.3.2冷鏈物流信息技術投入分析。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我國某些行業已經意識到全程冷鏈物流的重要性,且已經采取相應的措施,但是由于冷鏈行業沒有形成全程冷鏈的系統,“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成為冷鏈斷鏈的重災區。農產品冷鏈物流應該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監督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保證消費者看到商品的全流通過程。但目前不能夠保證農產品從生產的源頭至消費者手中都能夠在信息技術的監督下流通。冷鏈物流企業應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利用互聯網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利用物聯網有效地獲得食品生產流通過程,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構建冷鏈食品的數據分析中心,使冷鏈物流發展趨于智能化、互聯化、物聯化[13]。3.4冷鏈物流行業增長動力分析。我國的冷鏈行業的利潤率只有8%,而發達國家的利潤率為20%~30%,我國的冷鏈行業的利潤率遠低于發達國家,主要原因在于:(1)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冷鏈物流設施的投資大,又因冷鏈物流企業多分散經營、信息化程度低、服務類型單一等造成冷鏈企業利潤率低。(2)我國對冷鏈物流的投資加大,但是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方式沒有換擋升級,仍舊集中在低端服務的提供,冷鏈物流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易形成惡性競爭。(3)我國冷鏈食品的腐損率太高,造成食品的成本價格提高,食品的零售價格提高,對于追求實惠的消費者來說高昂的食品價格令人望而卻步。完善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系統發展,從源頭上降低食品的成本是整條流通鏈條上企業營利最大化的保證,流通環節的企業高效運營是冷鏈物流行業獲利的關鍵。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國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對策。冷鏈物流行業同樣也需要做到這幾個方面的改革。“去產能”:大多數的冷鏈物流企業集中于倉儲、運輸環節,但冷鏈物流金融、中央廚房、冷鏈信息平臺等產業涉及比較少;“去庫存”:我國老式高耗能的冷鏈物流設施居多,低耗高端冷鏈物流設施占比較低;“去杠桿”:冷鏈物流設施投資較大,收益回報率較低,政府及各融資機構應該優化冷鏈物流行業的債務資產結構,防范金融資產風險;“降成本”:冷鏈技術的研發費用、冷鏈食品的斷鏈引發成本上升、冷鏈物流設施的建造維護費用等都使得冷鏈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補短板”:信息孤島、標準化缺失、冷鏈斷鏈、人才缺失等都是影響冷鏈行業發展的問題。

4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趨勢

4.1冷鏈物流業態多樣化。面對終端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及冷鏈物流企業需求的多元化,冷鏈物流企業應該對市場進行細分以滿足各層次消費者的需求。現已有連接生產者和中端消費者的中央廚房業態、面向冷鏈物流企業的第四方冷鏈集成商組織、連接生產者與中端消費者的農產品冷鏈與食品熱鏈的全產業鏈整合平臺、面對生產者與終端消費者的生鮮電商冷鏈物流系統。無疑,新興業態的出現會給冷鏈物流市場注入新鮮的血液,促進冷鏈物流市場的變大變強。4.2冷鏈物流技術智能化。在數字化信息的時代,冷鏈物流行業要想更好更快地發展必須借助于各種新興的技術為冷鏈物流發展服務。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區塊鏈等先進的技術,冷鏈物流信息將更加可視化、透明化,這樣有助于冷鏈物流行業查缺補漏,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也有助于冷鏈物流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降低冷鏈物流企業的成本。同時,冷鏈物流食品的信息可追蹤有助于建立消費者對于冷鏈物流行業的認可。4.3冷鏈物流裝備智慧化。我國加大了冷鏈物流的建設步伐,冷庫的容量躍居世界第三位,冷庫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低溫庫占比遠高于中溫庫、高溫庫。冷鏈物流行業應該合理地分布全國各地的冷庫數量、分配各溫區的冷庫占比。在我國提倡綠色環保的形勢下,我國冷鏈物流裝備不能只追求數量更應該追求裝備的智慧化。CO2制冷技術已經成為新寵,我國應該加大冷庫制冷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冷庫應該朝著節能、綠色的方向發展[14-15]。4.4冷鏈物流組織融合化。冷鏈物流組織融合化主要是指冷鏈物流鏈上參與生產、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銷售等環節的組織進行融合。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包括食品安全采購系統、食品安全冷鏈系統、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及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統,保證冷鏈物流各流通環節環環相扣,避免冷鏈食品的斷鏈,防止冷鏈食品的質量受損[16]。4.5冷鏈物流信息集成化。冷鏈物流信息集成化針對參與冷鏈物流的所有部門,包括冷鏈食品的生產者,加工企業、冷鏈物流企業、政府、消費者等,將各部門的信息進行集成,更加高效地利用采集到信息。按照政府建立的冷鏈物流標準,監督生產企業、加工企業、冷鏈物流企業的工作,以保證冷鏈物流系統的協調性、整體性、完備性、高效性。

5農產品冷鏈物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

5.1冷鏈物流跨界融合實現產業的全面升級。冷鏈物流以“互聯網+”為媒介與農產品原產地、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生鮮電商平臺、商超、批發市場、城鄉居民社區、餐飲酒店、冷鏈裝備、技術信息、軟件系統服務商、互聯網金融、保險、快遞物流行業、綜合交通運輸等進行跨界融合。不斷提高冷鏈物流的服務產能,逐漸降低冷鏈物流的低端產能。這既能夠提供給消費者個性化的服務還能夠提升本行業的競爭力,使得冷鏈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廣泛化。5.2加大冷鏈物流的配套產業及標準體系建設。面對我國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區域不合理的現象,我國政府通過政策制定引導冷鏈物流發展的協調性與整體性。通過相應的優惠政策加大中西部地區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制定相應的強制性政策完善東部地區冷鏈物流發展布局。針對我國城鎮、農村冷鏈物流設施配套不合理的現象,應該加大農村冷鏈物流設施的建設,做到資源公平共享。對我國高耗能的冷鏈物流設施要更新換代,提高新型冷鏈物流設施的占比。保證食品質量是關鍵,應該加大力度監管冷鏈食品的質量,制定切實可行的監管標準。5.3建立冷鏈物流智能化體系。高科技的使用是冷鏈物流投資的新的方向,冷鏈物流行業也應該借助這一動力擴大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各種高新技術的使用涉及的行業范圍之廣,不僅包括上游的冷鏈食品生產企業、冷鏈食品加工企業、冷鏈食品運輸企業、冷鏈食品倉儲企業、冷鏈食品分銷企業、冷鏈食品零售企業,還包括政府、信息加工企業,金融服務機構、食品質量監管機構等。因此,應以各種新興技術為媒介,發展全產業體系,以避免冷鏈物流行業中存在的信息孤島的問題,補齊冷鏈行業中信息溝通不暢這一短板。5.4堅持冷鏈物流綠色化的發展理念。正如國家提出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冷鏈物流行業也應該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就對冷鏈物流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應該建立冷鏈物流技術攻堅團隊,加大冷鏈物制冷技術的研發,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提高冷鏈物流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讓綠色可持續成為冷鏈行業的共識,必要時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加速綠色冷鏈物流的發展。

作者:杜甜甜 李學工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