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學籍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9 03:36:08
導語:高職院校學生學籍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學生主體性在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制度構建中的重要意義
學籍管理制度是學校維持教學管理良序的制度和規范,旨在學校教育追求教育目標的實現和學生自身的發展②。良好有序的學籍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有利于弘揚人性,體現教育目的的價值訴求
任何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實施都要體現“解放”而非“控制”的管理理念。“控制”理念旨在實現對管理對象的管控和監督,要求管理對象被動服從;而旨在“解放”的管理理念以尊重人性、尊重學生的各項權利為基礎,以“教育目的的實現”為制度建設和發展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學籍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屬性是其“教育性”,“教育性”是學籍管理制度發展和演變的根本。它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而制度的管理性、制度性的價值都要服務于其教育性的價值基礎,這是學籍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原始意義和價值。因此,無論高校學籍管理制度如何變革,都不能忽視和背離其“教育目的實現”的根基,都不能忽視學生主體性地位這一根本原則。一旦忽略和淡漠了這一點,其管理制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二)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促進教學管理走向良序
大學生是一群有思想、意識、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種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向往自由、崇尚自由。傳統的學籍管理制度“管控”理念不僅使他們在現有制度中被管控或者監督,無法追求和選擇自由,而且制度的“條條框框”所形成的封閉性空間讓學生感覺到拘束和壓抑,由此導致學生自我感覺處于一種對制度進行積極反抗或消極應付的狀態。這無疑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帶來嚴重影響,與管理制度構建之初所要求建立的“良序”和“高效”初衷相去甚遠。因此,要時刻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來考慮,促使人性化與柔性化管理的結合,以“解放”而非“控制”的管理理念構建學籍管理制度,最終使學生的自由得以維護,良序的管理逐步形成,這是現代高職教育制度構建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三)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無序的制度必將導致無序的管理,無序的管理必將使學生的發展走向無序的狀態。因為沒有一定制度的約束將會使學生處于散漫自由的放任狀態,進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人才培養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學籍管理制度是教學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關切學生切身利益的制度性規約,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自由與選擇自由,尊重其申訴和維權的種種權利。只有在這樣一種寬松自由的良好氛圍中,學生才會充分體會到人性的尊重以及自身主人翁的地位,感覺到自身的重要價值所在,學生才會在身心上放開束縛,理性地去考慮自身的發展方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才會有一定的保證。
二、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的主體性在制度構建中缺失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不同于普通本科,學年學制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性決定了其在學籍管理制度上的構建應有必要的差異性。但據筆者調查,廣東省幾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重點高職院校的學籍管理制度,其構建千篇一律,有的甚至直接照搬了本科院校或者其他兄弟院校的管理制度,沒有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加以重新擬定。分析其制度的條款,能夠感覺到其制度的構建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訴求發展,“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制度中嚴重缺失,學生被放置于“被管理者”的位置,“管理者”們試圖通過構建合理的制度,通過各項權力與責任的配置來實現對學生的“控制與約束”。例如,學生的自由申訴權利、學生選擇自由專業的權利等在學籍管理制度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學生轉學或課程選擇上更沒有一點自主權力。在整個制度的構建中,學生基本上處于弱勢地位,缺乏基本的話語權和自主權。
(二)學生主體性在制度執行中被忽視
在學籍管理制度的執行過程中,管理者往往忽視對工作目標的分析,不是站在如何執行才更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是站在“因管理而管理”的位置上思考問題,注重的是管理的有效和穩定,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經常出現為制定而制定、為執行而執行的情況,是一種低層次的制約式管理③。例如,高教法賦予了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權力,各高職院校對此都會有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出臺。但對此做具體分析,就會發現這些為維護學校專業發展平衡以及教學管理良序的基礎上所構建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專業自主選擇權,致使很多學生在進入學校后仍然必須面對自己所不喜歡學的專業、不喜歡的課程,最終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更有甚者會去申請退學以示不滿。本應該享有的專業自主選擇權利被一系列條條框框所限制,學生在這些制度的面前是“弱者”,缺乏應有的話語權。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剛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學生成為了“制度的消極應付者”、“規則的敷衍者”,或者成了直接的“制度的抵制者”和“反抗者”④,成了制約大學生發展的桎梏。
(三)學生的主體性在權力的維護中被弱化
在我國的教育法規體系中,學生應該享有在教學管理中必要的參與權、監督權和知情權,享有有效評價教師和教學管理工作者工作的評價權,享有相應的選擇權以及對違規違紀處理的申辯權等等。但是目前學生的權利賦予制度缺失,學生權利在制度維護中被弱化,并受到來自學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雙重擠壓。學生在學校里其權益受到侵犯、利益受到損害時沒有可以參考執行的制度依據,本應該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卻在學校制度體系中被邊緣化了。這種教育功能的異化使得學籍管理制度的建設與管理權力“一邊倒”地偏向了管理層,學生除了被動地接受以外,無法通過其他渠道來進行相關的訴求⑤。理性地思考高職院校學生所處的相對弱勢的環境,我們有理由相信,解決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問題必須在制度的構建和執行中得以實現。
三、學籍管理制度重構的路徑選擇
(一)重構學籍管理制度需實現管理理念的轉變
學籍管理制度的構建首先就在于制定者管理理念的轉變。傳統上,為了實現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也為了追求制度管理的良序,“控制”理念成了高職院校制度建設的主導價值訴求。而旨在“解放”的管理理念是學籍管理制度的根本價值訴求,是實現學校管理制度“教育性”的根本屬性。黑格爾曾經在談到教育時指出:“教育的絕對規定就是解放以及達到更高解放的工作。”人是擁有價值自覺的獨立存在,管理制度的價值體現不僅是對人固有本能和欲望的引導和規約,也體現在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啟蒙和提升,體現在對人性解放的關切和踐行⑥。學籍管理制度的構建只有轉變了管理理念,不再以壓迫和規約來“控制”,而是以積極的有利的引導來“解放”,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了學生的應有權利,這樣建立的制度才會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才能將學校的管理導向良序,才能最終實現教育的目的。
(二)重構學籍管理制度需建立平等與對話的交流機制
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制度的重建,需要建立一種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的機制。傳統的“控制”理念是對人自上而下的強力管控,而“解放”理念注重和強調學校內部各主體間的平等和對話。因此,學籍管理制度的重構要一改“控制”理念下所帶來的專制氣息,構建出一種多元主體、平等、民主參與的對話交流機制。在此種機制之下,各相關主體通過民主的協商和利益的博弈,形成一種真正立足于教育目的實現、學生價值實現的管理氛圍。
(三)重構學籍管理制度需建立適切的學生權利維護組織
在學籍管理制度中,學生需要有正當的申訴渠道來表達合法的利益和權利,這是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教育法律法規中做出了明確規定的。制度是保障,組織機構是載體。擁有適切的學生權利維護組織是學生權利發揮、管理效能實現的必要條件,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最好的表達方式。在這一制度中,學生可以通過適切的組織機構和通暢的渠道來表達自身的訴求,行使自身應該行使的一些權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在這樣的組織中才能得到體現,自身權益才能得到保護,學籍制度應有的公平公正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作者:劉喻工作單位: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增強服務能力推進雙百行動工作意見
- 下一篇:高職院校優化學籍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