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管理必要性與可能性
時間:2022-01-23 10:47:21
導語:高校學生管理必要性與可能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劇烈的社會變遷、高校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客觀需要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的成長需求使得高校學生管理必須要不斷創新,學校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管理在服務對象、服務手段和服務目標方面一致性使得引入學校社會工作成為可能。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高校學生管理;助人自助
隨著全球化浪潮和互聯網新技術的蓬勃發展,社會各個層面都在發生著或劇烈或溫和的社會變遷。作為時代弄潮兒的青年大學生,對各種新思想、新工具的接納和認可能力強,工具性的變革使得“個性化”成為該群體價值訴求的主要特征。傳統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堅持大多數人一致的管理理念、自上而下的行政工作手段和事本主義的工作模式,既不能高效解決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滿足學生主體的個性化成長需求,也不能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一、學校社會工作的概念及其優勢
(一)學校社會工作的概念。《中國社會工作大百科全書》對學校社會工作的定義是:專業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對正規和非正規教育體系中全體學生,特別是處境困難的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或學校解決所遇到的某些問題,調整學校、家庭以及社區之間的關系,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學校、家庭及社區的教育功能,以實現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會目標[1]。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分支之一,它將社會工作的原則、方法與技巧應用于教育機構及其設施中,通過與家長、學校、社區的的互動,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成長,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良好關系,構筑“教”、“學”、“成長”的和諧環境,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2]李曉鳳認為,學校社會工作是將專業社會工作價值觀、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在學校領域,幫助學生或學校解決所遇到的某些問題,調整學校、家庭及社區的教育功能,以實現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會目標的各種方式的集合。[3]范明林則將學校社會工作界定為社工依據專業的理論和方法,在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學校為工作范圍,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和促進學生發展為工作重點,為學生、家長、教師及相應的學習環節提供服務的一種專業活動。[4]文軍認為,所謂學校社會工作就是將社會工作專業的原則、方法及技巧應用于教育機構及其設施中,通過家長、學校、社區的互動,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發展,構筑“教”、“學”、“成長”的和諧環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5]臺灣學者林勝義在《學校社會工作》中全面的總結了學校社會工作的特質。他指出,學校社會工作在本質上就是學校三合一服務。學校社會工作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學校社工作為學校輔導工作者的一部分,與心理輔導人員、教育工作者等互相合作,共同幫助學生解決其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種難題,使學生能夠在“家庭-學校-社區”的共同體中友好相處。學校社會工作既以教學為目標,也體現以學生為本的人文關懷。[6]因此,學校社會工作是一種以校園為工作場所,以學生為工作對象的學科,通過家-校-社會聯動的方式,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理念和工作技巧,幫助全體學生解決困境,提升能力,在干預過程中構筑學生成長良好環境,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二)學校社會工作的價值。優勢1.助人自助的工作原則助人自助指的是通過對服務對象的能力資源進行挖掘,增強服務對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服務對象面對困境時的習得性無助,進而實現服務對象能力提升的目標。助人自助是學校社會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則,這種工作原則相信服務對象具備改變自身困境的資源和潛力,作為服務者就是要挖掘服務對象的優勢資源,激活服務對象的潛力。2.賦權增能增權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擁有的權利是密切相關的,權力大小會影響個人行為。權利作為一種資源,是沒有限制的,它能夠在社會介入的過程中產生。因此,在對大學生的增權過程中,使大學生覺悟到自身的地位和能力,進而提升自我人際交往和獲得社會資源的能力。3.優勢視角優勢視角由美國著名學者DennisSaleebey提出,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把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7]優勢視角認為,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和內部資源使其能夠應對情景中存在的困境。這種不再專注于問題,而把目光投向現實和潛在的可能性,探索和利用服務對象的優勢和資源的新視角能夠激活大學生的內部資源,特別是在處理特殊學生時,不僅能夠有效避免“二次傷害”,而且會在無形之中增強服務對象解決問題的信心。
二、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事本主義的工作取向,忽視“人”的價值訴求。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堅持以“事”為中心,以解決上級行政命令和學生相關的事務性工作為主。在具體的工作方法上,以行政命令有效執行和事務解決為標準,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更多的是考慮事務的完結,而不會考慮事務本身對于不同學生的價值和意義。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和慣性的執行使得管理者在沒有事務性工作和行政任務時,也不會主動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分類回應。而高校作為育人場所,如不能直面學生的訴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潛能,則不能完成現代教育的目標,培養具有創新思維、滿足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二)集體大多數的管理模式,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傳統高校學生管理主要按照學院、系、專業班級的方式進行管理,在管理模式上實行大多數一致的原則,集中管理,在具體的管理辦法、規章制度設計上也是遵循大多數的原則,解決大多數人會遇到的問題。這種管理模式在社會變遷相對溫和、環境相對封閉、保守的狀態下,可以很好的維持平穩運行狀態,但隨著全球化和互聯網浪潮的襲擊,新的技術革命使得社會變遷的速度不斷加快,青年學生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對于新工具、新思想的接納和利用速度快,高校原有的工作模式已經不能應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三)補救性的工作手段,缺乏應對危機事件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學校是青年社會成員習得社會規則,進行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社會工具的持續更新、社會設置的不斷優化使得高校必須要不斷進行自我變遷,以應對社會變遷的要求。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為主要工作手段,這一工作程序在完成具體的事務性工作時,往往高效有序,但在面對危機事件時,往往顯得被動而又滯后,錯失解決危機事件的最優時間。
三、將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引入高校學生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析
學校社會工作秉承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堅持“人在情境中”的工作思路和全面系統的觀點應對學生管理中存在的新問題、新現象,能夠很好的補充傳統學生管理模式的不足,增強學生管理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管理的有效性,為培育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因此,在現有的體制下打破傳統高校管理的困境,將學校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引入高校學生管理,不僅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能的。(一)將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引入高校學生管理的必要性。1.將學校社會工作方法引入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應對劇烈社會變遷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劇烈的社會變遷使得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互聯網高速發展帶來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學生群體出現的諸多變遷使得高校學生管理出現諸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高校必須要變革傳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綜合分析家庭、社會等諸多因素,全面考慮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因素,突破障礙,系統解決學生管理中的新問題和新挑戰。2.將學校社會工作方法引入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培育創新型人才的戰略需要。大力培育創新型人才是創新型國家戰略對新時期高校提出的戰略目標。傳統的學生管理只重視學生問題的解決,而在預防問題發生、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挖掘學生潛能方面明顯乏力。學校社會工作方法秉承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重在培養挖掘學生潛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起到預防問題發生的作用。3.將學校社會工作方法引入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的現實需要。興趣廣泛、求知欲強是當代大學生鮮明的時代特征,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的教條般的說教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必定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學校社會工作包含個案、小組和社區三大工作方法,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特征、面對的不同困境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個案工作可以采用一對一的形式,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解決困境、尋求資源、獲得成長。小組工作則可以充分發揮同伴群體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通過群體互動、群體行為模仿、小組規則強化等方式幫助主體改變失范行為。除了糾正失范行為外,小組工作還可以用來幫助學生組建成長小組,為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平臺,實現學生的互助成長。社區工作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賦權與增能等新途徑,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因此,將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引入學生管理是高校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必然選擇。(二)將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引入高校學生管理的可能性。1.從服務對象上看,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服務于遭遇困境的學生。傳統高校管理模式的行政化的管理手段使其在管理上只關注遭遇困境且癥狀表現突出的困難學生,工作的最終目標也是幫助其解決困境,對于能夠按照學校規章制度正常生活的學生則關注比較少,由于缺乏對問題的預防,當學生爆發出問題時,癥狀表現往往比較劇烈。行政手段集中高效的特點也使得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在解決學生困境的過程中簡單直接,缺少對困境中學生的關注。學校社會工作通過個案輔導、小組工作等方法,通過一對一或者多對多的形式,幫助遭遇困境的學生,并在解決困境的過程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起到預防問題發生的效果。除了關注遇到困境的學生,學校社會工作還會關注行為正常的學生,通過激活學生潛存的資源,激發學生的潛能,全面服務學生的成長成才。2.從服務手段的選擇上看,學校社會工作除了關注學生本身和學校外,還會統籌考慮“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針對學生遇到的困境,傳統高校學生管理者更多關注問題本身的社會影響,為盡快消除社會影響,維持校園穩定和諧的環境,管理者會集中調配資源,高校快速的平息事件的影響。因而,在服務手段的選擇上,往往簡單機械,忽視對主體的關注。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學生管理者更多考慮校園這一場所在問題形成中的作用,往往會忽略學生所在家庭和社區在問題形成中的作用。運用這種簡單機械的服務手段,往往只能解決問題形成的表面因素,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解決此類問題。學校社會工作遵循社會工作“人在情境中”的假設,通過重構“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將問題置于學生所處的“情境”中全面考慮,通過改善外部情境,推動服務對象發生轉變。在學生發生轉變的同時,學校社會工作堅持“案主自決”的價值觀念,引導服務對象發掘自身優勢資源,實現自我成長與轉變。對學校社會工作而言,每一次問題的解決都是對學生自身系統的重新梳理,在梳理中排除妨礙,突破困境,整合資源,構建“教”、“學”、“成長”的良好生態系統。3.從服務目標上看,除了解決學生面臨的困境,學校社會工作更注重增強服務對象發掘資源和改變困境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其面臨的困境是學校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管理目標一致的地方。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堅持事本主義的工作傾向,以學生當前困境的解決作為終極目標,因此,傳統高校學生管理為求高效,往往會動用更多的外部資源幫助學生解決其所面臨的困境,在這個過程中,傳統高校學生管理扮演著資源提供者和問題解決者的雙重角色。而對于學校社會工作而言,解決困境只是其工作目標的第一層次。學校社會工作堅持“助人自助”的工作價值理念,在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困境時,會積極發揮學生本人的積極能動性,協助學生探索問題的成因、梳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源,并為學生獲取新的資源提供支持,在此過程中,學校社會工作者承擔著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解決困境的主體依然是學生本人,在解決困境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助人自助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工作大百科全書[M].
[2]范明林,張潔.學校社會工作[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03.
[3]李曉鳳.社會工作-原理、方法、事務[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430.
[4]范明林.社會工作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
[5]文軍.學校社會工作案例評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6]林勝義.學校社會工作[M].巨流圖書公司,1998.
[7]周沛,徐紹旭.“優勢視角”下殘疾人康復中的專業社工介入[J].殘疾人研究,2011(1).
作者:孔華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 上一篇:微信公眾平臺在學生管理的應用
- 下一篇:衛生職業學校信息化班級管理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