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校管理創新的路徑探討

時間:2022-01-18 10:03:50

導語:現代學校管理創新的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學校管理創新的路徑探討

【摘 要】創新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必然產物,創新學校管理是完善教育體制、適應教育改革趨勢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改變,對于現代學校管理來說,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學校作為學生受教育場所,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直接關系教學質量,因此學校必須要加強學校創新管理,并將其落實到實踐中,才能有效提高學校綜合實力。本文主要通過對現代學校管理進行簡要分析,探討其創新管理的實現和具體路徑。

【關鍵詞】學校管理 ;創新路徑; 措施

一、前言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傳授知識的地方,其管理理念必須迎合社會發展節奏,才能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創新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學校缺乏基本創新意識,導致其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等問題。因此,為了進一步優化教育環境,加強現在學校管理創新,是體現素質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保障。

二、現在學校管理現狀

(一)管理制度落后單一

學校管理分多鐘類型,不用體制下的學校受環境、政策、制度等因素影響,管理措施和管理要求各不相同。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但是,目前大多數學校管理存在效仿趨勢,且沿用傳統單一的管理模式,從而無法滿足社會對學校的發展要求。

(二)權責劃分不明確

權利與責任是相互對立的,同時又是相互制約的。目前大多數學校實行分層管理,以校長為中心分管各項事務。但是,由于管理缺乏嚴謹性和相對統一的管理辦法,導致權力與責任劃分不明確,一旦出現管理問題便無人問津,嚴重影響學校管理質量和管理秩序。

(三)監督機制落實不到位

監督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中部分,監督管理是約束教師行為規范,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渠道。但是,大多數學校管理由于監督機制不健全,從而忽視了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導致管理存在漏洞,不利于學校的長期穩定發展。

三、現代學校管理創新的實現路徑

(一)轉變管理理念

傳統應試教育圍繞考試制定教學計劃,以升學率衡量教學質量。隨著教育的深入改革,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德、智、體、美、勞各項素質的綜合發展[1]。因此,學校在管理理念上應融入創新理念,尊重學生的選擇。包括制定個性化、人性化教學計劃、加強開放式、創新式管理措施的落實,有利于加強教師工作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此外,由于現代學校管理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所以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保障學校管理與時俱進的重要路徑。

(二)樹立服務管理意識

學校是服務學生,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的重要場所。所以,學校管理應最大限度發揮服務職能,才能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現在學校管理過程中,應該加強服務管理意識的融入,同時還要優化老舊落后的管理制度,嚴禁杜絕“我說你做”“我管你服”的管理模,構建公平、公正、協調、統一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調動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主動性[2]。

(三)建立開放式管理模式

開放式管理是創新管理的核心要素,只有關閉腐朽之窗,才能打開進步之門,從封閉走向開放實際就是進步的過程。學校管理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包括行政管理、教學資源管理、教學質量管理、教師教學質量管理等內容。開放式管理是通過溝通的方式取代“控制”管理,開放式管理以樹立民主意識、承認個人價值觀為出發點,強調理論與實踐并存的管理方式。總的來說,開放式管理通過溝通,能夠及時掌握學校管理存在問題,進而不必要的管理漏洞。

(四)落實創新管理實踐

創新無處不在,隨著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對教育的認識和要求也在不斷轉變。為了有效提高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滿意度,現在學校管理必須面向社會大眾,不能“閉門造車”。類似于,建立健全信息化課堂、加強學生與教師一對多溝通模式、建立教職工人員民主發言制、建立全員參與式管理模式,有利于集思廣益,從而更好地實現學校管理的進步和跨越。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在學校管理創新受理念、方式、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依然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嚴重影響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因此,立足于長遠發展目標,學校管理必須要圍繞創新理念制定管理制度,并結合學校管理現狀有針對性的完善管理體系。同時還要立足于創新管理要求,不斷探索管理新道路,才能進一步擴大優質教學資源的利用,才能最終實現“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適者生存,總的來說,現在學校管理創新是未來學校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謝 莉 王和林 單位:四川醫科大學

參考文獻:

[1]陳衛國,歐陽琰,張向東.試析高校管理創新的必要性及對應措施[J].中國科技信息,2006(02).

[2]郭常亮,閔靚.在新時期條件下我國高校管理創新初探[J].市場周刊(研究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