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單片機課程教學改革

時間:2022-07-01 06:56:00

導語:芻議單片機課程教學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芻議單片機課程教學改革

摘要:嘗試用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法,以任務為教學單元,打破原有界限,不管硬件結構、指令、編程的先后順序,將各部份知識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為了完成一個任務抽取每個部份的不同知識點,加以組合。

關鍵詞:單片機教學改革教學探索任務驅動

1引言

傳統的單片機教學,均是以單片機的結構為主線,先講單片機的硬件結構,然后是指令,然后是軟件編程,然后是單片機系統的擴展和各種外圍器件的應用,最后再講一些實例。按照此種教學結構,按照這種結構,學生普遍感到難學。試想,一個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結構的人,甚至數字電路也是剛剛接觸的人,要他去理解單片機內部結構,這實在不是個容易的事,至于很多書一開始就提出的總線、地址等概念,更是初學者難以理解的——不管用什么巧妙的比方都不容易理解。于是糊里糊涂地學完了第一部份,第二部份一開始就是尋址方式,更抽象,好多人直到學完單片機還不能理解尋址方式究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需要這么多尋址方式,剛開始學當然更不懂了。然后是指令,111條指令,又不分重點,反正全是要記住的,等到指令全部學完,大部分同學已對單片機課程望而生畏,開始打退堂鼓了。第三部份是編程,如果說前面的東西不能理解,還能靠記憶來獲得知識的話,這部份就純是理解和掌握了,如果以前沒學過編程,短時間內很難掌握編程的有關知識,更不必說編程技巧了。

2教學總體規劃和思路

基于以上情況,我嘗試用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法,以任務為教學單元,打破原有界限,不管硬件結構、指令、編程的先后順序,將各部份知識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為了完成一個任務抽取每個部份的不同知識點,加以組合,完成第一個任務就能清楚單片機的開發過程,完成第二、三個任務,就能自已模仿性地編出自已的程序,使得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成功地完成任務的過程。當所有任務全部完成,知識點就全學完了。即便只完成部份任務,也可以去做一些程序了——事實并沒有必要學完全部知識才可以去做開發的,本人在編第一個商用程序時,還不懂定時器怎么用,編第二個商用程序,寫了長達2K行的代碼,可當時我還不懂怎么樣用中斷編程,因為當時我根本還不需要用中斷。

新探索的教學方法應具有如下特點:

以人的認知規律為主線,而不是以課程結構為主線;以任務為單元構建認知單元,而不是以單片機功能為單元構建;完成第一個任務即可進行單片機的初步應用嘗試,不必學完單片機的全部知識體系。隨著任務的逐漸進行,知識逐漸完善,能力逐漸提高,所有任務完成時,已具有初步開發能力。

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能否合理分解各部份知識點,能否將它們恰當地組合在一個任務中,能否不斷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找到大量的、確切、形象的比喻,能否編制出內容、難度恰當的習題……

難點應當在編程訓練上,要將一個從未有任何編程經驗的人訓練成能熟練地編程,決非易事,當然這有點超過我們的范圍了。

3教學內容與方法

3.1建設單片機開放實驗室,用生動的實例引導入門

利用單片機開放實驗室,使同學們對單片機的基本應運以及整個的開發過程有最基本的了解,為同學們建立更直觀的感性認識,以此,告訴同學們理論課和實驗課結合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合理應用教材,加大實例的切入,循序增強學生編程能力

根據多年的學習和教學經驗,更合理的分解、組合和設計教材的知識點,最大程度的使用學校現有的設備,使同學們在學習和完成任務過程中能一邊學習一邊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問題,進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簡單的說就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中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的學習。

3.3注重學生的機動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調試自己的程序

有意識的增加學生的自學時間和章節,教師上課只講解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入實驗室調試和修改自己的程序,以改促學!

3.4更加重視和強調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單片機實踐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設計的實戰練習,可以進一補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可以使學生對單片機系統有進一步的認識;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是學生學習單片機課程從理論跨入實踐的關鍵一步!

4結語

學習單片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讓學生在一年甚至半年的學習中精通單片機,是十分困難的,做為一名職業學校的老師,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使學生在學習單片機中找到興趣,最大程度的使學生們感覺到單片機這門課,“好學”、“易學”、“想學”,教學是一門藝術,單片機教學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建立更完善、更合理、更引人入勝的教學體系,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學習、更多的探索和更多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