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域網在信息通信的應用

時間:2022-05-22 09:42:53

導語:廣域網在信息通信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域網在信息通信的應用

系統主要特點

濟南黃河河務局至各縣(區)河務局及縣局以下防汛單位原有450M無線接入、800M集群無線通信、寬帶無線接入、一點多址等通信方式,本系統建成后,一并納入山東黃河通信網,加上微波傳輸系統,實現山東黃河信息通信傳輸雙路由方式,使黃河信息傳輸通道得到多重保障。信單純依賴無線通信的各種弊端光纖傳輸與微波等其它傳輸方式相比,有許多突出的優點:(1)通信容量大,一根光纖的理論帶寬可達20THz,目前400Gbit/s系統已經投入實際應用。(2)傳輸距離遠,光纖的損耗極低,無中繼傳輸距離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3)信號串擾小、保密性能好。(4)抗電磁干擾、傳輸質量佳,微波傳輸及其他電通信方式不能解決各種電磁干擾問題,唯有光纖通信不受各種電磁干擾。(5)光纖尺寸小、重量輕,便于敷設和運輸。(6)材料來源豐富,環境保護好,有利于節約有色金屬銅。(7)無輻射,難于竊聽,保密性極好。(8)光纜適應性強,壽命長。(9)價格低且今后將不斷下降。無線通信有傳輸質量不穩定,信號易受干擾或易被截獲,保密性差,以及易遭受雷毀等缺點,而光纜傳輸卻具有容量大、衰減小、抗擾性能強、成本低等等優點。利用光纖可靠性更高,速率更快,保密性更強的特點,可彌補無線通信的各種弊端。與無線通信形成良好的互補。本系統是山東黃河沿黃光纜干線省域網建設的一部分,今后將一并納入山東黃河沿黃光纜干線省域網中,為今后山東黃河光纜干線省域網建設乃至全黃河干線傳輸網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山東黃河沿黃光纜干線省域網系統結構方案如圖2所示。圖2本系統可納入今后濼口通信站為2.5G匯聚點組成的155M接入環,如圖3所示。

應用情況、效益

本系統自2005年開始實施分段建設,至2011年4月系統全部建成投入運行。系統運行穩定,優點突出,幾年來系統沒出過任何故障,有力的保障了濟南黃河防汛防凌工作,為雨情、水情、工情、險情、調水、河道管理等信息的傳遞提供迅捷且高可靠的傳輸通道,應用效果十分顯著。本系統應用之前,因微波設備和450M無線接入等設備年久失修,及雷擊災害損失等,山東黃河信息中心及各級通信部門每年都要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到濟南黃河河務局進行故障處理及現場搶修,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系統應用后,無一次故障出現,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財力。按原有統計顯示,山東黃河河務局信息通信系統80多個通信站點,因主力傳輸設備為無線傳輸系統,平均每年因設備雷擊損失高達70余萬元,應用光傳輸系統后,此損失將極大幅度下降,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該項目的開發應用為山東黃河防汛通信暢通提供了極大的技術支撐,使信息通信系統上了一個新臺階,大大提高了山東黃河專網通信的暢通率。并且作為山東黃河光纜干線省域網建設的試點項目,經幾年來運行的穩定可靠證明,山東黃河光纜干線省域網建設是切實可行的,為山東黃河光纜干線省域網建設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為將來的山東黃河光纜干線省域網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因光纜敷設方式為管道地埋式敷設,沒有鐵塔建設等,對黃河全河的標準化大堤堤防建設,對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建設無任何不良影響,對美化黃河大堤環境功不可沒。本項目社會效益顯著。

光纜干線廣域網技術在山東黃河防汛信息通信系統的應用,是對山東黃河沿黃光纜干線省域網建設成功探索,為沿黃全河信息通信光纜傳輸網建設提供了試點,對黃河信息通信傳輸手段單一等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隨著黃河信息化的飛速發展,該技術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前景廣闊。

本文作者:于曉波馬德輝劉永生畢學東工作單位:山東黃河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