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防治領域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2:18:00
導語:乙型肝炎防治領域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臟炎性損害,本文從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診斷的臨床應用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診斷結果的臨床意義入手,分析了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乙型肝炎是我國當前流行最為廣泛、危害性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而對嚴峻的乙型肝炎防治形勢,我國進行了大量研究,乙型肝炎防治研究力度不斷加大,研究活動趨于深入[1]。
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診斷的臨床應用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臟炎性損害,因此,對HBV感染過程及其對肝臟的損害過程的認識,是有效防治乙型肝炎的基礎。總結HBV感染、HBV基因型與遺傳學研究、免疫機制、肝臟損傷的組織學與肝癌發生的研究、肝移植研究、臨床研究、乙型肝炎治療、病毒抗性以及綜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發現,以往所有的研究都以HBVDNA水平作為乙型肝炎體內HBV感染規律研究的基礎,以谷丙轉氨酶(ALT)水平作為肝臟功能水平的最基本依據[2]。
1.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診斷的技術選擇
乙型肝炎的基因診斷包括病毒載量、基因種類、基因分型、亞型和變異的檢測。HBV病毒載量的檢測是判斷疾病進程、針對性地開展臨床治療的基本依據;HBV基因型和變異的檢測則是判斷HBV變異,對病毒的耐藥性進行跟蹤分析,有效開展抗病毒治療的基本依據。病毒載量和突變檢測的結合是優化HBV抗病毒治療控制的根本措施。HBV病毒載量的檢測技術包括PCR測定和DNA生物傳感器等,而核苷酸序列測定、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RFLP)、DNA雜交和基因芯片則主要用于基因型和耐藥突變型的檢測[3]。
1.1.1定量PCR測定定量PCR多用于病毒載量的分析,其檢測結果的臨床意義為可用于治療前后監測、藥物療效考核、治療效果觀察。為便于操作和分析,世界衛生組織(WHO)建立了HBVDNA定量單位的國際標準(IU),該單位已應用于商業產品和臨床診治中。目前,實時定量PCR技術發展已經較為成熟,能準確反映血液中病毒核酸的含量,且具有省時、費用相對較低的特點。
1.1.2DNA生物傳感器DNA生物傳感器是利用特定的生物活性材料與HBVDNA相互作用,將其轉換成物理或化學信號,從而快速地檢測微量的DNA信號,因而在病毒載量的檢測應用中具有快速、簡便的優點。
1.1.3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技術可用于檢測HBV基因型,具有與核苷酸測序技術同樣的靈敏性和特異性;與核苷酸測序技術不同的是,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可用于混合型感染的檢測(突變病毒占5%~10%時可檢測)。由于具有實驗簡便、快速,無需特殊儀器等諸多特點,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在大規模臨床檢驗中應用廣泛[4]。
1.1.4DNA雜交DNA雜交技術可用于檢測HBV基因型和耐藥突變型。根據放射性同位素和熒光分子特異性探針的不同,可以發展多種DNA雜交技術。利用PCR和LightCycler試驗的結合,可用于鑒定耐藥突變,但該方法會產生假陽性,且突變的病毒要占總數的5%~10%時才能檢測到。
1.2病毒基因診斷的臨床應用
1.2.1隱性感染檢測中的應用[5]由于HBV抗原在血液中的濃度較高,HBV顯性感染一般通過抗原檢測即能發現;但對于HBV隱性感染,由于HBVDNA與血清學標志相互獨立,基因診斷就成為確定乙型肝炎感染狀態的主要依據。隱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點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陰性者的組織中持續存在HBVDNA,其可能原因包括:①多年的HBV慢性攜帶使外周血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降至可檢測水平,病毒抗原檢測時血清學表現為HBsAg陰性、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體)陽性;②HBV的變異導致表面抗原構象變化,從而使其無法與HBsAg試劑相結合;③免疫沉默導致血清學標志消失;④乙型肝炎康復者體內仍存在低水平的HBVDNA復制,時間可持續數年。
1.2.2輸血血液篩選中的應用目前的輸血血液篩選采用抗原檢測技術,但基因檢測可以做更為準確的判斷。國外在輸血血液篩選過程中,對傳統HBsAg試驗篩選與HBV核酸擴增試驗(NATs)篩選對比研究發現,集體血樣的HBVNATs試驗能夠檢測出一些傳統的試驗篩選無法發現的感染。但是,技術難度和經濟因素的限制使得目前HBVNATs還無法替代HBsAg試驗。
1.2.3HBV變異和耐藥性檢測中的應用HBVDNA復制有一逆轉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病毒較易發生變異。HBV病毒變異的發生率比一般的DNA病毒約大10000倍,其變異可引起病毒耐藥性的產生,對病情和治療產生影響。因此,利用基因診斷來檢測病毒變異及耐藥性發生與否,對于有針對性地開展乙型肝炎診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2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診斷結果的臨床意義
2.1病毒載量的臨床意義
在感染和治療過程中,病毒載量會有所波動。當HBVDNA水平低于每毫升103拷貝時,病毒活性很低,提示此時處于非進行性感染期,與患者的接觸(除輸血外)一般不會造成HBV感染。當HBVDNA水平低于每毫升106拷貝(這也是常規的非核酸擴增臨床試驗方法檢測HBVDNA水平的下限)時,乙型肝炎病毒處于非活性期的可能性較大,此時其發生組織、生化或臨床病變的概率較小。當病毒載量達每毫升107拷貝時,感染進入急性肝炎或慢性感染活性期,此時病毒血癥發生率高,輸血或醫護工作造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大,垂直傳播、親密接觸和家庭生活也有可能造成HBV感染。當病毒載量達到每毫升108~1011拷貝時,感染進入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期,這一時期內輸血、醫護工作、垂直傳播、親密接觸和家庭生活都會造成HBV感染。2.2HBV基因型的臨床意義
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國漢族地區HBV毒株以B、C兩種基因型最為常見,新疆地區以D型為主,西藏地區的HBV優勢基因型為C/D混合型。HBV基因型的不同可導致不同的臨床類型及預后的差異。就HBeAg血清轉化而言,我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研究均表明,B型的轉化要比C型更早。就肝病進程而言,急性乙型肝炎以B/C混合型為主,B型次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均以C型為主。就突變率而言,東亞地區的研究表明,B型和C型毒株的拉米夫定抗性變異的概率相同,而C型毒株核心啟動子的變異率要大于B型,這可能是以C型毒株比B型毒株會導致更為嚴重的肝病的原因。就拉米夫定用藥而言,我國大陸、臺灣的研究表明,B型的拉米夫定治療效果優于C型。就干擾素用藥而言,我國臺灣和日本的研究表明,B型的拉米夫定治療效果優于C型[6]。
3預防性乙型肝炎疫苗研發分析
血原性疫苗可能造成一些疾病的血原性傳播,于是各國又相繼開發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作為非干擾素免疫調節劑的重要一部分,治療性疫苗在下一階段的乙型肝炎治療研究中極其重要。目前尚未有治療性疫苗獲FDA批準用于乙型肝炎治療,說明治療性疫苗的研究中依然存在很多難題[7]。從第一代血原性乙型肝炎疫苗到第三代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常規免疫中所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生產技術日益成熟。目前的預防性疫苗研發方向之一是通過配伍、劑型、佐劑和傳遞系統等方面的技術改進,或者研制聯合疫苗,使其在有效性、經濟性和便捷性上更具優勢;另一方向則是開發用于特定群體預防乙型肝炎的疫苗。這些技術的進步將為各國的免疫計劃提供更多、更為便捷有效的工具。過去幾年的研究表明,治療性乙型肝炎蛋白疫苗的應用仍然存在諸多難題,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其作用機制,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明確研發方向。由于治療性乙型肝炎DNA疫苗研究仍然處于早期階段,這一方向上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為下一步乙型肝炎治療研究的重要突破口[8]。
4結束語
乙型肝炎防治,關乎國計民生,任重道遠。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2億HBV攜帶者的國家而言,免疫計劃的實施緩解了乙型肝炎防治的壓力,但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科技發展所提供的更為有效的防治工具。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881-891.
[2]王宇明.肝衰竭預后判斷研究進展[J].中華肝病雜志,2002,10(6):471-473.
[3]陳大明.乙肝防治的情報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7.3.
[4]王道理,張建軍.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現狀[J].瀘洲醫學院學報,2006,29(3):271-273.
[5]劉冰,陳華根,彭昭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相關肝病防治[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6,3(8):376-377.
[6]吳詩品,于杰,周建良,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拉米夫定治療療效關系[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4,24(12):973-975.
[7]吳玉章.針對病毒感染的治療性疫苗研究評述[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2,24(10):1131.
[8]郭興伯,張小虎,何金洋.中藥治療乙肝的機制研究進展[J].中藥學報,2002,30(4):64-66
- 上一篇:藏紅花在美容方面應用研究論文
- 下一篇:縣碼頭個人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