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鐵工業遺產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時間:2022-05-28 03:49:18
導語:煤鐵工業遺產的形成及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溪湖近代煉鐵的第一座高爐也是由從英、德等國引進的設備籌建的〔3〕,這座高爐不但開啟了東北地區用現代高爐煉鐵的開端,而且直到2008年才退出歷史舞臺。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本溪湖發展近代煤鐵工業具備了所有的基本條件,但是由于日俄戰爭以后,本溪湖地區淪為日本的勢力范圍,使得本溪湖煤鐵資源的開發在顯現與其它中國近代煤鐵工業相似性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本溪湖近代煤鐵工業的歷史形成
本溪湖近代煤鐵工業的歷史形成可以分為5個階段:
清末(1905-1910年)這是本溪湖近代煤鐵工業暨本溪近代工業的起步階段,其特點是日本大倉財閥的私人商業資本借助日本關東軍的勢力對本溪湖煤炭資源的竊取與掠奪,主要圍繞煤炭工業進行經營,在本溪湖地區最早進行機械采煤,是本溪地區近代工業的開端。
清末民初(1910-1931年)該階段是中日合辦時期,雙方股權各占一半。不過從當時的史料來看,大倉同意合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本溪湖地區鐵礦的采礦權,而事實上中日合辦期的主導權還在日本一方,無怪乎當時的同盟會刊物說,協議一簽礦權已失一半。這一時期是近代本溪湖煤鐵工業形成的關鍵時期,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除了核心的采煤、冶鐵業之外,還包括水泥工業、電力工業、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等,同時也涵蓋了道路、自來水、下水道、公園、學校和醫院等設施〔4〕。形成了一種“工廠即城市,城市即工廠”的近代資源型城市的獨特格局,圍繞煤鐵工業而形成的本溪湖市初具規模。
日偽統治時期(1931-1945年)這一階段是日本獨占時期,中國人被徹底排除在外,公司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宮原廠區開始建設。另外公司的私人資本性質在逐漸淡化,先是被劃入滿鐵的勢力范圍,后成為支社,最后并入滿業,原先還只是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日本私人資本最后也淪為日本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8年)1945年10月本溪市民主政府成立,11月接管了本溪湖煤鐵公司(該公司名稱幾經變更,詳情見圖1),將其改名為本溪湖煤鐵總公司,1946年5月國民黨占領本溪將公司改名為本溪煤鐵廠礦,1948年10月本溪解放,公司重新回到人民手中。這段時期公司業務并未獲得發展,主要任務是爭奪企業所有權和如何將企業在戰爭中保全下來,由于當時公司的大部分設備被蘇聯拆走,加之戰爭的影響,無論是再生產還是企業發展都處于停頓狀態。
新中國時期(1949年至今)這一時期先是恢復生產,后來煤鐵分家,隨后本鋼經過蘇聯援建、自力更生,沖擊和改革開放逐漸發展壯大,而本溪煤炭工業則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后,以并入沈陽礦務局告終,退出了歷史舞臺。2008年隨著本鋼1、2號高爐關閉,本溪湖的一批近代煤鐵工業遺址的保護與利用被提到日程上來,目前“本鋼一鐵廠舊址、本鋼第二發電廠冷卻水塔、大倉喜八郎遺發冢、本溪湖小紅樓和大白樓、本溪煤礦中央大斜井、東山別墅、本溪湖火車站和彩屯煤礦豎井、肉丘墳等共9處工業遺址”都已被列入本溪湖中國近代煤鐵工業遺址園名錄。
本溪湖中國近代煤鐵工業遺產的主要特征
本溪湖煤鐵工業遺產分布區域高度集中中國多數工業城市是先有城市而后有工業區,工業區的布局必須考慮城市的發展規劃,而本溪則是先有煤鐵工業,而后逐漸發展為重工業城市,并且基本上就是一個企業即本溪湖煤鐵公司,這使得當時工業布局的自由度比較大,不必考慮城市建設問題,一切都以工業生產的便利性為依歸,加上本溪礦產資源基本上都位于市區25公里以內,依傍太子河和安奉鐵路,所以本溪湖煤鐵工業的主體基本上都布局在最平坦的太子河河谷,這也使得今天的本溪湖煤鐵工業遺產的分布區域高度集中。
煤鐵工業遺產是本溪近代工業遺產的核心本溪近代工業遺產具備多樣化的特點,但是最核心的依然是煤鐵工業,它是本溪近代工業發展的開端,其它的工業或設施都是由其帶動發展起來的,本溪電燈公司最早是由本溪湖煤鐵公司建立的,本溪自來水公司最早也是由本溪煤鐵公司所建,后來移交給本溪市政府,本溪市第一家托兒所、本溪最早的醫院、本溪目前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遼寧科技學院(前身是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都是由本溪煤鐵公司最早創立的。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本溪近代工業遺產最核心的都是煤鐵工業。
本溪湖煤鐵工業遺產帶有濃重的殖民印記本溪湖近代煤鐵工業開端于本溪湖煤礦,此企業非但是由日人所立,而且是由當時的日本關東總督府批準,這個企業建立的過程即是日本對華進行資源掠奪和侵略的過程。在后來中日合辦的20年中,無論是公司的運作管理還是戰略規劃都由日方做主,中方只是從屬地位,公司的產品絕大部分都運往日本,為日本的經濟建設服務。到1931年日本人獨占公司,整個企業更直接變成日本侵略戰爭機器的一部分,從公司的幾次名稱變更就可以看出當時整個企業的運營與管理完全視日本的戰爭需要而定。1905年到1945年是本溪湖近代煤鐵工業的形成時期,同時也是日本一步步加深對本溪湖煤鐵資源掠奪的時期。這種掠奪并非僅僅源于經濟因素,它是參雜了政治因素的一個國家對另一個的國家的赤裸裸的侵略和處心積慮的殖民政策。1931年滿鐵秘檔就詳細記載了當時田師傅溝、牛心臺的煤礦和耐火粘土資源蘊藏情況、開采情況、所有人情況以及日本人極力奪取中國人礦區失敗的情況,并且提出了下一步奪取這些礦區的辦法〔7〕。這些都使本溪湖煤鐵工業遺產帶有很強的殖民印記。
結語
本溪湖煤鐵公司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擁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煤鐵工業企業之一,與它同時期的一些近代煤鐵工業如漢陽鐵廠等如今都已不復舊觀,而本溪湖煤鐵公司最早建設的一鐵廠卻在城市核心區整體保存下來,這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本溪煤鐵工業遺產反映了本溪工業文明的形成過程,是遼寧甚至中國近現代工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軌跡在中國眾多的近現代工業遺產中非常特殊,研究它對于中國近代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作者:王猛韓福文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遼寧科技學院管理學院
- 上一篇:生態工業鏈風險聯抗機制探索
- 下一篇:工業控制體系網絡安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