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教育的難題分析
時間:2022-05-28 04:17:48
導語:工業設計教育的難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的工業設計專業為新辦專業,而且人數比較多,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還未得到社會的驗證,企業對學生的水平還不夠了解,安徽建筑工業學院的學生與同類大學的學生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就業形勢也更嚴峻。對安徽建筑工業學院符合企業需求的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企業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學生,給我們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乃至就業機會,如何提供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是學校面臨的難題。本文對目前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就業形勢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協同創新式人才培養模式思路,以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機電學院中的工業設計專業為例,提出可行的途徑,切實解決大學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嚴重脫節問題,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出既有開闊的視野、綜合的基礎知識、扎實的設計實踐能力,又能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優秀的設計人才。
一、目前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及國內工業設計教育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每年有大批的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涌向社會,但對不同學校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工作5年后的職業調查發現,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在企業里從事工業設計工作的畢業生的比例并不高;很多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約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裝和商標設計等行當,有40%至50%的人改行去搞裝潢、廣告,也有部分畢業生到網站進行網頁設計,真正去做工業設計的人很少[1,2]。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無法在本行業持久生存。一些專家指出,這是因為國內許多企業對工業設計的重要性不甚了解,更談不上重視,或者對工業設計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或誤解。有的企業甚至認為工業設計就是產品外觀設計和包裝。令人可喜的是進入21世紀,更多企業已意識到工業設計的重要性。據國家輕工業局副局長朱燾介紹,現代工業產品的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工業設計的成功。隨著高科技技術的發展,產品的質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搶占市場,獲勝的關鍵在于工業設計的創新,在于其能否引導世界潮流。今天的汽車、手機、電腦市場中,各企業越來越關注其設計問題,誰的工業設計有創新能取勝,誰就能贏得市場。目前國外許多大企業都擁有龐大的設計機構,像日本東芝,擁有的工業設計師數以百計。這說明,市場需要更多的專業設計人才,工業設計越來越在市場受到重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工業設計畢業生就業難,有就業市場不規范和畢業生個性選擇多樣化等原因。仔細分析國內工業設計教育,我們該清楚地看到大學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嚴重脫節。高校培養的設計人員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企業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大局意識,同時又對某一具體設計行業有所鉆研的設計人員。而高校的培養模式缺少對學生的綜合“大設計”觀的培養,同時又流于表面的設計教學,無法真正深入一線設計,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與企業的用人需求銜接不佳,最終導致就業情況和市場預期相互背離[2]。工業設計教育忽略了工業設計專業是系統的工程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沒有完善的工程技術教學模塊。他們的設計沒有體驗,沒有生活,幾乎等于空想。這樣的教育結果是目前工業設計專業教育的通病。如何改變現狀是我們工業設計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3,4]。為此,必須充分考慮人才市場對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以就業為導向調整培養計劃,培養一線產品創新設汁人才。
二、協同創新式人才培養模式思路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的實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現階段國內全國性的工業設計大賽有很多,大賽主要分為政府和企業主辦兩大類。由政府主辦的大賽主要有: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中國五金產品工業設計大賽和潘天壽設計藝術獎文具設計大賽等;由企業主辦的大賽主要有:“華帝杯”工業設計大賽、“美的杯”創意設計大賽和“艾美特電扇杯”工業設計大賽等。此外,國際上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工業設計大賽,如IF比賽、紅點子比賽等。這些大賽得到了全國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大學生們的積極參與,各個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各類工業設計大賽,并以這些大賽為契機促進專業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因此,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可以通過協同創新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企業和學生、老師之間相互了解,乃至更深層次的相互交流,讓學生參與企業產品的研發,給學生給企業提供實習設計的機會,最終能夠給我們的學生提供就業機會[5,6],而不至于多數學生從事與工業設計專業不相干的崗位,違背了工業設計專業建立的初衷。同時以各種大賽為契機,鼓勵學生多參加比賽,將學生的作品交給類似產品生產企業的技術研發部門審核,提出修改意見,直至最終完善作品,學生可以拓寬思路,提高創新思維。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措施
(一)搭建工業設計專業學生以就業為導向的協同創新式人才培養教育模式平臺搭建企業和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共同的技術需求及咨詢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實習和提高的機會。企業如何能夠在此平臺上設計題目或咨詢項目,學生和老師都能以各自的登錄口進入該平臺了解具體信息,并對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或項目直接參與設計與研發。首先是先與中小型企業進行合作,盡可能讓學生為企業創造一些經濟效益,量力而行,由小及大,在中小型企業中樹立良好形象后,一方面贏得大型企業的支持和信任,為建設較大影響力的合作模式提供可能性。與企業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機制,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參與企業產品的設計和研發,讓學生直接參與到企業研發部門的設計實踐中去。而且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的設計成果得到企業的認可和采納,則學生和企業可以本著公平的原則進行利益協商。
(二)實行學校和企業相互兼職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可以雙方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參與對方的人才培養工作和應用性技術研發工作,并承擔一定的責任,推行“雙師制”授課制度。同時,企業提供企業生產、研發及售后方面的難題,與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師共同商討和尋找科研合作的切入點。對于高校主動設計的創新實踐項目,比如大學生科技競賽項目等,可以采取邀請企業人員參與市場分析、工程指導和樣機評審,時間和方式上可以尊重雙方工作進程進行協調。這種方式因為不需要占用企業設備資源,企業也可從中有計劃發現新的項目資源進行轉化,在本專業的改革實踐經驗發現,這也是企業比較樂于接受的一種方式[4]。培養模式的實施能夠為學校培養優秀的創新人才提供很好的理論支撐,并能很好地解決學校工業設計的就業問題。企業也能夠提供一個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信息反饋,教師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的修訂,摸索出一套以企業項目為載體、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為企業培養所需的合格的創新技術人才,同時也可以實現企業和高校共同發展的目的,尤其是對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學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高。
(三)建立學生到企業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實踐培訓或實習的有效機制學生在企業培訓或實習期間,其實習成績的考核與評定主要由企業負責。實習結束時,企業指導人員將為學生出具一份實習工作鑒定,并成為學生尋求下一期實習企業的一個重要工作履歷[4]。建立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等等;形成學生與教師、課堂內與課堂外、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社會生產之間的無縫對接,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學校和企業以各種類型的工業設計大賽為契機,培養創新人才發動相關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學生各種工程實踐中擔任指導或顧問,動員和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類型的工業設計專業比賽,將學生自己的作品交給類似產品生產企業的技術研發部門審核,讓企業研發部門的技術人員參與進來指導并提出修改意見,并且指導學生直至最終作品,這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助于學生工程實踐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針對實際問題進行產品的能力。工業設計專業協同創新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各類大賽為契機,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構建企業和工業設計專業共同的技術需求及咨詢網絡平臺,建立雙向聯合培養機制,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實際產品研發中去,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同時為學校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的修訂提供很好的參考意見,為更好地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優秀工業設計創新技術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馬玉平袁根福單位: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 上一篇:工業清洗對牛仔面料的影響
- 下一篇:小議關稅對汽車工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