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進程與技術創新探究
時間:2022-09-26 04:45:51
導語:工業化進程與技術創新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沈陽工業發展歷程
1.1初期發展階段(20世紀40年代-1953年)
20世紀40年代,美國興起第三次工業革命,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從此工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沈陽開始大力發展現代工業。這一階段是我國工業發展的起步階段也是沈陽工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此階段沈陽工業發展的起步點,開始出現一些早起的工業企業如表1。這一時期是沈陽現代工業發展的起步時期,技術創新能力差,主要依靠從日、俄和西方國家的技術引進,進行仿制生產。自主研發能力弱,工業發展緩慢,工業管理落后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通過技術引進沈陽創造了我國工業史上的無數個第一,彌補國內空白,主要成就包括:出產中國第一臺車床——六尺皮帶車床,生產了中國第一臺普通機床,支持國家軍事建設等。
1.2獨立自主階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到1957年我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標志著我國開始從農業主導逐漸向工業化發展轉變,通過等價交換的外貿方式,中國接受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設備援助。建設了以“156項”為核心的近千個工業項目,使中國以能源、機械、原材料為主要內容的重工業在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在這段時間,國外工業技術進步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又由于國內還處于計劃經濟階段,工業生產趨向于政府規劃,對市場作用的認識不夠全面。沈陽走在國內工業技術發展的前列,在引進國際援助后,開始嘗試獨立自主的工業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沈飛集團在這一階段創造了無數個中國第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8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噴氣教練機首飛成功和1969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沈陽機床也是這一階段的重點發展企業,1953年,中國第一臺搖臂鉆床;1956年,中國第一臺臥式鏜床;1958年,中國第一臺自動機床;1975年,中國第一臺數控車床等先后誕生。
1.3轉型階段(1978年-2002年)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沈陽工業技術創新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沈陽的工業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企業競爭,特別是2011年中國加入WTO組織以后,沈陽裝備制造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的優勢逐漸被技術密集型產業取代。一些傳統的裝備制造企業被迫重組,轉產或者停產倒閉。沈陽工業發展表現出技術落后,管理困難,生產效率低和設備老化等問題,急需進行轉型。陳舊的國有制體制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的要求,企業制度逐漸深入到工業企業,沈陽企業出現了一段時期的動蕩和改革,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國有制企業變化顯著,多元的經濟形式共存。沈陽大部分工業企業在這一時期進行轉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原沈陽飛機制造公司裂變組建了沈飛工業集團,公司更名為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沈飛公司);1996年,北方重工由工廠制轉為公司制,建立了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992年,沈陽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建,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2000年沈陽建筑機械廠正式改制。1991年,首批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的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設立,拉開了沈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序幕。以裝備制造業為主要產業形式的產業集群逐漸形成,各工業區發展規劃逐步落實。機械、電子、汽車、航天和通訊設備制造業逐具規模。信息化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出現了集成制造系統,ERP系統的應用,準時生產方式(JIT)、精益生產(LP)、敏捷制造、大規模定制等逐漸成熟,CAD、CAM、CAE和CAPP實現了高度集中。依靠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促進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發揮了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優勢,工業技術創新周期明顯縮短,研發效率顯著提高。
1.4新型工業化階段(2002年至今)
2002年末召開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真正的新型工業是在信息工業基礎發展起來的智能工業,一種以人腦智慧、電腦網絡和物理設備為基本要素的新型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同時,新型工業化還倡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新型工業化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城鎮化發展,并注重人才的培養。2011年,協同創新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引導沈陽的工業企業向產學研合作發展,高校科研機構、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產業區以及科技園的參與,通過工業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了產業集群技術協同創新等新的科技創新形式。通過對工業技術創新各要素的整合利用,加強創新系統內部各主體間的合作與聯系,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工業技術創新效率,縮短研發周期,增強企業市場反應速度,提高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
2、工業技術創新發展分析
通過對沈陽工業發展的分析,可見工業發展與技術進步關系密切,技術進步直接影響工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對應的工業發展階段有相應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通過對沈陽工業發展過程的總結,匯總表2。由表2可以看出,沈陽工業技術發展是沿著從剛開始的技術引進到自主研發,再到合作研發最后到協同創新的脈絡發展的。而各個階段的技術發展形勢又與該階段的工業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1)在初期發展階段,沈陽工業技術底子薄,缺乏相應的資金、人才、設備和穩定環境,所以技術發展條件不夠成熟,只能通過國外的支持,技術人員大多為國外人員;(2)獨立階段,雖然比起國際水平較為落后,但是沈陽的工業技術在國內已經較為領先,具有一定從事獨立自主研發的能力,逐漸將引進的國外技術消化,開展自主研發項目,進行技術改進和提高;(3)在轉型階段,沈陽部分工業企業技術逐漸趕超國際水平,一些外國企業開始與沈陽工業企業進行技術合作,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便捷的溝通和高度的同步化使得沈陽的工業企業及時了解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進行內部的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進一步推進沈陽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4)新型工業化階段,根據新型工業化對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要求,企業逐漸認識到傳統的技術創新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高效敏捷的需求,為了避免進行耗時較長的自主研發,企業拿出核心優勢配合其他企業進行創新的協同研發模式逐漸成型,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又由于發達的網絡技術為合作主體間的資源共享和及時有效的溝通提供了便利條件,更加推動了沈陽工業技術協同創新模式的廣泛應用。沈陽工業的技術發展歷程可以看作是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的發展過程。所謂的“點”就是獨立的企業,“線”就是同一類型企業兩兩之間的合作關系,而“面”就是指同一產業相關的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構成的合作平臺。圖1可以清晰的表示這四個階段的技術發展特點。
3、工業發展新階段對技術創新發展影響
吉林大學王勝今教授和吳昊教授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實質是一個“再工業化”過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工業化”的問題,再次引起對東北工業化問題的重新思考和關注。作為遼寧省乃至全國的工業龍頭城市,沈陽工業的快速發展對遼寧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有著重要的帶動和示范作用。目前,我國工業技術創新還停留在協同創新的初步階段,各方面條件還不夠成熟,在以后的發展中應在已有發展基礎上注重對技術協同創新的研究和重視,從運行機理方面有效解決沖突,總結經驗。隨著供應鏈的相互交叉,產業集群的不斷交融,預計未來工業技術創新將會逐漸打破行業限制,形成不同行業內組織的相互合作創新,這種技術創新模式能軟化合作系統結構,打破合作體之間的障礙。另外,隨著工業環境的不斷變化,工業的技術發展方向也將有所改善。綜合現有發展情況,預計未來工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發展的影響與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技術組成多元化,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能源技術進一步融合。美國趨勢學家杰里來•里夫金認為,未來工業發展趨勢就是目前新興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用和不斷融合,引起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2)工業技術發展領域更加致力于能源結構調整、能源多樣化和節能減排等方面,新能源技術將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綠色經濟,從而逐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開采,世界能源供給緊張不斷加劇,頁巖氣和可燃冰等化石能源的開采技術與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技術將成為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方向。(3)工業技術逐漸向高精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工業技術在部分關鍵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依托強大的資金設備、人員和科研院所工業技術逐步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智能化,信息制造和生物經濟等方面將成為工業技術發展的主要領域。(4)更加注重虛擬化合作發展,由于工業技術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工業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與其他地區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加之信息技術的支持,溝通形式多樣,溝通效果良好,遠程指導普遍應用,形成了技術創新網絡平臺下的虛擬合作形式,虛擬商品、虛擬團隊、虛擬企業和虛擬組織的出現使得技術創新合作打破以往實體操作的桎梏,跨地區的技術合作更加直接方便,虛擬合作將會成為技術創新合作的主導形式。(5)技術創新趨向于更加廣泛的協同創新,技術創新多元化、新型工業化以及科學發展觀;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互動,信息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生物技術與經濟穩步發展的相關性等等都要求創新主體的多元合作,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工業發展的要求,技術協同創新將在多行業內進行,涉及領域更加廣闊,參與主體更加復雜,合作過程中交互行為更加頻繁是沈陽工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特點。(6)技術協同創新要求相關的法律政策和信任制度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要求各合作主體依靠合同進行技術創新,由于協同創新主體間地理位置較遠或者行業領域相關性較小,不可避免出現矛盾和糾紛,主要體現在合同的履行與合作成果的分配方面。因此要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對合作中責任與義務合理分配,對技術成果進行有效保護。另外還要求企業規定與地方政策相協調,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地方政策與相關地方法規相互補充。為工業技術創新提供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技術協同創新的順利進行。(7)技術協同創新需要人才的交流與合作,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企業技術人員、高校學者以及社會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科技協同創新的同時也是技術的學習和交流,要將人才交流與技術創新有效結合起來。合作主體之間的人才相互流動學習,拓寬研究視野,激發創新思路,為以后的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作者:于兆吉李穎墨印有鵬工作單位:沈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金礦礦床工業指標研討
- 下一篇:煤粉工業鍋爐的運行與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