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業發展制約研究
時間:2022-04-10 10:06:55
導語:農村工業發展制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經濟基礎薄弱"西部工業基礎薄弱,經濟地位低,總量小"在我國,最發達的區域是東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蘇、浙江和珠江三角洲的廣東,它們占14%的國土面積,42%的人口,卻占60%的國內生產總值"其次是中部區域,包括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它們占30%的國土面積,33%的人口,25%的國內生產總值"而西部,如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發展相對落后,嚴重缺乏經濟基礎,它們共占57%的國土面積,25%的人口,僅占15%的國內生產總值"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三種產業結構不合理,未能得到協調發展,從而影響了西部農村工業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對目前的西部農村工業來說,產業結構不協調的主要表現是:協調推進發展遲緩,如重化工業雖高速擴張,但長期以來的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品,喪失大量經濟利益"同時由于產業關聯度低,地理位置分散,中心城市的帶動能力不強,規模經濟效應難以形成,從而降低了農村工業整體發展水平"又如第二產業發展緩慢,工業總量規模小,發展水平低,競爭力不足,更新改造資金不足,工業化進程推進緩慢"再如第三產業仍處在較低層次,主要體現在傳統部門仍占主導地位,代表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社會服務業、現代物流業、金融保險業等的比重很低"
(三)市場化進程緩慢"中國經濟規模已達世界第二,國民收入也進入世界中等行列,那么當前我國市場化進程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市場化程度如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各地區的市場化程度和市場開放度都得到較快發展,從而為農村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衡量市場化進程并表明各地區在體制改革方面差距的五大指標(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產品市場的發育,要素市場的發育,市場中介組織和法律制度環境)卻差距很大,而體制上的差距是導致地區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2005年全國市場化平均水平6.52分,東部8.23分,西部4.93分,東西部之間具有明顯差距"可見,西部不僅市場化程度低,而且市場化進程緩慢,說明西部經濟體制改革滯后,經濟發展政策沒能為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提供條件,從而阻礙了西部農村工業發展"
(四)資金嚴重缺乏"西部自然條件先天不足的狀況,嚴重制約著投入產出的比率,相對于東部而言,同工同勞同投入但不同酬同產出是西部工業尤其是農牧業的真實狀況"傳統農牧業剩余很少,不能為發展提供資金積累,加之長期以來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使西部農村工業資金積累嚴重缺乏,因而阻礙了農村工業經濟的發展"以2004年全國鄉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來看,當年完成投資額15705.9億元,其中東部占56.1%,中部占35.1%;而西部僅占8.8%,投資比例嚴重失調"同時,由于自然條件及環境的限制,西部地區引進外資和國內其他地區資金的比例也遠遠低于中、東部地區"
(五)環境條件桎梏"西部80%左右為山區和高原,由于先天的自然條件和所處的惡劣環境以及人為的破壞,基礎設施完善、環境修復改善的難度很大,長期以來導致西部投資環境不佳,區域內農村工業市場競爭力不高,區域內鄉鎮企業市場競爭力低,后續發展能力不強"加之由于地處位置的先天不足,經濟社會結構封閉性強,對外開放的難度加大,形成對市場化進程推進的天然阻礙"因而可以說,西部農村工業化發展滯后與其相對不利的區位條件是直接相關的"
(六)人力資源的制約"西部人力資源呈二元格局,一批高科技人才同大量的低文化素質者并存,加之人才流失嚴重,已完全不適應農村工業的快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據統計資料顯示,西部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數占在業人口數35%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比東部高9%"因而,西部教育水平的低,勞動者素質的差,人們思想觀念的封閉,直接影響了西部地區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和進程"
二、促進西部地區農村工業發展的思路探析
西部突出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于西部農村來說,實現經濟社會結構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發展農村工業是關鍵,因而要在發展的思路上善于敢于勇于創新"
(一)要把為民富民強民作為推進西部農村工業發展的終極目的"西部地區資源富集、能源資源蘊藏豐富,在我國建立健全工業體系和加速實現工業化過程中,西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由于過分強調東西優勢互補,造成東西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和諧不穩定"雖然在此過程中也在西部投入了大量資金,建立了一批初級生產企業,但當地居民并沒有從中得到多大好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后,更要注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因而在目前,更應注重西部尤其是西部農村的發展,增強農村工業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福利水平,以民富為先、民富為本,把為民富民強民作為加快西部工業化的最終目的"
(二)要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促進西部農村工業發展"要加快西部鄉鎮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其所特有的后發優勢"西部的后發優勢很多,如國家扶持和政策優惠、西部大開發政策、西部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等都為西部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西部也可以通過加大向東部學習和模仿力度,加大自主創新,由后發利益驅動的引進學習型轉向主要由先發利益驅動的自主創新型轉變,從而把潛在的后發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力"
(三)要發揮比較優勢選準西部農村工業發展方向"西部有豐富而低成本的勞動力,有豐富而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富有特色的優質農、林、牧、副、漁產品,非常適合發展特色農業"同時,西部農村勞動力的耕地擁有量約為東部地區的2倍,因而具有發展農業等土地密集型生產的潛在比較優勢"技術是西部農村工業發展除了資本、制度之外的又一個稀缺要素,在技術選擇上必須與其要素稟賦結構相適應,因而在農村工業發展的技術選擇上要以勞動密集型技術為主"
(四)要推進西部農村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要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產業深化原則以及可持續發展原則,與就業結構調整、生產技術進步、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對農村工業結構進行轉換,推進農村工業結構有效的優化升級,才能實現西部農村工業健康有序發展"
(五)要推進西部農村工業制度創新"從整個農村改革和農村工業化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來看,制度變遷進而進行制度安排和創新對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要推進企業產權制度創新,明晰農村企業產權,推進產權結構多元,消除政府對企業財產權的侵犯,取消不合理制度,保證權利人財產安全"要進行司法體制改革,使權利人建立起對自身正當權利的預期"要加大對外開放,加大教育力度,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實用技術方面培訓"在非正式制度創新方面加大解放思想力度,營造崇尚知識、財富和企業家的良好氛圍"
作者:李學良孫克勇工作單位:中共白銀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