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環境監管策略
時間:2022-04-28 03:10:36
導語:工業企業環境監管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綜述我國工業企業環境監管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工業企業環境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對策及建議,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理論指導與借鑒。
關鍵詞:工業企業;環境保護;環境監管;改進策略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企業污染環境問題層出不窮。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近年來,盡管通過不斷完善環境監管體制,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仍迫在眉睫。就目前而言,如何在環境保護中厘清環境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加以完善和改進,對我國越來越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我國工業企業環境監管現狀
(1)我國工業化特點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工業呈現高速增長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結構重型化、低水平擴張等特點和問題。重工業是以能源和礦產品為主要原料的產業,其會大大加劇環境污染負荷,導致工業三廢的大量排放,對我國自然生態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我國鄉鎮工業因技術水平低、生產管理落后、高度分散等原因呈現低水平擴張等特點,其對能源、資源的消耗大大高于同等類型的大中型企業,進行更嚴格的環境監管已亟不可待。2)工業企業環境監管的主要內容環境監管尤其是對重化工業企業的環境監管是我國環境保護的核心與重點,也是我國環境監管部門的責任、權力與義務。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各級單位均需積極配合監管。目前我國環境監管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料核查、現場核查、現場測算、現場訪談、重點監察、要點監管等六個方面,這六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支撐著我國環境監管的框架體系。(3)環境監管的基本措施及機制運行手段目前,我國環境管理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建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環境管理與監督機構、制定與實施環境保護規劃、開展環境信息公開與環境教育等。環境監管機制運行方式及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法律、經濟、科技等手段,其中,行政手段主要體現在堅持統籌規劃及堅持完善環保工作目標考核制度兩方面;法律手段主要體現在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經濟手段主要體現在制定差別電價、差別水價和排污特別處罰“三項處罰”措施,實施排污權交易,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和財政支撐機制等;科技手段主要體現在結合行業治理水平和實際情況,制定重點行業治理技術要求,對污染點源進行深化治理,推進工業企業清潔生產水平。
2.我國工業企業環境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環境監管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現對其主要問題和原因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探討。(1)地方保護主義思想尚存目前,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許多地方政府雖然對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也是首當其沖,出臺了多種環境保護文件和獎懲措施。然而,在環境和經濟利益發生沖突時,只重視工業企業現行的GDP重要影響指標,缺乏社會環保意識、長遠眼光及綠色GDP理念的政府作為屢見不鮮。甚至有些政府對部分高產值工業企業惡意排污、偷排偷放等違法行為視而不見,嚴重影響了環境監管工作的開展。(2)缺乏切實有效的法律支持隨著經濟的發展及污染源的不斷增加,環保工作也越來越嚴峻。雖然各級政府已經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出臺了相關法律與政策體制來約束工業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但仍存在政策法規的細化和剛性不夠,法律支持的有效性不足等缺陷。這種缺乏對環保執法人員正常工作有效保障及懲罰力度不足的法律體系,直接導致很多企業一邊接受懲罰一邊排放污染,一邊購買污染治理設備一邊由于經濟利益而閑置、停工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綠色經濟的發展。(3)環境資源價格機制尚未完善減排工程投資大、運轉費用高,為了實現總量控制與區別減排,盡管我國建立了排污權交易機制,并出臺相關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辦法,但交易價格比較低,在資源的獲取上,其價格并不能體現稀缺性,造成企業減排積極性不高、減排設施運轉困難,寧可通過低價購買排污權指標也不努力實現自身減排的局面。(4)環保資金及人員落實不到位多年來,雖然我國對環境保護的資金年年有投入,歲歲有進步,但仍存在投入不足、資金使用分散、投資效益低下等缺點。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企業應當負擔解決自身造成的環境污染的費用,但是近年來數以萬計的大中型企業經營的步履艱難,造成投資渠道不佳,工業企業繼續超標排放污染物。環境保護工作應該是整個政府職能機構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工業企業環境污染管理的基礎在基層,基層環保部門監管人員是工業企業環境監管最重要的一關,但環保監管隊伍面臨嚴峻的形勢,監管人員嚴重不足,且存在員工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較差等問題,急需改善此種情況。
3.工業企業環境監管方式的改進對策及建議
(1)進一步更新環境保護管理理念目前,踐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新時期的發展需要,而基于生態環境求發展,加強改善傳統的工業企業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發展模式,是建設我國特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為此,在環境監管方面,我們要轉變思想,增強社會環境保護意識與綠色GDP理念,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注重綠色GDP和環境保護,通過轉變發展理念促進轉型升級,積極探索第三方企業監管模式等手段,使經濟與環境兼顧,走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特色道路。(2)進一步完善環境政策法規體系我國目前的環境法律框架中雖然有一部基本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應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與細化。具體的,在總結現有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經驗的基礎上,要加快環境法律體系中的單項法的制定和實施,要不斷強化環保法律責任,適當加大對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力度,確立既罰公家、也罰個人的雙罰制度,切實實現環境污染與保護相關法律規范的威嚴。(3)進一步嚴格環境監管經濟手段未來,在環境監管中,我們可以參照國外在環境管理市場化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探索建立資源和環境產權制度,明確自然資源有償開采、有償使用制度,逐步實現科學的市場化環境管理模式。具體的,可通過繼續完善排污權交易程序和交易細則,有效發揮排污權交易的經濟調控作用;嚴格排污費資金收繳與使用制度,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以企業自主投資為主體,推行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等方式,充分調動企業建設污染防治設施的積極性;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完善生態補償責任保險機制,降低環境風險。(4)進一步落實環保資金及人員配備環境保護是全人類受益的公共事業,各級政府應該加大環境保護資金的投入與落實,以激勵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的可研積極性,同時,廣泛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發展綠色信貸,且在信貸控制上,嚴格實行與企業節能減排掛鉤。在人員配備方面,應注重科技型、專業型及管理型復合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同時注重鄉鎮一級政府等基層環境監管人員的配備,并賦予其更多的環境監管實際權力,使基層環境監管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在環境保護面臨嚴峻形勢的今天,作為環境保護的主要監管責任主體,要從思想理念、法律制度、市場經濟及人才配備等方面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環境監管方式,為我國環保事業的長遠發展做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黃錫生,曹飛.中國環境監管模式的反思與重構[J].環境保護,2009(04).
[2]陳健鵬.流域聯防聯控與環境監管體制改革[J].改革,2017(12).
作者:俞曉娟 單位:浙江省蘭溪市游埠環境保護所
- 上一篇:天然氣工業發展意義
- 下一篇:鋼鐵企業碳排放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