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教學模式的淺析

時間:2022-03-02 09:52:31

導語:工業設計教學模式的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設計教學模式的淺析

1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們所處的設計教學環境中,對工業設計的理解與之有很大的出入,我們更傾向于把工業設計稱為產品設計,在這個觀念下,我國高校,尤其對于最近才把工業設計納入專業教育的院校來說,更側重于產品形態、外觀方面的形式設計。這樣就導致在形式設計觀念的影響下,將設計看成是對產品所有屬性的裝飾和美化,這種對對象認知的局限就使得設計的目的發生了偏差。市場的競爭關系,設計與產品效益和利潤之間的關聯性被弱化了。這樣產生的影響就是設計被認為是技術和生產的附庸,增加商品效益的因素大都與技術和成本有關,這樣企業與設計師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產生這種局面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觀念受藝術設計的影響比較大,沒有結合工業設計的觀念開展教育,再加上工業設計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的歷史相對較短,沒有形成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只強調改變設計風格樣式的技巧。將文化附加給設計,突出強調文化元素的形式。設計過程也大都與實際生產脫節。這種循環使得從教師到學生的培養都遵循同一模式,即從學校到學校,因此在這種模式下培養的設計師不會從產品到商品的觀念去考慮設計,也不會用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去思考產品的發展前途。大多的設計都是設計師在自我的“世界”中獨自欣賞,偏離市場規律。反過來設計對產品經濟效益的影響也會削弱,這樣社會對于設計的需要也就顯得不是很迫切。工業設計實踐教育所涉及的基礎學科非常復雜。而在我的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在學校期間,對實際項目成品生產涉及的實踐經驗基本上是零的接觸,設計與技術不能很好地配套,也就無法提供完善的設計服務。教學與實際生產項目的脫節,導致教育理論不能指導與幫助生產,使得教育的目的失去意義,這就造成了學生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后還必須在實踐中重新摸索與學習。這樣使得教育的目的與效率大大打了折扣。

2設計教育要回歸實踐

設計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工業設計的發展與經濟、技術的發展程度是息息相關的,要實現設計與經濟、技術之間的良性循環,設計的價值就應該在促進發展的進程中體現出來,設計是一種手段,是產品每個因素連接的途徑,在設計過程中考慮的因素越多,設計結果的價值就會越大,造型、顏色是我們接觸設計最直觀的感受,但它們絕不是設計的主體。工業設計的藝術情結往往使得設計教學重視形式的美觀,而很少考慮其他因素的存在。產品設計的目的是生產商品化,商品審美的主體是社會,是消費者。社會需要的是能為人們提供需求的實實在在的產品,企業需要的則是這些產品的商品化,商品化程度也決定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產品變成商品的過程才是設計的主要研究對象,只有美觀的形式,對生產技術的忽視,這樣只能是紙上談兵。一個真正的工業設計師應該是了解所做設計的生產流程的。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應該得到我們重新審視。現代的設計教育,應該是一種產學結合的理論加實踐模式,在學校學習有關設計的理論基礎,在實踐中吸取經驗,應該與社會之間建立一種互動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對設計的對象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多方位的對工業設計進行了解,這樣作出的設計就會使各個因素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最大化的體現設計的價值,這種從概念到產品再到商品的過程,是現在這種教育模式難以解決的。要使學生具備將設計轉化為產品的能力,首先傳統的教育模式應該得到發展與改變,由于工業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它是基礎教學與實際生產練習最緊密的學科之一,與企業相結合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模式,讓學生在老師與企業人員的雙重指導下參與產品的整個開發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驗每個階段對于設計的不同要求,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流,達到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教育目的。陳文龍先生把產品設計開發歸納為三個階段:問題概念化、概念視覺化、設計產品化。這是一個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目前的教育模式把主要側重點放在了問題概念化和概念視覺化這個兩個方面,而設計的商品化才是工業設計追求的最終目的,其他兩個是達到這個目的的過程,現在大多數高校中對于問題概念化和概念視覺化這兩個問題的理解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積累的目的是融會貫通。設計的視覺化只是產品開發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今天,信息的傳遞速度已經大大提高,在各種各樣的信息中,設計的本質往往被我們的快速瀏覽與信息的時刻變化所隱藏了,企業把這種感官信息看成了設計的本質,造型設計被企業看成了是工業發展的救世主,最主要的生產制造反而被弱化了。這就在設計師與生產制造人員、決策人員之間建立了一道無形的圍墻,這也是設計商品化過程中產生的最主要的矛盾。設計的具體化是設計師的主要任務,設計美感是設計的一部分,這種美感其實應該是一種大眾的美感,不是設計師自己的美感,同樣設計過程也不是一個人能設計的,要經過市場調查、設計原樣的探討、模具的開發制作等過程,由于每個階段之間的關聯性,設計的結果能否被工程人員所應用,對于實踐的諸多因素有沒有考慮其中,設計是否對于生產有指導意義,對設計師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這些問題是我們的教育需要解決的。對設計師而言,設計的商品化是他們的最主要目的,日本國際設計中心總經理林一雄曾說過一句話“:賣不出去的產品不能成為工業設計。”只有了解設計的過程與需要,明確設計的目的,了解商品化的過程,才能達到設計過程與生產需要的統一,使設計的價值體現出來,使剛從校門中走出的設計師盡快適應設計的需求,適應社會。要促進由學校到企業的教學模式盡快形成,也需要社會的重視,為工業設計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3結語

信息化的今天,一些事物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工業設計也是如此。工業設計的教育改革是教育適應變化的現實需要。與重視實踐能力的高職高專相比,系統的觀念教育是本科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而工業設計學生所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是兩種教育要求的綜合體現。面對越來越快,越來越復雜的設計的全球化國際化趨勢,設計教育也必須順應這種趨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否適應社會的需要是檢驗設計教育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學校是培養設計師的搖籃,肩負著向社會提供人才的責任,學校應該自覺地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以推動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這是當前設計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作者:梁健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機電工程系工業設計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