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教育優化策略研究
時間:2022-08-30 11:16:14
導語:工業設計教育優化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決定了其工業設計的發展,而工業設計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程度。工業設計的重要性和其代表綜合國力的地位被世界所熟知,西方發達國家一直致力于發展他們的工業設計,相對而言,我國的工業設計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工業設計發展緩慢,與教育水平跟不上有很大關系。現代大學教育對工業設計的重視程度和其本身的實力水平都受到了限制。要跟上發達國家的步伐,就要發展工業設計,要發展工業設計,就要發展其教育,這是相輔相成的。
關鍵詞:工業設計;設計教育;實踐
1現代設計教育現狀分析
1.1設計與工程的矛盾
世界上最早的噴氣式客機“彗星”生產于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其造型與老舊的螺旋槳推動客機多有不同,采用的是最流行的流線型外觀,而為了保證美觀,客機的窗戶被設計成與當時的建筑風格相似的方形,放棄了傳統的圓形[1]。在客機反復起降過程中,因為大氣壓力的急劇變化,方形窗角造成金屬疲勞而產生斷裂,引發了兩次全機破裂解體并機毀人亡的慘劇。事故首次將工業設計師和工程設計師的不同推到了臺前,讓人們認識到工業設計師如果只管外形美觀,將需求關系本末倒置,為了滿足心理需求而犧牲物理需求,就會造成類似這樣的慘劇。工業設計師在很長時間內都被認為是造型師,其工作只涵蓋產品的美觀性,行業發展之初有相當多的產品設計師是從美術和建筑領域轉行過來的,人們對工業設計師的認知也不全面,認為產品設計就是設計產品的外觀造型,直到人機工程學的發展和成熟,尤其是波音公司利用其設計出了波音707,號稱世界上最可靠、最先進、最舒適和最安全的噴氣式客機,人們對工業設計才有了正確的認知,工業設計師與工程設計師是相輔相成的,工業設計師也需要考慮產品尺寸參數、人機數據等,以便于確保產品在符合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更貼合人們對美學的需求[2]。
1.2大學工業設計教育現狀
根據二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工業設計迅速成熟起來,并且發展出了新的分支—人機工程學。而戰后很多國家都急需重建,此時工業設計領域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其生產力的恢復也更為迅速,讓更多的國家認識到工業設計對推動和促進國民經濟及國家生產力的重要性。國家重視工業設計,就會扶持其迅速發展,因此我國工業設計大師柳冠中先生就曾經說過,工業設計水平高的國家生產力發展就快,這是相輔相成的。國家的重視使不同院校都開始建立工業設計領域的專業,雖然名稱不同,但其研究領域大致相同。但哪怕包括清華美院在內,國內院校對工業設計這個專業的理解,仍然存在片面性。院校內開設的課程大多是理論課,而其中基礎課“美術”“美學理論”等課程更是占有相當多的比例。這些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對美的正確認知,但也同時混淆了美學與工業設計的區別。鑒于校企合作機會少,學生很難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客戶,而他們在校期間服務的大多數是老師,但很少有學生能將老師和客戶真正區分開來。尤其是近十年內大學教師隊伍年輕化,大多數大學設計專業的教師都沒有設計師相關的從業經驗,這樣的教師只能將自己紙上談兵的經驗講給學生聽,使學生越來越脫離真實的市場和真正的客戶。哪怕有部分高校資金充足,建立設計實驗室,大多也只是購進幾臺輔助設備,比如3D打印機、注塑機、油泥模型烤箱等,這種實驗室的好處是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從二維轉向三維,同時也存在缺點,即沒有設計從業經驗的教師只能將實驗室經營成為一個加工車間,卻還因為設備昂貴而無法隨時投入使用。
2從教育現狀引發的思考
2.1實踐部分
部分院校在努力將企業引進校園,讓學生真實地感受一個設計思想成為一件設計成品的歷程,但大部分院校未必有這樣的條件和能力。鑒于校企合作難以完成,尤其是部分二本院校本身就不受重視,不被信任,因此該類院校大部分的實踐都是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設計比賽的形式完成的。但無論是校企合作,還是參加設計比賽,學生通過實踐學到的知識因人而異,他們統一存在一個問題—過程不完整。這個不完整指的是學生參與后的結果與反饋的丟失,即學生知道自己的設計作品落選或具備不足,但具體需要修改的地方及如何修改等問題,卻是教師沒有指導的。學生本來就在學習中,他們的思維并不完善,也無法顧及全面,因此讓他們自己思考這些問題肯定存在很大的漏洞,而且教師對造成結果的原因不重視,引導學生漸漸養成不重視結果的誘因而只注重結果的習慣。因此在實踐環節,不只學生,包括教師在內,都需要隨時思考自己的設計作品是否符合要求、符合哪些要求、無法滿足哪些要求、造成落選的原因有哪些、設計還有多少不成熟的地方、多少需要修改的地方、如何修改等。換言之,就是要求學生要在教師的引領下,隨時思考和分析自己在設計比賽中的得失、能力的進步、眼界的開闊等內容,而不是一味追求名次和結果。
2.2課程設置
王受之教授在分析國內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時曾說過,學校的教學重點都立足于形式創造的訓練基礎,主張時尚的外形特點,而對于產品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基本是忽視的[3]。現今國內大部分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對美學的基礎課和技能技法課,比如“手繪”“形體練習”“計算機輔助建模”等課程,相對比較重視,排課力度大,而對于“人機工程學”“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語義學”等課程,排課力度較小。這種排課方法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更重視形體訓練和技能練習,對其他的理論和實踐課重視程度就相對減少。同時,“人機工程學”等課程,也多以理論課的形式出現,以教師傳授為主,主張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理論知識和數據基礎,但卻不傳授如何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和如何使用這些數據,導致這些知識點也只是一堆文字,對學生的實踐沒有任何指導意義。這些課程實踐部分的弱化,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無法結合,甚至將實踐內容當作理論內容來講解的現實。這也是為什么學生會產生自己所學無用的感覺,因為他們學到的理論知識,等他們到達工作崗位之后,不知道該如何轉化成實踐內容。所以就如同包豪斯當初設置課程時做的那樣,對于產品設計、工業設計這個專業而言,美學基礎只是一個形態美的引導作用,適當將這些美學基礎課程從排課中減少占比,或者以實踐的形式傳授,然后分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將設計所需的所有技能技法和操作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循序漸進地構建成一個大網絡,讓學生身陷這樣的網絡,但不會迷失自我,而且還能緊貼網絡遨游其中。這一點需要教師對其所教授的課程有一個充分且全面的認知,比如在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中,產品形態設計是前站,人機工程學是基礎,產品語義學是加深,還需要輔助于材料學、結構力學、工程結構等內容,這些課程就是相輔相成的。
3結語
哪怕是在現代社會,人們對工業設計師的認知還停留在他們負責讓產品變得好看這個層次上,認為外觀造型就是設計師需要關注的東西,而如何讓這個產品成為現實,是工程師的事。但波音公司和菲利普公司的成功告訴人們,工業設計師也需要掌握工程技術知識,把握尺寸數據的規模,確保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對人們造成危害。而要成功地培養這樣一個工業設計師,是需要從院校內就開始改變對工業設計師的固有認知。設計師不是設計式樣的,或者說不僅僅是設計產品的式樣和造型,也同時需要兼顧產品的功能結構、材料應用、工藝手段、加工方式,還要考慮客戶心理需求的滿足,他們是否易于學習和掌握產品的使用方法等。因此,如今的工業設計師在學校時期就需要學習形態是如何設計的、材料是如何選擇的、工程結構是如何成立的。工藝加工有哪些選擇、如何實施操作等內容,需要學習人機工程學數據的由來和使用,學習產品語義學、設計心理學等內容。這些課程是由淺及深,循序漸進地依次被學生所熟知的。他們不僅要學習這些理論知識,還要利用這些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學習應用,學會如何將一個不成熟的設計思想,一步步演化為成熟的設計作品,不斷從失敗中學習經驗教訓,成長直至成熟。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劉杰,段麗莎.產品設計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田園 單位:山東交通學院
- 上一篇:信息技術與審計質量控制措施
- 下一篇:內控視角對民營企業管理會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