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體系促進節能降耗思索

時間:2022-09-15 10:48:43

導語:信用體系促進節能降耗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用體系促進節能降耗思索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換擋期,整個國家正在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手段著力實現經濟結構性調整,促進工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能降耗作為一種倒逼手段,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轉型升級質量,日益引起各方的重視,而存在于用能單位的各種失信問題日益凸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節能降耗政策的執行效果。通過加強用能單位信用體系建設促進節能降耗,既順應國家改革發展大勢,也在某種程度上為節能降耗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一、信用體系建設發展歷程

我們首先把2007年作為起點,回顧一下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歷程:2007年,為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務院出臺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7〕17號)。2011年,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制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2年,國務院批復《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調整有關問題的請示》(發改財金〔2012〕1014號),同意調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職責和成員單位。2014年,國務院出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將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領域信用建設作為全面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2015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中央編辦、民政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制定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同意建立覆蓋全面、穩定且唯一的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2016年,新修訂的《節能監察辦法》審議通過,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辦法規定,對被監察單位在整改期限屆滿后,整改未達到要求的,由節能監察機構將相關情況向社會公布,并納入社會信用體系記錄。由上可見,國家對信用體系建設非常重視,從出臺意見、制定規劃、編制實施方案到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可謂是政策頻出,綜合來看,大勢已定,社會各方面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自覺把行動同國家意志統一起來。

二、用能單位主要存在的信用缺失問題

用能單位是能源的消耗使用主體,也是節能的關鍵抓手,用能單位的信用是否良好,是否嚴格遵循國家的節能法律法規規章,對于節能降耗的最終效果關系極大。用能單位的信用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項目、設備工藝技術、能源統計臺賬、節能管理制度等方面。(一)項目方面。用能單位存在較多的失信問題就是能評手續不全。而國家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不符合強制性節能標準的項目,依法負責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機關不得批準或者核準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已經建成的,不得投入生產、使用。能評手續就是項目能否通過強制性節能標準的關口,有些用能單位卻未批先建、批小建大、久拖不驗和超期試生產。(二)設備工藝技術方面。國務院管理節能工作的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并公布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生產工藝的目錄以及實施辦法,國家對落后的耗能過高的用能產品、設備和生產工藝實行淘汰制度。有些用能單位卻為了一時之利,不肯淘汰落后的電動機、鍋爐、窯爐、風機、泵類等設備,不愿主動采用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利用、潔凈煤以及先進的用能監測和控制等技術,繼續使用落后的設備、工藝、技術,造成了很多能源的不合理消耗。(三)能源統計臺賬方面。由于國家頒布了很多強制性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依照法律,超能耗限額標準用能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處,有些用能單位為了規避法律懲處,不惜采取偽造能源統計臺賬、修改真實數據等方式,企圖蒙混過關。(四)節能管理制度方面。節能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表現比較多的就是有制度無落實,制度只停留在紙面上,用在應付檢查上,沒有真正起到提高節能管理水平的作用。

三、用能單位信用體系建設與節能降耗有機結合的可行性分析

在探討用能單位信用體系建設與節能降耗有機結合的可行性方面,環保隊伍已經為節能隊伍做出了表率。2014年1月,環保部等部門聯合《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指導各地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督促企業履行環保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旨在約束和懲戒企業環境失信行為。2014年4月,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規定,環保部門應當將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2015年12月15日,環保部、國家發改委聯合《關于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建立企業環境保護“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力爭到2020年,企業環境信用制度基本形成,信用記錄全面建立,覆蓋國家、省、市、縣的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系統基本建成。具體實施方面:2014年5月,湖南省環保廳公示2013年度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結果,103家企業環境信用上“黑榜”,在公示的103家環境不良企業中,有約70家企業是因為“違反環評審批管理規定”“違反危險廢物管理規定”“違反環保驗收管理規定”等原因,還有約37家企業是因為“嚴重超標排污”的原因而上了“黑榜”。2014年12月,四川省環保廳《關于貫徹實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的通知》。四川省將試點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對國控重點企業、重污染行業內的企業等10類企業進行強制評價,不良企業不增貸款。由上可見,環保領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已經走出了一條新路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節能作為與環保緊密聯系的領域,環保隊伍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模式完全可以借鑒。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節能隊伍不斷壯大,節能法律法規規章不斷健全,節能標準不斷完善,節能隊伍完全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在總結其他部門有益做法的前提下,在信用體系建設和節能降耗有機結合方面取得突破,走出自己的路子。

四、措施探索

(一)加快省、市兩級用能單位信用信息平臺建設。針對用能單位在項目、設備工藝技術、能源統計臺賬、節能管理制度等方面分別建立信用檔案,由第三方進行評估認定,做到“一戶一冊”,實現用能單位信用信息征集的全覆蓋,并根據企業申請,由第三方認定,及時更新信用檔案。(二)加強用能單位信用信息應用。在行政管理事項中推行信用審查,在項目審批、節能考核、節能獎勵資金申請等方面推行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節能信用報告。(三)加強信用獎懲機制建設。節能管理部門及節能監察機構通過受理舉報、日常監察等手段,對包括用能單位、第三方節能評估機構在內的節能從業主體的違法違規問題進行依法懲處,并對他們建立信用檔案,定期向社會公布其信用狀況,研究建立守信聯合激勵機制,推動落實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研究制定“紅黑名單”公示辦法,通過相互制約,達到共同守信。

總之,信用體系建設對于重塑國人精神品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國家治理手段具有重要意義。探索用能單位信用體系建設與節能降耗的有機結合,必將助推我國節能工作的持續深入發展,其中的有效舉措和途徑值得我們共同研究。

作者:侯廣州 單位:棗莊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