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

時間:2022-05-13 09:08:41

導語:煤炭工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煤炭工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

最近,我國2020年GDP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一個新的大臺階,對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標志性意義。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在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下,我國經濟能夠一枝獨秀,逆勢而上,煤炭工業當之無愧發揮了最重要的能源保障作用。事實上,“十三五”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煤炭工業歷經曲折坎坷、實現華麗嬗變的五年,走過了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五年來,煤炭行業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能源革命戰略,以深入推進供給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各方面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供需市場實現基本平衡,行業整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可以說,去產能是煤炭行業“十三五”一條鮮明工作主線,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救贖之舉,是煤炭企業擺脫困境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依托。

產能過剩之痛

回顧5年之前,煤炭產能過剩形勢十分嚴峻。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產能總規模達57億噸,產能過剩達十多億噸。事實上,自2012年以來,由于國內外宏觀經濟等眾多因素的影響,煤炭“黃金十年”落幕,煤炭產能過剩現象開始顯現。業界紛紛呼吁樹立科學產能觀念,合理組織生產,打擊違法違規建設和生產,嚴格控制產能釋放,促進市場供需平衡。然而,由于利益的驅使,“一煤獨大”的路徑依賴,粗放的發展模式,盲目的投資行為,行業自律精神的缺失等等原因,2015年之前的去產能工作成效有限,產能過剩形勢依然嚴峻。狂熱投資是推進煤炭產能擴張的重要因素。在利益的驅動之下,煤炭企業紛紛跑馬圈地上項目,鋪攤子,搞非理性擴張,致使煤炭產能過快擴張和釋放。特別是,在煤炭市場紅火的時候,一些煤炭企業盲目建設了一大批大型煤礦;另有一些煤礦規避政府審批,批小建大,或在建設設計中不顧資源約束違規設計,盲目擴大生產能力,煤礦投產后超設計能力生產的問題突出。對于煤炭產能的快速擴張,地方政府的干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各大煤炭主產地掀起了一股整合重組熱潮,整合重組雖然提升了產業集中度,但各大集團都將擴大產能作為重要目標,加速擴張步伐,導致總量過剩,矛盾加劇。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也通過為非煤項目配置煤炭資源,或是為了拉投資,在勞動力、土地價格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等其他方式,扭曲了要素價格,推動了煤炭產能增加,加劇了煤炭供求過剩。總之,種種“亂象”致使煤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供需失衡,煤炭價格斷崖式下跌,多數企業深陷虧損的泥淖。為降低單位成本和完成政府的考核指標,很多煤炭企業采取了“以量補價、超產補虧”的策略,致使煤炭過剩矛盾不斷加劇,供需關系被進一步扭曲。

有效應對之舉

在經濟發展進入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下,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制定了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去產能為五大任務之首。為進一步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推動煤炭企業實現脫困發展,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文件,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進行頂層設計,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使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以國發7號文件的出臺為標志,煤炭去產能進入有序、快速實施階段。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主戰場之一,煤炭行業去產能工作受到各方高度關注。國務院將確定的去產能目標任務全部分解到各地和中央企業,國資委與中央企業分別簽訂了目標責任書。相關部門制定了獎補資金、財稅、金融、職工安置、國土、環保、質量、安全等8個配套文件。各產煤大省紛紛出臺煤炭去產能實施意見,強力推進相關工作。進入2017年,為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去產能的機制和環境,形成化解和防止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等十六部門聯合了《關于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為市場化、法治化去產能作出制度設計,實現去產能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轉變,促進了去產能工作有序開展。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推進,煤炭行業把有效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牛鼻子”,加快對此類企業實施整體退出、關停出清。同時,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去產能逐步實現從總量性去產能為主向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為主轉變,既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又擴大優質增量供給,進一步優化行業結構,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合力攻堅之效

煤炭去產能是一次產業結構大調整、大變革,涉及幾十萬員工及家屬的生計問題。煤炭去產能過程中的人員分流安置、巨大的資金壓力,以及關閉煤礦的資產債務問題,是所有煤炭企業面臨的共性難題。啃下產能化解這塊“硬骨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是頭等大事。在過去的幾年中,煤炭行業響應國家的去產能政策,發揚大局觀念和創新精神,把職工安置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首要工作,同部署、同安排,積極探索內部安置、外部分流、轉移就業、創新創業、自主擇業等多種分流安置方式,充分發揮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拓寬職工分流安置渠道,特別是把握四個最主要的分流渠道,包括內部分流、內部退養、轉崗就業和創業、公益性崗位的“托底”,努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確保去產能工作順利推進。同時,積極穩妥處置好債務,及時發現并化解處置風險隱患,進一步落實“有扶有控”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大力推進市場化債轉股,促進金融行業與實體企業深度融合、協調發展。經過5年的合力攻堅,煤炭行業產能化解取得積極成效,累計淘汰退出煤礦逾5460處、產能9.4億噸。其中,中央企業關閉退出煤炭產能1.19億噸,妥善分流安置職工12萬人。過剩產能的有效化解,使煤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優質產能加快釋放,市場供需實現了基本平衡,行業效益回升,整體保障能力大為增強。同時,煤炭企業積極探索產銷協同等新模式、新業態,激發新動能,有力地推動了煤炭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時期,通過化解過剩產能,煤炭行業發展實現了質的提升。如今,“十四五”的大幕已經開啟,煤炭行業要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新發展階段特征,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貫徹新發展理念,奮力創造出更加非凡的歷史業績。

單位:本刊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