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業職工安置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4-29 04:11:24
導語:煤炭企業職工安置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了煤炭企業化解過剩產能中職工安置存在的問題,建立領導機制、獎勵補償、協商談判等三種機制,提出安置職工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對策研究;煤炭企業
調整經濟結構、化解過剩產能是黨中央從戰略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關停礦井在生產設施回收、證件注銷的同時,職工安置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福建煤電股份有限公司認真貫徹國家、福建省的相關政策,執行福建能源集團公司決策部署,近3年來,關停了3對煤礦,化解過剩產能45萬噸,較好地落實了化解過剩產能任務。
一、化解過剩產能中職工安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內部崗位不足,難以再安置職工。企業此前已經關停了多對礦井,安置了關閉礦井的部分職工,二、三線崗位人員基本飽和,內部繼續安置職工的能力有限,難以實現關閉礦井職工在企業內部二次就業。(二)失業風險加大,職工群體較復雜。三對礦井共有職工2533人,如果操作不慎,職工將全部成為失業人員;企業用工類別多樣,既有合同制工人,又有農民輪換工,加大了安置的難度;職工整體文化層次低,技能單一,培訓難度大,轉崗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相對較差。(三)留戀國企身份,再就業熱情不高。職工長期在礦山工作,安于現狀,面對挑戰小,大多數人留戀國有企業職工身份,不愿意到外部企業尋求工作,缺少出去闖的拼勁;即便企業給予聯系的外部單位,職工轉崗后也是容易出現再次離職。(四)勞動糾紛增多,極易誘發成上訪。由于煤礦行業特點,在社會保險法出臺前,依據《全民所有制企業招用農民合同制工人的規定》(國務院87號令),招用了一大批農民輪換工從事井下采掘工作。實行回鄉生產補助金制度,解決了農民輪換工期間的養老保險問題。這部分職工在化解過剩產能時要求補繳社會保險,未能滿足職工訴求時,職工會報團上訪。部分工傷職工目標過高,遠遠超過法律規定范圍,有的職工還利用其它途徑對企業進行施壓。
二、完善工作機制,建設職工安置長效機制
(一)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行政為主體,黨政工齊抓共管的領導機制。成立以公司董事長為組長,黨委書記、總經理為副組長,公司其他班子成員、關閉礦井的礦長和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職工安置的實施意見和方案制訂,落實職工分流安置,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統一部署,統籌安排,按時推進。(二)完善獎勵補償機制。堅持合理利用中央化解過剩產能專項資金與企業自行籌措資金相結合,確保化解過剩產能所需費用發放和撥付及時到位,在企業內部退養待遇保障、經濟補償金發放、留守人員費用、欠繳社會保險補繳等方面實現資金充裕。(三)構建協商談判機制。加大化解產能關閉礦井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增強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學法用法能力。與安置職工協商談判,堅持依法依規,增強協商談判實效。引導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深入基層、深入職工群眾,傾聽安置職工呼聲,反映安置職工意愿,幫助安置職工解決實際困難,企業與職工形成合力,齊心協力落實職工安置。
三、以人為本,職工安置的對策研究
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妥善安置企業職工并保障其利益是核心問題;職工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是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堅持以職工為中心,尊重職工個人意愿和企業實際需要相結合的原則,正確處理好企業發展、穩定的關系,加大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從企業內部退養、分流安置、解除勞動關系、創新創業、培訓提升等方面著手,扎實推動職工安置工作。(一)內部著眼,推進企業內部退養。明確企業內部退養劃線年齡,堅決貫徹落實省政府專題會議紀要精神,對公司企業內部退養年齡進行適當調整,即:凡男性職工年齡達50周歲、女性年齡達40周歲(原為國家正式干部身份或中層管理人員的女性年齡達45周歲)的在崗職工應退出工作崗位,實行企業內部退養,按月領取退養待遇,符合退休條件時由企業辦理退休手續。將一大批長期服務礦山工作,年齡較大的職工進行企業內部離崗休養安置,確保職工隊伍安定。(二)重視分流,推進內部安置職工。在職工安置前未雨綢繆,提前了解掌握公司其他單位的崗位空缺情況,騰出“庫容”等待關閉礦井分流人員入駐,根據崗位需求和個人適配度調劑上崗。創新人員分流安置方式,兼顧崗位余缺與職工訴求平衡,采取先上崗后擇崗的分流辦法,逐步解決職工分流問題。有意愿分流的職工,第一時間得到安置,縮短關閉礦井人員停工待崗時間。化解過剩產能礦井職工年齡達不到企業內部退養條件,又年老體弱的,盡量安排在本單位留守。(三)依法依規,推進勞動關系終止。做好國家化解過剩產能政策的宣傳,力求取得職工的理解與支持,對勞動合同期滿的職工予以終止勞動合同,給予補繳社會保險。解除勞動關系的對象為:一是個人原因提出解除勞動關系的;二是個人原因不服從公司調配,未在規定時間內到新單位報到的;三是其他需要解除勞動關系的。1.經濟補償金發放標準。與企業協商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按職工實際連續工作年限計算經濟補償金,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工齡不滿六個月的,按0.5年計算,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2.工傷人員的勞動關系終止。五至十級工傷職工終止工傷關系嚴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福建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規定,終止工傷關系的費用足額發放,做到工傷終止一人,成功一例,不留隱患。3.解除后的政策幫扶。利用失業保險為失業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設計,制作發放失業金領取流程材料,配合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申領失業金,確保職工解除勞動關系后的一段時間內有生活來源。(四)外部著力,推進創新創業渠道。公司結合自身資源,在上下游企業或與社會職業相關的領域,積極探索勞務輸出渠道,組建物業管理、機電設備安裝、建筑施工等隊伍,承攬公司和集團相關業務,取得經驗后,逐步向社會輻射,走出礦山。積極鼓勵有其他技能特長人員,帶領職工出外創業,公司在設備、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積極與龍巖市周邊的大企業溝通協調,鼓勵富余職工到外單位再就業,安置的職工保留煤電職工身份。同時,為保證關閉礦井安置人員能夠適應新崗位,可給予一定期限的就業安置補貼,促使職工與新單位無縫對接,平穩過渡。(五)強化培訓,推進職工素質提升。鼓勵35周歲以下勞動合同尚未期滿的全日制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職工參加國家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招考,公司聯系當地培訓機構進行考前培訓與輔導,學費由公司承擔。被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錄用的,給予10000元的獎勵金。對有意向轉變擇業觀念的年輕職工,經本人申請,公司統一組織其參加公辦職業技能機構培訓1-3年,培訓學習期間學費由公司承擔。開展“短、平、快”的技能培訓,讓安置職工多掌握一門實用技能。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提升職工的再就業能力,促進化解過剩產能安置職工再就業
四、職工安置工作取得的成效化解
過剩產能工作給煤炭企業帶來新的挑戰,在安置職工的過程中,要尊重職工民主權利,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方案必須經過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有效穩妥安置職工。企業通過進一步優化人員結構,輕裝上陣,達到人力資源與企業目標的高度契合,進而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安淑新.“十二五”期間我國化解過剩產能政策建議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2(3)
作者:陳阿兵 單位:福建煤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