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梗阻性嘔吐診斷醫治
時間:2022-11-18 05:11:00
導語:小兒梗阻性嘔吐診斷醫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兒梗阻性嘔吐是指因十二指腸不全性梗阻、幽門痙攣、先天性幽門肥厚性狹窄等疾病引起的嘔吐,是小兒常見的急重癥。其病程較長,嘔吐呈日趨加重,患兒常伴有營養不良、脫水以及電解質紊亂等癥候,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筆者以中醫理論結合多年臨床實踐,辨證論治小兒梗阻性嘔吐,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介紹如下:
1病因病理
小兒梗阻性嘔吐的常見病因多為稟賦不足、分娩障礙以及乳食積滯等導致十二指腸不全性梗阻、幽門痙攣以及先天性幽門肥厚性狹窄等。小兒由于臟腑嬌嫩,脾胃尤為不足,胃氣以降為順,梗阻性嘔吐的主要病機則為胃氣阻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致病。
1.1稟賦不足
在懷孕期間,母安則子安,母病則子病,若母親在妊娠期間,心神不安,情緒悖逆,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肝氣橫逆犯胃,則可影響其胎兒胃的發育。或孕期嗜食肥甘厚味,積熱蘊阻,氣機不暢,肝氣不舒,亦可影響其胃的發育,從而形成先天性的幽門發育異常,幽門氣阻血結,格拒不通,以致食后即嘔吐。
1.2分娩障礙
由于臨產胎位不正,或羊水早破,或孕婦疲乏無力等,導致產程過長,胎兒分娩時受到嚴重擠壓,致氣機不暢,日久影響胃的發育,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成嘔吐。
1.3乳食積滯
小兒喂養不當,經常進食一些干硬難化之食物,或過食膏梁厚味,形成乳食停積中焦,積久化熱,傷及胃陰,胃失濡養,因而影響胃的正常發育。積停中脘,氣機阻滯日久,亦可影響胃與十二指腸的正常發育,形成十二指腸梗阻或幽門痙攣等。胃的受納失常,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致嘔吐。
2辨證治療
2.1辨證要點
2.1.1辨胃氣阻滯凡十二指腸不全性梗阻、先天性幽門狹窄、幽門痙攣等引起的梗阻性嘔吐,皆與胃氣阻滯有關。主要辨證依據是上腹部飽滿,喂奶后或用手刺激胃部可見胃蠕動波,叩之鼓音明顯,嘔吐常為噴射樣,嘔吐物酸臭等。
2.1.2辨乳食停滯腹部脹滿,舌苔中部厚膩,為乳食停滯的辨證依據。若患兒嘔吐日久,胃津大傷,胃氣亦敗傷,雖有停積,但舌苔少甚至無苔,故辨積滯主要以腹部脹滿為主,不能僅以舌苔有無而定積滯是否存在。
2.1.3辨胃津傷及中氣虛患兒反復嘔吐,日久必傷及胃陰,主要辨證依據是舌質紅赤,少苔甚無苔,久病胃之受納減少,腐熟功能也趨低下,胃病及脾,脾虛寒則癥見嘔吐清稀,大便稀溏,舌質偏淡等。
2.2證候特點
2.2.1氣阻積滯型特點嘔吐劇烈,常呈噴射狀,吐物酸臭,上腹部飽滿,可見胃蠕動波,大便秘結,3~5d便1次。舌質紅,舌苔中部厚膩。該型多見于病程初期階段。
2.2.2氣阻胃津傷型特點嘔吐頻繁,吐物黏涎,上腹部飽脹,消瘦,伴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該型多見于病久之患兒。
2.2.3氣阻虛寒型特點嘔吐頻頻日久,吐物多清稀,夾奶瓣,身體消瘦,納差,便多稀溏,舌質偏淡,苔白或少苔。該證多見于病久,脾胃虛寒之患兒。
2.3治療要點
2.3.1行氣開胃散滿梗阻性嘔吐的病機主要為胃氣阻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行氣開胃散滿,是最重要的治法。取平胃散意,行氣散滿,重用厚樸、陳皮辛苦開散之力,行氣散滿,配合蒼術、山楂、麥芽運脾開胃。
2.3.2化積導滯散滿上腹部飽脹而滿者,必有乳食停積,宜用枳實、檳榔、焦山楂、炒萊菔子、炒麥芽等消積化滯之品,導滯散滿。
2.3.3兼顧養胃生津患兒嘔吐日久,上腹部雖飽脹,而舌質紅赤,少苔或無苔,是胃陰傷之表現,故在散氣結的同時,應兼顧養胃生津,宜酌情加入沙參、麥冬、玉竹、生地、石斛等養胃生津。
2.3.4配以補脾溫中嘔吐日久,面色蒼白,便多稀溏,舌偏淡者,為脾虛中陽受傷。在行氣散結與養胃的同時,應配以補脾益氣、溫中之品,如黨參、炒白術、炒山藥、附子、干姜等溫中健脾。
2.4分證治療
2.4.1氣阻積滯型治療以行氣散滿,消食導滯為法。方用加味平胃散。
常用方:炒蒼術3g,厚樸、陳皮、枳實、焦山楂、檳榔、炒麥芽各10g,連翹6g,法半夏3g,生姜3片。水煎服。
加減:若舌紅少苔,加沙參、麥冬各12g,養胃生津。
2.4.2氣阻胃津傷型治療以行氣散滿,養胃生津為法。方用平胃散合沙參麥冬湯化裁。
常用方:炒蒼術3g,厚樸、枳實、陳皮、焦山楂、炒麥芽各10g,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各12g,姜半夏3g,生姜3片。水煎服。
加減:若舌質紅赤,無苔者,胃津傷甚加石斛生津、清熱養胃。
2.4.3氣阻虛寒型治療補氣溫中,行氣開結并用,佐以生津降逆。方以理中湯合加味平胃散化裁。
常用方:黨參15g,炒白術10g,炒山藥、枳實、厚樸、陳皮各12g,麥冬、玉竹各15g,炮干姜5g,姜半夏3g。水煎服。
加減:若大便清冷,屬中陽大虛,重用干姜10g,加附子10g溫中止瀉。
3典型病例
例1,患兒,男,3個月。因嘔吐2個月,于2003年5月21日就診。患兒于出生4周后開始出現嘔吐,病初嘔吐較輕,日漸加重,每天8次左右,常呈噴射狀,吐物為凝乳塊及胃液,經鋇餐透視,診斷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查體癥見患兒神萎,哭聲低微,消瘦,面色蒼白,眼眶較凹陷,腹壁皮下脂肪消失,上腹部飽滿,喂奶后可見胃蠕動波,舌質紅赤,少苔。證屬胃氣阻滯,胃陰津傷。處方:炒蒼術3g,厚樸、枳實、陳皮各8g,天冬、麥冬、玉竹各10g,炒萊菔子、生地、石斛各12g,姜半夏3g。水煎服2劑后,嘔吐明顯減輕,每天僅吐2次左右,繼服8劑后,嘔吐停止,再繼服2劑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再復發,小兒發育、營養正常。
例2,患兒,男,1歲8個月,因嘔吐30d,于2004年3月16日就診。患兒近30d來嘔吐較頻,每天6~8次之多,追問病史得知,患兒由于好吃零食,食入過多難以消化的玉米花,引起飲食停積。從此,食后不久即吐,持續達30d。癥見患兒神萎,面色萎黃少華,上腹部脹滿,可見胃蠕動波。伴營養不良,較消瘦,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中部較厚膩。辨證屬乳食停積,氣阻積滯型。治以行氣散滿,消積導滯,佐養胃生津。方用平胃散合葉氏養胃湯化裁:炒蒼術3g,厚樸、枳實、陳皮、炒萊菔子各10g,沙參、麥冬、玉竹各15g,姜半夏10g,炙枇杷葉6g,生姜3片。水煎服2劑后嘔吐已止,大便通暢,量多。繼服3劑,精神轉佳,飲食漸增,未再嘔吐。繼服2劑,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再復發。
4討論
小兒梗阻性嘔吐是兒科常見的急重癥,其主要病因病理多為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分娩障礙以及乳食積滯等導致十二指腸不全性梗阻、幽門痙攣以及先天性幽門肥厚性狹窄等所致。胃氣阻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主要病機。氣阻積滯為基本證型。因此,筆者認為,行氣開胃散滿治法,最為重要,以加減平胃散為基本主方,方中以厚樸、陳皮、枳實辛苦開散,行氣散滿,炒蒼術、焦山楂、檳榔、炒麥芽等運脾開胃,導滯散滿,以半夏、生姜和胃止嘔,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散滿,運脾導滯,和胃止嘔之功效。患兒嘔吐日久,后期多有胃陰津傷或脾胃虛寒之表現,故應在加減平胃散的基礎上靈活化裁,有胃陰津傷者,加入沙參、麥冬、玉竹、生地、石斛等養胃生津。脾胃虛寒者則應加入黨參、炒白術、炒山藥、附子、干姜等溫中健脾,采取標本同治,故臨床療效滿意。
- 上一篇:新時期禮儀文化的功能與建設
- 下一篇:街道辦年度創優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