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工作的心理學研究
時間:2022-03-17 05:33:00
導語:兒科護理工作的心理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患兒到醫院就醫,往往是由家長陪同。據觀察和文獻報道,家長與患兒的許多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幾乎是相同的,是相互影響的,如恐懼感、悲哀感、焦慮感等,但家長與患兒對疾病的主體感受不同,又使他們的心理表現不完全一致。在護理過程中,必須對此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與患兒及其家屬溝通,使其配合治療以及醫生及護士的工作,達到盡早康復的目的。我們將患者及其家屬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分類敘述:
1患兒就診時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1】患兒由于年齡的特殊,來院就診時表現往往與成人不相同,而患兒的心理問題也有多種臨床表現形式,主要的幾種概括為:
1.1悲觀失望感不同年齡對疾病的自我認識不同,年長的慢性病患兒有悲觀失望、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1.2孤獨焦慮感患兒患病住院,離開家庭會感到孤獨、不安和無助。
1.3恐懼感大多數患兒對醫院懷有恐懼心理,對環境和醫務人員感到陌生。
1.4激怒憤怒心理由于病痛,心里煩躁、憤怒。
2患兒家長的主要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及表現:作為患兒家長,家長在治療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病史的采集和陳述,治療的依從性等必須依靠家長來完成,家長的心理問題,往往會造成溝通的難度加大,治療的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具體的家長的心理問題表現為:
2.1焦慮和緊張
2.1.1人院時對疾病缺乏認識,對環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緊張與焦慮。表現為反復詢問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斷打聽醫護人員的情況,希望轉到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所管的床位。
2.1.2住院期間由于病情變化產生的緊張與焦慮。表現為對病情變化的反復陳述,要求醫護人員不斷觀察,擔心遺漏病情變化,甚至要求轉院。
2.1.3由于長期住院經濟負擔較重引起的焦慮。表現為不安心治療,要求提前出院。
2.2恐懼與缺乏安全感
2.2.1家長對疾病預后產生的恐懼感;表現為對其他相同疾病患兒的預后敏感,尤其是急、重?;純旱募议L,表現得很悲觀,避免說一些關于生死的問題甚至字眼。
2.2.2由于心疼患兒而對各種注射和侵襲性的檢查產生的恐懼感;表現為患兒在接受檢查和治療時,家長表現出不敢看或者躲開的行為。
2.3懷疑和不信任
2.3.1對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對治療方案的懷疑。表現為拒絕配合醫護進行治療。
2.3.2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表現為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換主管醫護人員。
2.3.3對醫院治療環境和治療能力的懷疑。表現為挑剔住院環境和設施,要求轉院等。
2.4患兒家長其他心理表現
2.4.1容忍對患兒不正確行為的容忍和支持,他們認為患兒的生病是自己照顧不周造成的,對患兒有欠疚感,對患兒過份遷就,甚至許多錯誤的行為如打罵醫護人員也不加管教,并對工作人員的制止表示不滿。
2.4.2依賴感家長對患兒日常生活上的照顧也依賴于護理人員,而對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動作會傷及患兒。
2.4.3同病相憐感表現為相同疾病的患兒家長非常容易溝通,有同病相憐感,尤其是重癥或絕癥患兒家長;新人院的患者家長有時對老患者的經驗的信任程度更甚于醫生。在臨床工作中,心理護理通過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步驟和行動,對護理對象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及精神狀態等多個層面進行系統的整體護理,以達到促進健康的最佳狀態。對于護理人員在治療的同時實施心理護理,能夠很大程度改善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問題,給預后帶來較為樂觀的預期。那么,心理護理的具體實施為:
3繪患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及印象
患兒人院對住院環境產生恐懼心理,病房需要清新、整潔,設施符合患兒心理,可以在病房或樓道的墻壁上畫一些卡通人物,貼些別致的動畫片及圖片。護理站或病房墻面涂成鮮艷的顏色,患兒的用物及生活用品可選用鮮艷的顏色,如紅色、黃色等。這樣,可以消除患兒對醫院的恐懼感。對待患兒要像大姐姐一樣處處關心愛護他們,主動地多親近他們,耐心地和患兒溝通。在給患兒做第一次操作時要動作輕柔,并且盡量做到一次成功,給患兒留下很好的印象,否則易使患兒產生反感的心理。
4根據患兒年齡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
4.1嬰幼兒的心理護理:此期的患兒由于年齡小,心理反應不能通過語言來表達,對于住院的情緒反應相對較小,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愛撫。所以,要盡量滿足患兒的生理需要,經常給予愛撫、摟抱、觸摸,使其感受到護士對于他來說不恐怖,獲得安全感、舒適感。最好實施母嬰同室,使患兒和母親正在建立信任感的過程不被中斷,住院期間保證母乳喂養,通過母嬰肌膚接觸、目光對視、愛撫照顧,增進感情交流。如果患兒哭鬧時,除疼痛及一些不良刺激所致的哭鬧外,可用優美的樂曲使患兒安靜下來,注意動作輕柔、穩、準、快,以減少患兒痛苦。
4.2學齡前期患兒的心理護理:由于現在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表現突出任性、頑皮等不良習慣,再加上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環境不同,表現的情緒很大。來自縣市的患兒多數正在上幼兒園,適應和理解能力均較強,而來自農村的孩子膽子小,適應能力差。對于這期患兒應做到:①和患兒及家長多接觸交談,及時消除患兒的陌生、孤獨、寂寞感,向家長進一步了解患兒的興趣、性格、特征、日常愛好及生活習慣等,以便于在治療護理中進行有效的溝通及護理。②采用非語言方式與患兒溝通,如通過親切的表情、和藹的態度、溫柔的撫摸安慰患兒,輕松緩解因疾病、環境變化等因素引起的緊張和恐懼心理,調動其積極的情緒。③采用一些簡短的稱贊、鼓勵性語言,如“寶貝你真勇敢,真棒”等,注意說話的語氣、聲調、態度等,鼓勵患兒勇于接受治療。對于一些性格懦弱、膽小的患兒在做治療時,應注意與其親切交談,以分散注意力,消除恐懼感。同時,要提高穿刺技術,力爭一針見血,減少痛苦。也可以讓勇敢接受治療的患兒為他們做榜樣,消除其緊張,懼怕的心理,積極接受治療。
4.3學齡期患兒的心理護理:學齡期患兒思維逐漸向成熟發展,對事物已有一定的理解、識別能力,能根據自己情況估計其輕重,從而產生一定的思想情緒。應針對患兒表露出來的思想情緒,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及身心護理。學齡期患兒一般情緒穩定,對醫務人員的講解可以聽懂。一般性格開朗的患兒喜歡表現自己,愛聽一些表揚的話,利用患兒這種心理來鼓勵他,讓他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平時與患兒多溝通。主動接近、關心他們,豐富他們的娛樂生活,激發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教育他們以樂觀主義的精神對待疾病及今后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困難與不幸。
5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
首先要找出患兒家長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治療原因,根據不同原因進行心理護理。
5.1對由于擔心疾病預后引起的恐懼,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預后進行說明,使家長對患兒在治療期同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所了解和準備。對預后良好的疾病,多用鼓勵的語言,讓家長看到治愈的希望;預后差的,應用婉轉的語言,安慰家長,給以心理支持,使家長能夠正確面對疾病。指出現代科技進步,不要放棄希望;要用肯定的語言告訴家長,醫院會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治療。
5.2對患兒進行檢查或治療而引起的恐懼,應將檢查和治療的必要性、步驟、方法、目的,在檢查前詳細向家長說明,以誠懇的態度告訴家長,醫護人員將會最大程度的減少患兒所受的痛苦。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兒頭皮靜脈穿刺,一次成功,可減少家長恐懼感。5-3對由于與書籍上治療方案有差異引起的對治療懷疑,可以向家長解釋個體差異,治療要因人而異,分析治療方案因患兒具體情況而定,從而消除家長的懷疑。
5.4對不信任醫務人員的家長,應主動與其進行溝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過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來贏得家長的信任。
5.5對由于醫療條件有限引起的不信任和懷疑,可以通過提高診療水平和護理技術來彌補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護理服務來增強家長的信心。
5.6對其他心理表現的護理
5.6.1對家長容忍心理的護理:要向家長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愛行為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指出孩子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也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5.6.2對家長依賴心理的護理可以教給家長正確的日常護理知識,如怎樣正確更換尿布,怎樣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如何正確喂養患兒等,幫助家長獨立的進行日常護理,增加了護患感情,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
5.6.3對家長同病相憐心理的護理可以向大家推薦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而使疾病恢復良好的病例,指出配合護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處,避免家長之間亂傳所謂的“偏方”,一旦發現,要及時制止,并向家長指出這樣做的錯誤和嚴重后果。
通過對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護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長對醫療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疑問,能夠主動地配合護理和治療,并影響患兒的心理,使患兒易于接受護士的護理,愿與護士進行交流,使護理計劃得以順利進行,護理程序處于良陛循環。既有利于患兒疾病的恢復,也對患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既融洽了護患間的關系,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又減少了護理糾紛的發生。掌握患兒及家屬的心理因素,讓心理學的應用建立在良好的治療護理基礎上,為患兒的康復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 上一篇: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工作事宜
- 下一篇:召開考核迎檢工作培訓會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