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兒術后疼痛的臨床護理

時間:2022-11-08 09:55:16

導語:探析小兒術后疼痛的臨床護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小兒術后疼痛的臨床護理

一、臨床資料

自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來我院就診手術治療的小兒共176例,術后臨床護理疼痛控制效果良好。現將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二、小兒疼痛的特點

1、描述疼痛不確切,表達方式夸張由于小兒病患受多方因素局限,小兒病患難以合作,不能準確地地描述疼痛的位置、無法清晰表達疼痛的性質和程度,加之小兒認知的局限性,對疼痛的恐懼感,容易把各種感受的描述混淆,表現夸張,使醫護人員不能獲得準確的病史和檢查資料。

2、對疼痛的敏感性高,反映強烈,但持續時間短小兒的痛閾低于成人,一般隨著年齡降低痛閾值亦降低,小兒更易感受到疼痛,疼痛發生程度強但迅速減弱。疼痛發生后,其生理、生化變化強烈,例如呼吸、心跳、代謝頻率加快、血壓升高、耗氧量增加等,長期疼痛易導致身體代謝紊亂、睡眠、喂養困難、甚至精神性格改變,其危害遠高于成人。

3、對疼痛的回避性強小兒對打針吃藥有著高度的恐懼感,為避免吃藥、打針,有時故意隱瞞而延誤治療。或者以某種姿勢或某些回避動作來減輕疼痛感,短期對小兒的生理功能發育有影響,長期則影響小兒的行為功能發育。

三、對疼痛的正確評估

1自我評估法

包括語言評估和視覺模擬評估(VAS)主要信息來源于病患主觀描述,雖然語言評估比較敏感,但僅適、用于語言表達明確,行為意識健全的小兒,一般為7歲以上的病患。臨床上較多應用作為止痛技術研究評估標準的VAS法,VAS一般有兩類:一類是線性圖,長度10cm的直線上從左至右標示從白到紅的顏色,左端代表無痛(0端),向右疼痛加重(10端),由患兒自己標記出位置,量出疼痛強度值,此類適用于5歲以上小兒;另一類是面部疼痛等級評定量表(facespainratingscale)法。以多幅易小兒理解的笑及哭的臉譜圖在VAS標尺圖為基礎標示,使用方法同直線圖,適用于5歲以下的患兒。

2、行為學評估

包括對患兒聲調、語言、身體姿態、面部表情等各個疼痛反應的行為表現來加以客觀評估的方法。例如改良目的疼痛評分(MOPS),根據患兒的哭鬧、活動、情緒、姿態等方面表現打分,綜合得分來判斷疼痛的嚴重程度。

3、生理評估法

觀察期生命體征變化,類似于其他應激反應,但只有在劇烈疼痛時才出現明顯的生理改變,不具有疼痛的特異性,因此只可用作參考指標。

四、臨床護理措施

1、健康教育指導針對手術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的特點、程度等相關知識對患兒家長及患兒進行宣教,促進患兒和家長積極主動配合術后疼痛的控制,并能對疼痛進行恰當合理的認識和表達,便于醫護人員的診斷和治療。

2、術后評估醫護人員應有針對性的對小兒疼痛的特點及評估方法進行系統的學習,并熟練掌握。使之能及時確定疼痛的存在,正確的判斷疼痛的程度,給與恰當的護理方法。并在術前、術后多與患兒接觸,增加信任感,了解患兒的行為方式和表達特點,利于給出準確的評估。

3、心理護理疼痛是一種主觀上的疼痛感覺,與心理和生理多方面因素有關,有資料證明,手術后神經系統對疼痛的敏感性增高,甚至對非疼痛刺激也可表現出強烈的疼痛感,手術除創口引起的疼痛感外,另外一部分疼痛感則受到情緒的影響。因此給與心理護理是必要的。首先,家長是患兒的后盾,要做好家長的心理支持。除了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外,還應對家長進行疏導方式的指導。避免了過分擔憂和心疼等不良心態對患兒的影響,并且,除了在患兒發生疼痛時及時判斷通知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外,還可分散患兒注意力,安撫疼痛給患兒帶來的焦慮不安情緒,幫助患兒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其次,雖然小兒疼痛的徹底解決有賴于致痛因素的祛除,但心理護理能在心理上減輕患兒的疼痛感,使其心情愉悅,情緒穩定,利于患兒的恢復。醫護人員對待患兒要溫柔親切,多主動交流,適當的撫摸拉近與患兒的陌生感,并多采取鼓勵,表揚患兒,使患兒逐步認識到疼痛不可怕,可以戰勝,減少對疼痛的恐懼,自己在心理上堅定病魔可不可怕的思想。

4、疼痛的控制方法。非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屬于情感支持療法,是指采取放松、安撫,轉移注意力、催眠等方法來緩解疼痛,是疼痛護理中的重要部分。非藥物療法不僅對患兒身體無損傷,還利于患兒減輕對疼痛的恐懼感。放松、安撫的方法,對于幼兒一般采用安撫奶嘴,撫摸,抱著輕搖等方式,對于稍大的患兒,可采取適宜的游戲、活動。轉移注意力、催眠是將患兒的注意側重點轉移到他處,減輕不適感。方法很多,例如看書,講故事,聽音樂等等。應用鎮痛藥的護理:臨床上對術后疼痛盡早進行治療以提高鎮痛效果已達成共識。常用鎮痛藥種類繁多,應用鎮痛藥時,遵循無創給藥、用藥個體化的原則。護士應按醫囑給止痛藥,注意給藥部位和給藥方式,盡可能減少制造其他疼痛的機會,注意并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多次進行患兒疼痛水平的評估,判斷鎮痛效果,及時調整止痛藥的劑量,同時注意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發生,例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并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作相應的處理。例如切口疼痛可給予包扎固定切口的方法,震動引發切口疼痛可協助患兒稍按住傷口,再試探性的咳嗽、緩慢的深呼吸、挪動等方式減緩疼痛,需經常進行肌注止痛藥患者,可應用自控止痛技術(PCA),設定恰當的頻率和劑量給藥以達到止痛的目的。除保持PCA導管通暢外,還應注意有無局部皮膚發紅、腫脹等繼發感染現象。

總之,小兒手術后疼痛感除了來自于客觀的手術造成創傷性疼痛外,還受到患兒情緒、心理狀態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醫護人員在診治護理時要掌握小兒疼痛的特點,及時正確的判斷疼痛的程度,給與恰當疼痛的控制方法,在心理上、生理上給與優質的護理,促進患兒的康復。

作者:王曉琴張穎張碧芳單位:廣東省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