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風險防范
時間:2022-03-14 10:45:40
導語:兒科護理風險防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風險是一種職業風險,即從事醫療護理服務職業。根據事件發生的原因,直接風險就是護士自己在工作中由于過度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操作失誤。間接風險主要是來自醫院其他部門,如病房設施不全,未能及時補充和維修,醫療護理用品質量問題,患者的各種檢驗標本丟失等。通過護理風險的識別與評估,對反饋信息進行客觀的分析,加強護理管理盡可能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
1.1兒科護理行為局限性所致的風險
兒科護理行為經常受到社會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會普遍認為患兒是弱勢群體,因受廣泛關注[2]。患兒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有病全家出動,希望治好病,解除痛苦,所以對護士的技術要求極高,護士在實施護理行為時往往受到很大壓力和制約,兒科醫護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承擔更大的風險責任和心理壓力。由于醫療水平的局限,患兒致病因素,發病條件,機體反應性,經濟狀況,社會背景等,一些疾病當前還無法治愈,造成家長的不理解從而誘發風險。
1.2兒科護理侵襲性所帶來的風險
兒科的護理包括給患兒做檢查,用藥方式,治療,健康教育,都對患兒及家長有一定的侵襲性,這種侵襲性包括軀體和心理兩方面,所以都存在著風險。如給患兒做靜脈穿刺治療,可能因為患兒自身血管差或因疾病影響導致四肢末梢循環差,有可能未一針見血,為了實施告知義務,如實告知患兒及家長則可能加重患兒及其心理壓力。
1.3兒科護理特殊性所致的風險
護士是為患兒的健康服務的,護理工作具有連續性,直接性,具體性和動態性的特點,護士在工作中與患兒接觸最多,發生問題和糾紛較多,有很多護理行為本身就會給患兒帶來不適感,比如患兒在靜脈穿刺及輸液中可能會出現不配合情況,因而容易出現輸液針脫落,液體外滲等情況,護士應預先告知家長及患兒相關的風險和防范對策并指導預防不適感[3]。
1.4兒科護理文書書寫不健全所致的風險
書寫護理病歷是護士的一項日常工作,護理病歷包括一般護理記錄單,特別護理記錄單,醫囑單,體溫單等。護理記錄單是記錄患兒接受護理活動的全過程及患兒病情變化的重要的文字資料,是發生醫療糾紛的重要法律證據,護士必須應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的書寫護理記錄并與醫囑相一致,不矛盾。嚴禁涂改,偽造,隱匿,銷毀護理記錄等,并保管好。
2怎樣正確防范兒科護理風險
2.1建立安全第一的觀念
現在在社會因素影響下,患兒安全,護士自身安全,引導各級各類護士建立“安全工作閥”,做到護理工作制度化,常規化,組織護士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護理差錯上報單,分析討論差錯案例,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增強工作中的免疫力,對風險實行主動管理。
2.2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
科學,完善,合理的規章制度是防范風險的基礎,嚴格執行制度是防范差錯的保證。建立安全質量小組,對護理安全隱患進行檢查,督促,指導,提出改進措施,并進行有效落實,同時提高護士安全意識,制定出相應的防范措施,確保患兒安全。
2.3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
從護理風險發生的情況看,護理風險始終貫穿在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各環節過程中。護理操作是護理工作中的主體部分。即使工作經驗再豐富,操作技術水平再高,工作再謹慎,認真,也難免有操作失敗的時候,如果護士操作前和家長有效溝通建立良好地護患關系,操作失敗后盡快采取有效補救措施,大部分的家長能夠對此理解,不會介意。如果對護士服務不理解,可以換其她護士,避免和家長產生正面沖突而引起投訴,待家長情緒穩定后再采取恰當的方式與其溝通,以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2.4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構建和諧護患關系,首先從溝通開始,在盡可能地為患兒提供滿意的護理服務同時,進一步加強護患溝通,盡最大的限度減少護患關系緊張,減少不必要護理糾紛,對患兒早日康復起著重要作用。有些護理糾紛,護士在護理活動中并沒有任何疏忽和失誤,僅僅是由于患兒及家長單方面的不滿意引起[4]。因此護士在具體工作中,應認真,耐心的對待患兒及家長的要求與提問,理解他們在住院期間所持有的煩躁情緒,有效的處理好患兒及家長的意見。因此,必須強化“以人為本,感動服務”的服務理念,并將實施在整個護理過程中。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無處不在,作為一名兒科護士在不斷提高專業水平的同時,必須熟知有關法律,法規,識別護理風險,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優化工作流程,給患兒提供安全,優質,有效的護理服務,從而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因此,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斷提高護理水平,以防范護理風險。
3討論
護理風險防范和管理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工作,需要不斷強化護理人員防范風險的意識,提高應對能力,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有效的推進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的護理管理機制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服務。、
作者:吳曉艷
- 上一篇:兒科護理常見問題及策略
- 下一篇:兒科護理人員心理健康探析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