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效果分析

時間:2022-09-11 08:28:24

導語: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在改善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中的應用及其實施效果。方法2018年7月~2019年2月,開展了以“改善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主要步驟包括:成立品管圈、主題選定、計劃擬定、現況把握、目標設定、要因分析和真因驗證、對策與實施。選取2018年7月1日~14日對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情況進行調查評價,設為對照組。選取2019年5月1日~14日對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情況進行調查評價,設為觀察組。比較兩組的洗手依從性,計算品管圈的目標達成率、改善幅度,分析由此產生的無形成果。結果觀察組洗手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水平(84.38%vs41.93%,x2=261.35,P<0.01)。目標達成率為141.17%,改善幅度為101.24%。護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顯著提升。結論品管圈在改善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中的應用具有較好的效果,不僅顯著提高了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依從性,具有較高的目標達成率和改善幅度,而且獲得了較多可喜的無形成果,這對于兒科乃至其他學科手衛生的改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兒科;手衛生;品管圈;護理管理

臨床實踐表明,手衛生依從性差是導致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1]。盡管一直以來,各級醫院都在強調手衛生的重要性,但是截至目前的實施效果仍然不夠理想。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國內醫護人員的洗手依從性較低[2],成為醫院感染的重要風險因素。感染性疾病是兒科主要的構成病種,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提高洗手依從性和正確性,對于提高兒科診療效果和效率、保障診療安全,具有積極而重要的臨床意義。本院兒科將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應用于改善兒科護理人員洗手的依從性,獲得了較為滿意的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時間2018年7月~2019年6月底,期間選取兩個時間階段對本院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納入各時點兒科的所有護理人員,共16名。年齡20~52歲,平均(35.3±8.9)歲;工作年限1~20年,平均(9.5±3.1)年;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8名,護士3名;本科學歷12名,大專學歷4名。2018年7月之前兒科患兒采用常規護理方法,主要是根據醫囑開展相應的護理活動,選取2018年7月1日~14日對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情況進行調查評價,設為對照組。2018年7月~2019年2月,開展了以“改善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在對護理人員的洗手情況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不斷改進。待品管圈活動成熟后,選取2019年5月1日~14日對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情況進行調查評價,設為觀察組。研究期間,兒科護理人員數量、職稱等未發現顯著性變化。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QCC干預改進后的護理措施。QCC主要步驟包括:1.2.1成立品管圈:建立以護士長擔任圈長,輔導員、責任護士等共7人的品管圈團隊,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征集圈名,并最終選定“守護圈”,取“手護”諧音。1.2.2主題選定:組織圈會,采用頭腦風暴法[3],尋找亟須解決的護理主要問題,從效益性、重要性、時效性和圈能力四個維度進行權重賦分,選出分數最高的“改善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作為活動主題。1.2.3計劃擬定:運用5W1H分析法制訂活動計劃,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精確編排活動進度。活動周期為2018年7月~2019年2月。1.2.4現況把握:2018年7月1日~14日,每天指定圈員,采取現場隱蔽觀察法,針對采血穿刺、靜脈用藥、吸痰操作前后的護理人員洗手情況進行觀察記錄,期間共計操作316次,應洗手次數632次,實際洗手265次,洗手率為41.93%。1.2.5目標設定:根據圈能力,計算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比例×圈員能力),設定改善后的洗手依從率為72%。1.2.6要因分析和真因驗證:運用特性要因圖(魚骨圖),從人員、設施、管理及環境等方面,分析“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差”的可能原因,結合工作實際進行分析和驗證。所有圈員獨立完成真因的圈選,最終確認的原因包括:①監管機制不全;②從眾心理;③洗手目的不明確;④認為戴手套可以不洗手;⑤培訓參與率低;⑥缺少院感相應監測數據的反饋;⑦擦手紙和手消劑等供應不足;⑧溫馨提醒標識不醒目。1.2.7對策與實施:根據驗證的原因,制定對策并實施,主要包括:①完善科室院感質控小組:建立由護士長、院感質控小組專員和責任護士組成的三級院感質控組織。小組內各成員各司其職,做到手衛生工作有監測、有反饋、有整改、有落實;②每月評選手衛生之星,營造積極洗手的氛圍,改變護士的從眾心理而忽略洗手;③強化手衛生培訓的實效性和趣味性:通過集中授課、示范操作、微信APP等多種形式,開展手衛生知識培訓、考核、監測,注重培訓的參與性和趣味性,保證培訓的實效性,使得每一個護士都掌握洗手技術、洗手指征;④建立洗手提醒機制:“要洗手,先洗腦”,開展多種形式的手衛生提醒,如在治療車上、患者床旁、治療臺等醒目處張貼關于手衛生的溫馨提醒標識;設置關于手衛生提醒的電腦屏保,借此營造積極的手衛生氛圍,強化洗手意識;⑤完善洗手設施:水龍頭改裝為感應式水龍頭,洗手池上方張貼洗手六步法圖解,安裝擦手紙盒;床單位、治療車上配備免洗手消毒劑;由專人負責及時補充擦手紙、手消劑和洗手液。1.3評價指標。①洗手依從性:兩組均選取相同時間階段,比較品管圈實施前后護理人員的洗手依從性;②目標達成率:計算品管圈活動的目標達成率,公式為:目標達成率=(品管圈后-品管圈前)/(目標值-品管圈前)×100%;③改善幅度:計算品管圈活動的改善幅度,公式為:改善幅度=(品管圈后-品管圈前)/品管圈前×100%;④無形成果。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效果確認。2019年5月1日~14日,以與對照組相同的方式,針對采血穿刺、靜脈用藥、吸痰操作前后的護理人員洗手情況進行觀察記錄,期間共計操作352次,應洗手次數704次,實際洗手594次,洗手率為84.38%。與對照組洗手率41.93%比較,觀察組洗手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261.35,P<0.01)。2.2目標達成率。QCC實施后,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目標達成率=(84.38%-41.93%)/(72%-41.93%)×100%=141.17%。2.3改善幅度。QCC實施后,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率從41.93%提高到84.38%,改善幅度=(84.38%-41.93%)/41.93%×100%=101.24%。2.4無形成果。開展QCC后,充分調動了低年資護士理論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圈員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信心、責任心、凝聚力及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均有明顯提升。

3討論

QCC是一種比較活潑的團隊管理模式和品管形式,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的的一群基層人員自發組成的小圈團體,又稱QC小組,最早起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統計方法課程[4],以及1954年Juran教授的質量管理課程[5]。QCC需要全體圈員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具有很好的可持續性改進作用[6],能夠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效率,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多項醫院管理之中。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在手衛生管理中開展QCC活動,能夠發揮圈員相互協作、相互監督與學習的團隊精神,積極尋找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差的原因,分析并制定可行的改進措施,建立多種洗手提醒機制,增強護理人員的手衛生意識[7]。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QCC活動,不僅顯著提高了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依從性,具有較高的目標達成率和改善幅度,而且獲得了較多可喜的無形成果,提高了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經過開展QCC活動,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需要做好如下的幾項工作,以保障QCC的順利開展和獲得切實的效果:①加強宣傳、培訓是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的前提;②領導重視是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的關鍵;③完善的手衛生設施是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的基礎;④建設制度是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的基本保障;⑤管理嚴格是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的有效手段。在對QCC活動的效果評價指標方面,除本文所納入的各項指標以外,醫院感染情況及其發生率也是客觀和重要的評價指標[8-11],但是由于兩組評價指標的觀察時間僅為兩周,由此導致觀察期間的醫院感染可能很少,甚至沒有醫院感染,因此未選用醫院感染的評價指標。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展研究時間,分析醫院感染率有無差異。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在改善兒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中的應用具有較好的效果,不僅顯著提高了兒科護理人員的洗手依從性,具有較高的目標達成率和改善幅度,而且獲得了較多可喜的無形成果,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這對于兒科乃至其他學科手衛生的改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作者:朱紅 單位: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