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11:21:00

導語: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

[摘要]目的:探討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的康復護理。方法:通過對股骨頸骨折病人43例,有針對性加強關節活動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等康復護理。結果:43例患者經皮膚牽引及實施全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后,恢復良好,無發生傷口感染和關節脫位等并發癥,43例病人均康復出院。結論:康復護理可縮短住院天數,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是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愈合及康復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高齡;股骨頸骨折;康復護理

股骨頸骨折常見于老年人,該病占骨折病人總數的5%,隨著人口不斷老齡化,該骨折發生率有逐漸升高趨勢。由于老年人全身各系統生理功能老化,再加上骨折后需要長期臥床及被動體位,易引起一些危及病人生命的并發癥,從而增加了護理的難度。為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的愈合。因此做好股骨頸骨折病人的康復護理具有重要意義。我院自2002年至2004年共收治股骨頸骨折病人43例,有針對性實施了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齡70歲~92歲,其中60%術前有伴發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

2護理措施

2.1心理康復指導突如其來的骨折,給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沉重的打擊,因失去活動的獨立性而恐懼、焦慮不安、并發生危機感。由于老年人年齡大,又加上骨折后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一定的負擔,造成患者心理壓力很大,情緒低落;常常會產生孤獨無助,不積極配合治療。結合老年人的心理特點,護士必須以心理護理為主導,功能鍛煉為核心,針對具體問題,講解相關醫學知識,積極進行衛生知識宣教,介紹本科醫護人員和技術水平,多與病人交談,協助老年人做到與老年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彼此熟悉,以增加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從而減輕心理壓力,解除后顧之憂,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1]。

2.2飲食護理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統機能減弱,加之骨折后臥床,腸蠕動減弱,因此要加強飲食護理。早期飲食宜清淡,富營養,易消化,可給鯽魚湯、豆湯、少量水果及蔬菜;早期宜食高蛋白及富含鐵、鈣的食物,如豬肝、瘦肉、牛奶等;后期宜進高熱量,補肝腎的食品,如多喝骨頭湯,適量增加水果及蔬菜量。對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病人,應結合病人具體病情而合理安排飲食。

2.3牽引的護理術前必須讓老人了解牽引制動十分重要,骨牽引是股骨頸骨折常用的牽引方法,牽引時位置正確與否與肢體的功能恢復關系很大,牽引時將患肢置于輕度外展15°~20°中立位,防止內收、穿防旋鞋控制傷肢外旋。同時指導健側做伸屈下肢及上肢的活動,雙側踝關節背伸和跖屈交替運動,每天5次,每次20下。雙側股四頭肌做等長收縮運動,同時做好皮膚等基礎護理。每天定時檢查并按摩骨突部位、每2h~3h翻身1次。保持衣服床單位整潔干燥,以免發生褥瘡。教會陪護正確使用便器,每日清潔尿道口,達到清潔舒適,促進血運,預防并發癥的目的。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10~1/7,牽引錘必須懸空,牽引繩與患肢長軸平衡防止斷裂或滑脫。每小時巡視病房1次,發現問題及時糾正[2]。

2.4術前并發病的控制與護理高齡病人術前伴發病多,本組病人中伴發病的占60%,常見的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如高血壓病人術前予降壓藥物治療時,要密切觀察血壓的變化,定時測血壓,發現血壓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本組1例患者術晨因情緒較緊張血壓驟升為200/120mmHg(1mmHg=0.133kPa),即報告醫生后用降眼壓藥治療,并暫停手術等處理后血壓趨于穩定。對血糖升高者,遵醫囑予口服降糖或應用胰島素三餐前測血糖并記錄。

2.5防止意外傷害病人手術后髖部肌肉松弛,如搬動或給病人翻身不當,體位不正確,以及不適當的功能鍛煉都會造成錯位或畸形愈合,在病人回病房過程中用中單托住骨盆整體搬運,避免用力向前方托抬患肢髖關節,造成髖脫位。翻身時患肢在上,避免術側髖關節置于伸直外旋位,盡量伸髖。協助腿部肌肉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幫助托起上身及臀部做引體向上運動,每小時1次,同時自編床上體操做擴胸深呼吸,有效的咳嗽和排痰。

2.6預防墜積性肺炎及血栓形成墜積性肺炎是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常見并發癥之一,由于臥床患者肺部活動量減慢,肺功能下降,咳嗽反射能力差,易發生吸入性或墜積性肺炎,護士應鼓勵病人練習深呼吸及拍胸運動,增加肺活量。給予叩背,5min/h~10min/h,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以利痰液排出。囑病人戒煙酒,指導病人咳嗽,在咳嗽前必須先作深呼吸,而咳嗽盡量使痰咯出,同時利用肺部聽診來了解分泌物所在部位,作針對性的拍胸叩背,每2h~3h1次。痰液黏稠不易咯出時,可用超聲霧化吸入,每日3次~4次,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及足夠的濕潤。60歲以上的老年人腦血栓形成的患病率很高,尤其是牽引時間長者,應適當應用血管擴張劑。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藥物。如腸溶阿司匹林50mg口服每日1次,同時對患肢進行適當按摩及活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

2.7床上功能鍛煉術后搬動病人時小心托起臀部,注意合適體位[3]。手術后1d~5d患肢外展于30°中立位,穿中立位鞋,囑病人取平臥位,禁止盤腿及患肢垂于床邊,以防假體脫位及傷口滲血。因手術后疼痛,多數病人對抬動患肢有恐懼感,我們在給病人有效的藥物止痛后,術后48h~72h即可做被動或主動的功能鍛煉。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膝關節的被動活動等。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等長收縮練習,上午、下午各5min~10min[4]。鼓勵病人做臀收縮活動,保持10s,重復20次。每日2次~3次做仰臥直腿抬高運動(主動為上,被動為輔),抬高小于30°保持時間由15s開始,逐漸增加到30s。體位指導,臥床時采取平臥,3個月內避免側臥,3周內屈髖小于45°,以后逐漸增加屈髖度,但避免大于90°,6周內不要交叉盤腿,不要坐沙發或椅子,坐位時不要前傾,不要彎腰拾東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5]。

2.8離床功能鍛煉術后7d~10d,病人體力恢復,骨水泥型假體也可逐步練習下床活動鍛煉,但不能負重,在恢復期功能鍛煉時,要指導患者不要做盤腿動作,不宜久坐,睡覺時,平臥或半臥,3個月內避免側臥。護士務必把術后有關注意事項向病人及家屬詳細交代以取得合作。術后制定康復計劃時必須遵循三大原則:即個體性、漸進性、全面性,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3結果

本組43例患者經皮膚牽引及實施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后,恢復良好,無發生傷口感染和關節脫位等并發癥,43例病人均康復出院。

4討論

本組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大都因突然失去活動的獨立性而焦慮不安。另因骨折引起疼痛,對手術不了解,怕手術不安全,而心存疑慮。因此術前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如說明骨折愈合的一般規律,介紹同種疾病手術成功病例,能使患者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增強治病信心。

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由于行動不方便且普遍存在對患肢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錯誤地認為“要醫生幫我把骨接好,患肢功能恢復是理所當然的事”,有的則因疼痛而不愿進行功能鍛煉,因此,要耐心向患者解釋功能鍛煉的意義及骨折不同時期功能鍛煉的方法。如在患肢制動期間指導患者加強肌肉和關節的鍛煉,逐步恢復功能,本組43例高齡股骨頸骨折在責任護士的耐心指導下能進行康復鍛煉,出院均能借助輔助器下地行走。

出院指導:出院前教會老人及家屬自行康復護理的有關內容,繼續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根據肌力的恢復和骨折的愈合情況決定運動量和負重時間。不盤腿,避免屈髖。出院后要注意合理飲食,保證足夠營養以促進骨愈合。

通過對43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從基礎護理到心理護理,從心理護理到整體護理,43例病人都達到預期目的,真正體現了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秦霞.老年股骨頸骨折康復護理[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9,14(3):134.

[2]葛智純.全髖關節置換的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7):513.

[3]楊慶銘,錢不凡,蔣森,等.234例全髖骨關節置換術臨床資料復習[J].中華骨科雜志,1991,11:322.

[4]賈維東,喬永東,楊海波,等.進口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若干問題探討[J].寧夏醫學雜志,1999,21(11):646648.

[5]胡漢生,程立明,林淦松,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延期并發癥及其防治意見[J].廣州醫藥,1998,29(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