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患舒適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6:03:00

導語:骨折病患舒適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骨折病患舒適護理研究論文

我院骨科對2000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骨折病人進行了舒適護理研究,收到了初步的療效,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0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住院5天以上骨折病人187例為觀察組,其中男性121例,女性66例,住院~200天,平均住院天數42天,年齡最大的91歲,最小的20個月,平均年齡40歲。上肢骨折33例,下肢骨折111例,骨盆骨折14例,椎骨骨折29例;對照組1998年1月1日至1999年月31日同科住院5天以上病人141例,男性92例,女性51例住院天數5~158天,平均31天,年齡最大88歲,最小2歲,平均年齡36.1歲,其中:上肢骨折28例,下肢骨折89例,椎體骨折19例,骨盆骨折5例,截肢2例。兩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骨折部位的疼痛、腫脹、焦慮等心理障礙。

二、方法

我們根據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層次論把舒適護理分成個方面的內容:生理舒適、心理舒適。

2.1生理舒適

①給病人以清潔、整齊、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室溫22~25℃,濕度50%左右,空氣流通、床單清潔、干燥認真做好皮膚的護理,輪流墊高受壓部位,防止壓瘡的發生;本組病人無一例壓瘡的發生。

②體位正確,按治療要求擺放與固定,經常觀察皮膚有無膠布過敏,牽引針眼處每日用75%酒精消毒兩次,預防局部感染。

③讓病人保證足夠的睡眠,囑病人多飲水,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富含鈣的食物。

④對骨折病人疼痛的護理:骨折處疼痛是影響病人舒適的主要原因,疼痛的強度、時間、部位以及患者本人和醫護人員對疼痛控制的態度影響骨折病人的睡眠,護士除嚴密觀察外操作時動作輕柔、準確,不因粗暴引起或加重病人的疼痛;必須移動病人時,先向病人說明必要性,取得病人配合,移動過程中,對損傷部位重點托扶保護,緩慢移至舒適體位,一次性完成,必要時采用非侵襲性鎮痛方法,如控制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利用視覺或觸覺分散法分散或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或遵醫囑予以鎮痛藥物和冷敷、熱敷、按摩及皮膚搽劑等,達到疼痛減輕,盡可能舒適的目的。

⑤腫脹的護理:適當抬高患肢,如無禁忌早期恢復肌肉關節的功能鍛煉,促進損傷局部血液循環這樣有利于靜脈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防止、減輕或及早消除肢體腫脹;早期局部冷敷,肢端腫脹伴有血液循環障礙的,檢查夾板、石膏等外固定物是否過緊,若過緊及時松開,本組病人無因包扎過緊、觀察不到位而引起血運障礙。

⑥功能鍛煉的舒適護理:對骨折病人恢復期功能鍛煉,首先向病人宣傳鍛煉的意義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顧慮主動、愉快的運動鍛煉;其次制定鍛煉計劃,隨著骨折部位穩定程度的增長和周圍軟組織的逐步修復,循序漸進,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漸多,時間由短至長,強度由弱增強。骨折早期主要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校正骨折,中期,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逐漸變被動為主動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后期,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以病人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不發生疼痛為度,有輕度腫脹的,經休息消腫后鼓勵其堅持鍛煉,腫脹較重并伴有疼痛減少活動,抬高患肢,待腫脹疼痛消失后再鍛煉,避免發生新的損傷。

2.2心理舒適

①骨折病人由于生理上帶來了缺陷,對愈后非常擔心,往往出現焦慮恐懼情緒,護理人員做好心理護理尤為重要,特別是住院1周內,出現率很高,首先護理人員在病人面前切忌表現驚慌、忙亂,以良好認真的服務態度,從容鎮定的神情,熟練準確的操作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有安全感,為做好心理舒適護理打下基礎。醫生給予治療、護士給予舒適,盡早使病人脫離生理痛苦反應,穩定病人的情緒,同時簡單介紹病情和同類病人救治成功的病例,醫院救治的經驗及傷病良性轉歸的可能,多與病人交流,多聽音樂,我們將普通病房均安裝了電視機,使病人有家的感覺,力爭3~5天避免和減輕焦慮情緒。

②針對病人性格、年齡、職業、家庭、經濟文化修養、愈后的不同而產生的憂郁、消沉、悲觀失望,甚至不配合治療、絕食等情況,(1998年對照組一患者因右手臂截肢后造成精神分裂癥),護士針對性的進行宣教,及時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動,通過談心、聊天,利用所有與病人接觸的時間,有的放矢的做好疏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注意保護其自尊心,用許多病人重返社會工作的事實,鼓勵其面對現實,樹立勇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早日康復,達到社會舒適的目的。

三、結果

通過舒適護理的運用,觀察組病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改善,無一例褥瘡發生,焦慮恐懼等心理發生數有所減少或出現后短時間好轉,使滿意度明顯提高。

四、討論

舒適是一種整體的、個性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它具有易懂、務實、實惠、廣泛、迅速等特點,易于廣泛應用。舒適護理目前在美國、英國等產科護理、臨終病人護理中經常得到使用,在我國臨床實踐中還是一個初級階段,在我國臺灣已廣泛使用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它不僅明確了護理研究方向,提高護理專業地位,而且做為整體護理的過程和追求的結果,使基礎護理更能夠讓病人舒適,體現出舒適護理和整體護理的一致性。公務員之家

骨折病人住院時間長,多為青壯年的男性,由于生理上的變化,愈后的擔心,社會活動的暫時或永久的影響,使骨折病人的焦慮等心理反應發生率較高。因此,舒適護理的開展,使骨折病人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這種舒適狀態,能促進軀體內環境的平衡與穩定,為病人早日康復提供了有利的保證,筆者認為,舒適護理的開展對拓展護理學科、充實整體護理內涵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田擁軍,苗京亞.對骨科創傷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2;37(5):362~363

2楊潔.舒適護理模式之我見.護士進修雜志,1999;14(10):23

3李艷麗.淺談舒適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3;3:219~220

4張宏.舒適護理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15~16

5陸烈紅.病人對生理與心理舒適需求的調查分析.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2):93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