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手術室骨科護理的應用
時間:2022-11-22 08:48:19
導語:治未病思想在手術室骨科護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總結了骨科手術患者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護理預防術后感冒、切口感染的應用情況。以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間,由創傷護理組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護理的骨科手術患者為觀察組。回顧性分析創傷護理組2012年5月~2014年4月采用常規護理手段的骨科手術患者為對照組,觀察分析2組患者術后感冒、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的術后感冒、切口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認為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對骨科手術護理對防術后感冒和切口感染有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護理;治未病;手術室;術后并發癥
中醫中的感冒,是指感受風邪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發熱、惡寒、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1]。術后切口感染,是術后切口淺部組織出現化膿性液體、從淺部組織體液或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及觸痛。治未病思想自古有之,《黃帝內經》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明確了防患于未然的治病方法,并將其作為區分醫療等級的標準[2]。有《素問•八正神明論》:“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又有《靈柩》:“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再者《淮南子》:“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唐代孫思邈:“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自古以來,中醫就把“治未病”當作一項高超的醫療技術[3]。本院為骨科專科醫院,骨科手術數量極大,需特別注意手術室護理的質量。感冒、術后切口感染主要病因是感受外邪,而外邪又因風邪易得,故避免感受風邪是治未病護理思想運用的具體操作[4]。對骨科手術患者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護理預防術后并發癥:“感冒”、術后切口感染,提高醫療質量及患者術后康復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觀察組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間,由創傷護理小組采用中醫“治未病”思想護理的骨科手術患者,共2235例,其中男1657例,女578例,平均年齡(42.0±11.3)歲。對照組2012年5月~2014年4月期間,由創傷護理小組采用常規護理手段的骨科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共1934例,其中男1451例,女483例,平均年齡(41±12.6)歲。納入標準:(1)四肢閉合性損傷擇期手術患者。(2)四肢內固定取出術患者。排除標準:(1)急診手術患者。(2)開放性損傷患者。(3)合并顱腦、脊柱、胸腹損傷患者。(4)氣管插管麻醉患者。(5)術前1周內有感冒癥狀患者。(6)其他部位有感染灶患者。(7)合并腫瘤患者。(8)合并精神疾病患者。1.2方法。1.2.1避風寒溫度低于室溫(22℃)時,患者術前囑其注意保暖,注意添加衣物、被褥,避免受風。接患者時,囑病房提前30min打開病房空調,調節溫度在22~25℃,過床時動作迅速,減少患者暴露時間,護送患者至手術室途中,盡可能不暴露患者。手術室內溫度控制在26~28℃,濕度控制在40%~60%,吸入加溫加濕的氧氣,麻醉及消毒皮膚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過多暴露導致體溫下降;術中注意手術部位以外的保暖,可適當增加蓋被厚度、雙下肢穿棉褲套、身蓋“T”形棉被等;盡可能縮短皮膚消毒時間;消毒后先給患者適當保暖后再降低室溫,增加患者舒適度。消毒后將室溫調至22~25℃。所有靜脈輸液均經電子恒溫水溫箱加溫至37℃;術野使用經溫鹽水浸泡過的0.9%氯化鈉注射液紗布。臨時暫停手術時也要用溫鹽水紗布覆蓋切口。對失血過多患者,因時刻注意患者體溫,避免體溫過低,如患者體溫過低(低于36℃),可用恒溫毯保溫。手術結束前30min通知病房做好病室環境和床單位的保暖。病房問題調節溫度在22~25℃。病床采用恒溫毯,提前將恒溫毯開啟,溫度調節到37℃,患者到達病床10min后方可關閉恒溫毯。術后囑患者注意保暖,防寒。1.2.2避風熱溫度高于32℃時使用。患者術前囑其避免過熱,避免大量汗出,避免使用電扇直吹,使用空調降溫,溫度控制在25℃左右。護送患者至手術室途中,盡可能不暴露患者,避免受風,避免陽光直照。開始手術室內溫度控制在28℃左右,避免溫差大,消毒后將室溫調至22~25℃,術中注意患者保暖。術后囑患者注意避免過熱。病房注意溫度調節。1.3評價指標感冒:術后1周內患者出現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發熱、周身不適其中一種、或幾種癥狀即可歸為陽性病例。術后切口感染:(1)術后切口淺部組織出現化膿性液體,(2)從淺部組織體液或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3)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及觸痛。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即為陽性病例。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感冒發生率比較,見表1。
3討論
《黃帝內經》中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孫思邈“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故“治未病”思想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有指導意義的醫學思想。它包括兩個重要部分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即病防變”[5]。而感冒而避風邪為“未病先防”,同時患者已有傷在身,同樣屬于“即病防變”。兩者合二為一[6]。對于感冒及術后切口感染的病因,是感受外邪,而外邪又以風邪為主。《素問•玉機真臟論篇》曰:“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又有《素問•骨空論篇》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再有《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論述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及《靈樞•五變》中的“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皆說明“風邪”往往是致病的先導,對于臨床有指導意義,風邪為首要病因[7]。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的《中醫內科學》都將感受外邪病因分為感受風邪和時行疫毒,其導致肺衛失和。其所謂風邪也能泛指外邪,造成的證候表現有寒、熱、暑、濕等區別。但主要分型為風寒和風熱[8]。其實際辯證施治還是離不開風寒與風熱[9]。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冷候》中所:“風冷者,由臟腑虛,氣血不足,受風冷之氣,冷則凝澀,然風之傷人,有冷有熱。”從巢元方開始,就有了風邪的寒熱的區別,《諸病源候論•風熱候》有論述:“風熱病者,先從皮毛入肺也。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熱之氣先。”而從西醫理論來看維持體溫恒定對維持人體正常的代謝及各項生理機能是至關重要的[10]。研究表明,低體溫現象可導致患者出現寒戰,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患者術后的康復。低體溫又可使骨骼肌發生不隨意的節律性收縮,使機體耗氧量明顯增加,產生的二氧化碳增多,加重心臟負荷,容易誘發酸中毒,增加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11]。低體溫還可能影響患者機體的物質代謝及凝血功能,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性,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另外,低體溫使患者的血管收縮功能受到影響,使循環阻力增加,還會使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及血液黏滯度等增高,使免疫系統受到抑制,降低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并降低機體本身的抗感染能力,影響血氧的飽和度,降低組織內含氧量從而引起傷口感染,增加患者的住院時間,使并發癥發生率升高[12]。并且術中低體溫可導致麻醉藥品作用時間延長、麻醉后復蘇延遲、術后機體抗感染能力下降、延長切口愈合時間等,低體溫又被認為是手術患者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有控制術中體溫,采取合理的保溫措施,是保證患者手術安全及提高患者滿意度的重要護理措施。而體溫過高容易使機體水分喪失過快,容易引發水電解質紊亂,身體機能紊亂。也容易產生各種病發作[13]。所以不管從中醫還是西醫角度來看,采用治未病思想,根據環境溫度具體變化(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對患者采取具體的護理措施,是有利無害的。文中主要闡述的是相關理論及治未病思想,在對照研究上存在著諸多缺點與不足,筆者在本文只是觀察外邪為主要原因的感冒及術后切口感染。其他術后并發癥如下肢靜脈血栓、遠期因內值物感染等并發癥病因較多,變量難以控制,很難從手術室護理層面進行觀察。但治未病思想是中醫的隗寶,護理也是醫療的重要一環。
作者:蔣佳麗 單位:廣西興安界首中西醫結合醫院手術室
- 上一篇:問題導向會計信息系統實驗課程改革
- 下一篇: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