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研究

時間:2022-08-15 09:28:04

導語:護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圍繞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專業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創新教育教學理念,積極改進實訓教學,加大實訓教學改革力度,強化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加強師資培養,完善實訓教學管理措施,構建科學的護理專業實訓教學體系

關鍵詞:高職護理;實訓教學;體系構建

1加強實訓室建設,改善實訓條件

1.1加強校內護理實訓室建設和功能完善。校內實訓室主要功能是實現課堂教學無法完成的各項基本技能操作訓練。目前,校內教學局限在理論講授,加以單項技能的訓練,學生臨床實踐機會少,難以掌握規范的臨床技能操作,理論與臨床實踐存在脫節。所以要緊跟發展趨勢,配備護理專業模擬教學器材,建設真實或仿真護理教學環境,以提高實訓教學效果。要逐步構建具有護理特色的實訓教學任務模塊管理系統,實現教學資源利用最大化[1]。1.2整合實訓資源,提高實訓設備效率。在完善護理實訓室設施設備基礎上,還要充分整合實訓資源,建設臨床綜合護理技能訓練室(內、外、婦、兒)、康復護理技能訓練室及形體訓練室等,設立標準化護士站、ICU、高仿真模擬病房、多功能一體化教室,并配置高仿真模擬實訓設備,把護理實訓室建成集教學、實踐、培訓于一體的多功能護理技能中心。1.3加強橫向聯系,建立校外實訓合作辦學基地。實訓基地是依托行業對學生進行崗位認知、職業技能培養,檢驗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載體。校外實訓基地可以與教師實踐基地、畢業生就業基地進行統籌考慮,本著相對穩定、管理方便、利益共享的原則,盡量做到一地多能、一地多用。加強與醫院合作,為學生提供臨床病人資源多樣、教師資源雄厚、學生實踐機會多的實習環境。要加強與實習基地聯系,全面植入適用于基地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質量評估體系,為提高臨床教學質量提供強有力保證。同時積極開發幼兒園、學校、老人院等作為社區護理實踐基地,引導學生開展符合專業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定期開展志愿者服務和社區實踐,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2規劃護理專業實訓教學標準,完善實訓教學內容和配套管理措施

2.1進一步明確實訓教學目標。高職護理專業的實訓教學目標是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專業崗位需求為依據,圍繞實際崗位群所需的職業技能而制定的。主要包括知識、技能和素養等方面。在知識結構上,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重視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交叉融合,人文科學與護理學科的有機結合,突出護理的特色和優勢[2];在能力結構上,強調實踐能力,尤其是臨床技能要求,突出臨床技能訓練、考核和臨床思維能力訓練;在綜合素質的培養上,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培育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發展潛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2.2完善實訓計劃和大綱。應突出能力本位,符合護理專業特色,制定科學、完整的實訓課程授課計劃。同時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實訓教學大綱。大綱應包括實訓內容、目標、方法以及考核辦法、實訓教學應占的總學時、各項實訓內容應占的學時等。目前國內各具特色的高職護理教育教材不斷出臺,但與之相配套的教學大綱尚未完善,尤其是實訓教學尚無規范的要求和統一的標準。2.3加強實訓教學組織和管理。重點是對實訓教學的組織、安排以及實施的全程管理。讓學生根據個人需要練習,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進行指導解答。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把握常用的護理操作技能,實行技能考核成績單列,以避免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

3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3.1優化課程體系,突出護理專業實訓教學的特點。教學中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根據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要求,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實現課程與崗位任務的對接;針對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確定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實踐性、有效性。根據教學大綱、教材、教學設施、學生情況、制定授課計劃、內容與目標[3]。要增加實訓教學比例,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崗位需求及職業資格準以及全國助理執業護師技能考核內容要求,確立實訓教學目標,安排實訓項目,制定完善相關考試大綱、方法和評分標準。3.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效果。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為指導”,對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合作精神;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采用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式,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宗旨,構建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學習機制,以培養學生臨床護理勝任力。3.3改進教學模式。護理專業實訓教學應采用早期接觸臨床、崗位認知、情景模擬、臨床實境教學等形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定期帶學生到醫院有目的地見習和觀摩,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教師的示范、指導和隨時矯正應與學生的操作訓練應緊密結合,統一操作標準,提高教學效果[4]。

4打造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4.1加強骨干教師培養。通過參加學術交流培訓,承擔各類教改及科研項目,主持專業課程開發與教材編寫,加強臨床實踐等途徑,著力培養一支視野開闊,能夠把握護理專業發展方向、并對護理專業進行總體規劃和實施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4.2提升教師科研能力。鼓勵教師開展科學研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及時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可行的理論依據。建立教學與科研互動機制。把握護理學科發展新趨勢,不斷凝練研究方向,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逐漸完善科研與教學的互動機制,使科研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4.3加強教師技能培養。鼓勵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學歷提高、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能勝任課程建設與教學教改;派專業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醫院進修學習,聘請專家來校講學,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5結語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教育教學工作人員要適應現代醫療技術和管理水平的發展,創新教育教學理念,重視實踐操作技能,創新觀念,建立科學完善、合理有序的實訓教學體系,因材施教,確保實訓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護理水平和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羅曉清,吳麗榮.高職相關醫學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4,(26):157-158.

[2]陳睿,劉義蘭.護理人文關懷課程設置現狀與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0):1249-1252.

[3]張艷敏.基礎護理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6,7(14):183-184.

[4]賈虹.高職院校“學做創”人才培養機制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4,(29):52-54.

作者:丁振平 單位:池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