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開放式護理管理研究

時間:2022-07-11 10:39:11

導語:精神病患者開放式護理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神病患者開放式護理管理研究

精神病為神經系統的一種特殊疾病,主要由于患者心理障礙,導致患者在認知、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動出現間歇和持久性異常,患者若病發時可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工作;且部分患者可在病發時可出現主動攻擊、自殺等異常行為。臨床治療此類病時間較長,且患者經治療后痊愈也可由于環境、事件等刺激誘發病發,部分患者病發時,家屬和患者自己無法應對,嚴重的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且對于首發精神病患者往往自我無法接受,自控能力較差,患者可出現情緒煩躁、行為異常,且與其他人溝通障礙,無法配合治療。因此對于首發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模式應有所改變,而開放式管理模式為近些年研究發現的,主要針對于患者心理、行為、環境等進行有效干預,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但查閱相關首發精神病實施開放式管理模式相關文獻較少。該文就首發精神病采用開放式護理管理模式進行詳細研究,為今后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有利參考和證據,現將報告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前來該院就診的48例首發精神病患者病歷,對其進行詳細的回顧與分析,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24例,其中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范圍為20~68歲,平均年齡為(45.8±12.7)歲,狂躁型有15例,淡漠型有9例;而觀察組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范圍為21~69歲,平均年齡為(44.9±13.1)歲,狂躁型有14例,淡漠型有10例。排除兩組患者患有肝腎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以及妊娠和哺乳等情況,避免由于治療影響重大疾病的治療,且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相關事宜和注意事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以取得患者家屬配合。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病種分類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管理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封閉式管理模式,如病房門窗采用鐵柵欄封閉、床旁約束帶制約等封閉式管理。

1.2.2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開放式管理模式,詳細內容如下:①病房設置:整體布局采用家庭式,根據患者家屬提供信息布置與患者家庭相同格局,且室內裝飾應采用暖色系,衛生間應設置報警系統,且家用電器應必備齊全;②病房外設置:可設置娛樂、休閑場所,如閱覽室、棋牌室、羽毛球室、乒乓球室等;③健康教育:醫院應根據患者病情設置健康教育課程,主要讓患者了解自我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的重要性、遠期目標等,且應盡量采用多媒體設施,吸引患者注意力;④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個人病情和心理狀態進行相應干預治療,且由于患者教育背景、生活閱歷、工作性質、家庭背景等,應擬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對于態度消極和情緒焦慮的患者應給予相應的疏導,語言應通俗易懂,態度應平易近人,且語氣應和藹可親,盡量取得患者配合,爭取患者信任;⑤飲食指導:對于首發精神病患者可能出現拒絕進食和暴飲暴食,應采用逐漸由不規則、不合理飲食改變和糾正為正常飲食。⑥娛樂活動:醫院應積極組織和開展娛樂活動,如朗誦、毛筆、歌唱、體育項目等比賽,增強患者集體、團體精神,同時促進患者與外界接觸能力[2];⑦意見箱和意見欄設置:醫院應在每層病房設置意見箱和意見欄,且應定時收集和整理意見,并根據意見內容合理性進行適當整改;⑧離院請假規定:對于發病期患者應禁止出院,對于穩定期患者可予以出院,且具體是否符合出院標準,應根據主治醫師的診斷和批準,對于不接受醫院意見的患者應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勸導,打消消極想法。且設置12周為治療周期。

1.3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管理模式后BPRS(精神病評定量表)和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分。

1.4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算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BPRS、ADL評分情況,12周治療周期后,觀察組患者BPRS和ADL評分分別為(26.71±2.17)分和(16.38±1.52)分,而對照組患者分別為(35.97±4.72)分和(22.79±3.28)分,相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表1對比兩組患者BPRS、ADL評分情況[(x±s),分]

3討論

精神病主要由于患者精神遭受過巨大打擊,而患者出現行為、思維異常,往往患者可出現狂躁、暴動等,可誤傷臨床護理人員,給予臨床護理工作極大難度[3]。而對于精神類疾病患者若采用強制、封閉式可給予患者心理逆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應采用科學、對癥方法進行護理,以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痛苦,同時提升患者生活質量[4]。而對于首發精神病患者若較好控制,對于日后的治療和控制病情有較好的幫助,患者可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同時信任醫務人員,反之為患者拒絕治療,并加重病情[5]。傳統對于首發精神疾病患者臨床護理模式主要采用封閉式,單純的注重生物科學療法,對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并不明顯[6]。而隨著醫療水平不斷的提高,對于精神疾病并不單純局限于控制病情和緩解病情,更多是治療疾病,但對于治療過程中臨床護理管理模式較為重要,好的護理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7]。從病房建設角度看,所有護理內容均從患者內心、釋放、自由、無拘束的角度出發,進而改變患者病房內外內飾和裝飾,使得患者對于醫院的居住環境沒有排斥感,而設立活動中心可增強患者體魄,使得思想、精力充沛,而對于參加活動可增強患者集體榮譽,提升患者與外界接觸能力,適應各類人群的環境,逐漸改善患者精神問題。對于開放式護理模式為適應時展,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替代了傳統的被動治療模式。通過本次調查發現觀察組患者BPRS和ADL評分分別為(26.71±2.17)分和(16.38±1.52)分,而對照組患者分別為(35.97±4.72)分和(22.79±3.28)分,相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護理效果顯著。綜上所述,采用開放式護理管理模式應用在首發式精神病病人中臨床護理效果顯著,患者恢復速度提升,同時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的依從性。

作者:張麗 單位: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臨床心理科

[參考文獻]

[1]翁德會,張大平.護理流程管理用于開放式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20):2347-2349.

[2]汪浩.封閉療區重癥精神病患者的護理管理對策及效果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0):7982-7983.

[3]吳麗媛,劉文廣,王蓮群,等.品管圈活動在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923-926.

[4]李楠.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開放性護理管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8):225-227.

[5]梁祖光.不同病房管理模式對首發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認知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104-106.

[6]范栩燁.人性化護理管理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養生月刊,2016(5):136.

[7]賀楚梅,樂漢娥,戢秋明,等.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在精神科病房分級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6):1052-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