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患護理與后遺癥恢復

時間:2022-05-28 02:53:00

導語:腦血管病患護理與后遺癥恢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腦血管病患護理與后遺癥恢復

腦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因。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腦血管意外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其高度的致殘性,使患者喪失生活及工作能力,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與精神負擔。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語言、心理等的障礙,嚴重影響了其生活和工作質量。國內外康復醫學證明,恰當的治療、護理與康復訓練,可最大程度地減少腦部病變對正常活動的影響。

1.臨床資料

200例急性腦血管患者中,男132例,女68例;年齡28~80歲,平均61歲。動態發病140例,靜態發病30例,原因不明30例,頭痛、嘔吐130例,肢體癱瘓172例,意識障礙及昏迷176例。經搶救治療后,治愈65例,治愈率32.5%;好轉80例,好轉率40%;死亡25例,死亡率12.5%,30例惡化自動出院。

2.護理

病情觀察:急性腦血管疾病死亡常見原因為腦疝及肺部感染,因此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各種反射活動:瞳孔變化、體溫、脈博、呼吸、血壓、尿量、嘔吐物、排泄物等,并做好記錄。了解患者發病時的意識障礙、昏迷程度、昏迷時間的長短,制定護理計劃,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臥床制動,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至少4周,取患側臥位,床頭抬高15°~30°,頭稍后仰,頭部制動并放置冰袋或冰帽。盡量避免搬動和不必要的操作,以免引起再次出血。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和昏迷者,應加床欄以免墜床。對意識清醒者,應做好耐心解釋,告知患者過早活動可能引起再出血,使患者配合治療,適應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并注意保持大便的通暢,避免大便用力出血患者引起再出血。保證營養:昏迷患者24~28小時內禁食,按醫囑靜脈補液。48小時后仍不能進食者可給予鼻飼,給含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流質飲食,每天熱量2000卡左右,每次喂食量不超過200ml,間隔時間2~3小時,溫度40℃左右為宜。對意識清醒,吞咽無障礙者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保證營養,維持機體的正常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并發癥的防治:

①防治肺部感染:出血性患者常因繼發感染再次出血,尤其是肺部感染。因此,對神態不清、意識障礙者,應將頭偏向一側,及時吸氧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嘔吐物。定時翻身、拍背,以利痰液咳出。意識清醒患者應鼓勵其咳嗽,做深呼吸,避免并發墜積性肺炎。

②防治口腔潰瘍:出血性患者長期臥床,機體抵抗力差,尤其是意識障礙,昏迷患者不能自動清潔口腔,則容易并發口腔炎和口腔潰瘍。如出現口臭和潰瘍時,應每天用生理鹽水為患者清潔口腔1~2次,堅持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防止霉菌感染及細菌繁殖。

③預防褥瘡發生:伴有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的患者,長期臥床皮膚抵抗力低,極易發生褥瘡。應定時為患者更換體位,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定時按摩受壓部位,翻身時注意移動頭部要輕穩,不可劇烈震動,大小便失禁者及時更換衣服及被褥,必要時留置尿管,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皮膚破損及褥瘡的發生。心理護理:出血性患者常有劇烈頭痛,嘔吐、失語、肢體癱瘓等癥狀。生活不能自理,加之病程較長,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護理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經常巡視病房,與意識清醒的患者談心,了解其思想狀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控制情緒,避免過度興奮、緊張。對此,應加強探陪人員的管理,要求探視者與患者交談時,禁止向患者講述能引起情緒變化的事。以防因情緒改變導致再次出血。

3.康復訓練的時間

目前一致認為康復訓練應及早進行,訓練越早機體功能恢復越好。所謂早期康復,是指患者在患病后,只要生命體征平衡,神志清楚,神經系統不再變化,48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訓練。一般1周內大都可以進行。對200例腦血管意外患者的觀察表明,其功能恢復達到最好效果的時間是發病的77天,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最好的時間為87天內。現代康復醫學理論認為,任何疾病發病時康復護理應開始進行。由此可見,早期功能兼康復護理對預防腦血管意外并發癥和減少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是行之有效的。功能康復:①對痙攣狀態的康復:痙攣狀態是指一種速度決定的強直性、牽張反射增強的運動障礙,神經科專家提示,在抗痙攣護理中應用正確的運動模式抑制痙攣,如選用雙橋運動或單橋運動、上下肢控制能力訓練、體位轉換:翻身-臥位-坐位-站立協同運動,盡量使偏癱側肢體功能負重、行走的訓練,其效果采用bartheI指數評測,康復治療前后ADL顯著變化。②對肢體功能的康復:國內外專家學者主張早期給予患者的正確體位包括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等,可有效地防止肌肉、關節痙攣、變形,有利于肢體功能的康復。③對偏癱步態行走的康復:偏癱步態行走的糾正與訓練,是指導康復期患者進行功能改變的重要環節。據報道,應用促適技術為主的神經肌肉再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結果能獨立行走的比例由原來的28.6%提高到94.2%,步態優良率達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