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如何應對護理工作中的精神壓力
時間:2022-09-16 09:43:00
導語:獨家原創:如何應對護理工作中的精神壓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壓力是跨越時間、空間而普遍存在的。活著就要面臨壓力,尤其是面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臨床護理人員更是從事著高風險、責任心強、生活的不規律、三班倒、甚至彈性排班制,以及來自職業方面的高標準。壓力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每個護理人員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壓力是工作本身、社會和個人因素給我們造成的一種緊張感。雖然說人無壓力輕飄飄,適當的壓力可以使人充實上進,但是,壓力過大或者這種緊張感過于持久則會出現焦慮煩躁、抑郁不安等心理障礙,乃至形成心理疾病。
關鍵字:壓力護理心理疾病
1壓力及護理工作的精神壓力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異常激烈,人際關系疏遠,道德生活淡漠。現代人在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其精神壓力大大增加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緩解精神壓力,提高精神生活質量,是擺在現代人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精神壓力所產生的源泉不同,緩解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精神壓力的產生不外乎有生理的、心理的、認知的、人際關系的、社會的、文化的和制度的等方面的原因。只有找準壓力產生的原因,介入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下面介紹一些綜合壓力管理的介入方法,用以緩解現代人所經受的種種精神壓力,這對于廣大正處于“矛盾期”的青年更有特殊的意義。
1、知覺介入,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因子。按照生理心理學,壓力———疾病模式基本上沿著如下邏輯展開:生活情境→壓力知覺→情緒喚起→生理喚起→疾病。知覺干預模式強調對壓力因子的選擇性知覺,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因子,從而使身心保持比較健康的狀態。壓力知覺實質上是一種壓力主觀標定,這種標定會導致心、身的喚起即高度緊張狀態。壓力是由壓力因子和壓力反應所構成的,通過知覺干預,一方面減少壓力因子,另一方面減少壓力反應,這樣就會從客體源和主體流兩個方面減少壓力的產生。
2、認知介入,對事情給予積極的或中性的解釋。當壓力因子進入主觀知覺之中,認知可以對它進行積極的或中性的詮釋,或者把它看作是一種喜訊,或者把它當作是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東西,這樣就會減少過度反應所產生的壓力。
3、呼吸介入,讓呼吸或動作慢下來。當面對壓力而感到緊張的時候,首先要讓自己的呼吸慢下來,這個目標可以通過10次深長呼吸來達到;同時讓自己的動作慢下來,這可以通過一個暫停動作來實現。當心緒恢復平靜和正常以后,重新啟動自己。
4、行動介入,停下來聞一下玫瑰的芳香。現代人非常忙碌,時間基本上是按分、秒來計算的。從早晨6:30分起床直到晚上12點入睡,就像一個裝上馬達的陀螺,整天轉個不停,有時還要徹夜不眠。這種情況一天、兩天可以,但長此以往人是要崩潰的。因此,無論怎樣忙,你也要停下來聞一下玫瑰的芳香,欣賞一下周圍的美景。發達國家每個工作日都有兩次cofeebreak,即喝咖啡的時間,就是為了緩解連續工作的精神壓力。
5、變遷介入,消除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是產生心理緊張和精神壓力的重要源泉之一。認識失調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兩種認知之間的不一致,一種是認知和行為的不一致。無論是哪種失調,都可以用變遷方法干預。綜合起來,方法有四:第一、把兩種認知看作是毫不相干的;第二、降低一種認知的重要性;第三、對于行為—認知失調,引進另外的解釋因素;第四、改變行為使其符合認知。
壓力是指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喪失,這種疲勞可能會伴隨有由于不能向過去一樣提供良好服務而導致的挫敗感和緊張狀態。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有時也稱之為非人性化(Dehumanization),指個體對待服務對象的負性的、冷淡的、過度疏遠的態度,傾向于以對待無生命物體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盡量減少與工作對象的交往,在必需的與工作對象的交流中,經常使用一些貶損的語言。個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t)指的是個體對自己進行負性評價的趨勢,個體對于所從事工作的勝任感和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降低,經常感覺到自己的工作缺乏進步,甚至是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降低。隨著“積極”心理學(關注人類力量和積極機能的心理學)的興起,Maslach和Leiter(1997)將工作倦怠重新定義為對個體工作投入的銷蝕,也就是使重要的、有意義的和有挑戰性的工作變得不愉快、無成就感和沒有意義的過程[1]478。認為工作倦怠包括衰竭、消極怠慢和專業低效能感3個部分。衰竭是工作倦怠的核心成分,指個體的心理資源被耗盡、情緒上處于極度疲勞狀態;消極怠慢用來描述個體產生的一種對工作多個方面(包括對人、對事等)的一種消極的、冷漠的或與工作極度分離的反應;專業低效能感則是自我效能感低、缺乏成就感與創作能力等幾個方面的綜合[2]。
壓力已成為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預防和矯治工作倦怠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國外研究發現醫護人員是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且職業倦怠對于醫療質量、自身的職業發展和生活都有消極的影響。我國醫患比重大大低于發達國家,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大,潛藏著倦怠發生的高危因素。女性護士作為醫護人員中龐大的群體,她們的職業倦怠對患者的康復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了解我國護士的職業倦怠狀況,對于提高其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2.1職業本身
2.1.1工作相對單調、重復、自主性差。人人都有追求新穎,尋求刺激,發揮自我能力的基本需要,而違背這種需要,則易使人產生情緒低落,抑郁等癥狀。
2.1.2晝夜倒班,生活節律亂,容易引起睡眠障礙、精神不安等癥狀。
2.1.3工作責任大,所擔風險大,使護理人員在工作時總處于一種高集中狀態。這種狀態長時間存在,就會使人產生心理疲勞感。
2.1.4工作環境影響。護理工作者接觸病人的時間最長,看到、聽到的大多是痛苦呻吟,抑郁悲傷等負面情緒。而情緒本身是可以傳染的,況且護理工作的職業道德要求護士要全身心投入———喜病人所喜,憂病人所憂。
2.1.5職業要求增高。無論是社會、醫院、患者還是日益進步的醫學,對護理工作的要求都在增高,護理人員要在完成本職工作、搞好家務的同時,參加繼續教育、提高文憑,學會整體護理、掌握禮儀服務、熟悉與職業相關的法律知識等等。尤其是對于30歲以上、負有多種責任、已經易感身心疲勞的護理人員來說,實在是不容易協調和適應這些應接不暇的應激源。醫學研究證明,多次未轉向良好適應的應激,會造成人的心理適應能力下降。
2.2社會因素
2.2.1社會地位不高,工作相對不穩定。近年來的醫療機構改革,很多醫院以一提到裁員,首先提到的便是護士。年齡較大的護士時常存在失業的危機感。
2.2.2經濟收入差。超負荷的勞動得不到相當的報酬,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大環境反差較大,使護理人員有失衡感。
2.2.3在高級職稱晉升、醫院領導的提拔等問題上,護理人員所占比例明顯偏低,使眾多的護理人員感到前途渺茫。
2.2.4護理糾紛常使護理人員在護理病人時提心吊膽。家屬無理取鬧時,護士的合法權益時常受到侵犯;社會輿論多傾向患者,醫院處理當事護士多半比較嚴厲。
2.3個人因素
2.3.1人際關系:人文科學知識的缺乏以及社會經驗的不足,會使許多護理人員在應付醫護、護護、護患等工作關系以及眾多的社會關系時感到力不從心,常存在疲憊感。
2.3.2家庭關系:夫妻不和、子女成長、老人瞻養、家境不好等也會給部分護理人員造成心理壓力。
2.3.3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弱使部分護理人員產生嚴重的思想壓力,而且往往會造成惡性循環。
3精神壓力對護士工作的影響
在以往的研究中,李永鑫等依據研究所得到的臨界值(耗竭分數>25、人格解體分數>11、成就感降低分數>16)將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分為四個水平,分別為零倦怠(被試在工作倦怠量表三個因素上的得分都低于臨界值)、輕度倦怠(被試在工作倦怠量表某一因素上的得分高于臨界值)、中度倦怠(被試在工作倦怠量表某兩個因素上的得分高于臨界值)和高度倦怠(被試在工作倦怠量表三個因素上的得分都高于臨界值)。
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趙玉芳等采用中數作為判定標準,得出了教師的情感耗竭比較嚴重、人格解體并不嚴重、個人成就感也較高的結論[9]。而李超平等在對醫護人員的研究中,直接采用了國外學者的臨界值作為判定標準,從而得出了42.1%被試具有一定程度的耗竭現象,22.7%的被試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格解體現象,48.6%的被試缺乏成就感的結論[10]。上述研究都局限于對工作倦怠不同因素檢出率的具體考察,本研究采用李永鑫等研制的診斷標準[6],綜合考察不同倦怠因素在倦怠診斷中的作用,從而將被試的倦怠程度分為不同的水平,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對倦怠問題的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也為有針對性的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了依據。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護士這一職業群體中,輕度倦怠的比例為69.1%,中度倦怠的比例為34.3%,高度倦怠的比例為4.0%。由此可見,護士的工作倦怠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醫療管理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這一問題,依據不同的倦怠水平,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4正確認識和處理精神壓力對護理工作的影響
4.1學會放松,培養健康人格
加強護士自身健康人格的培養要經常進行心理健康的維護和疏導。放松能減少由情緒緊張而產生的過多的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適當的休息并較快地得到恢復。平常,護士可以通過散步、聽音樂、洗熱水澡、開博客等方式松弛,還可以通過學習“放松訓練”技術來應付壓力。當壓力事件出現時,持續幾分鐘的放松,往往比1個小時睡眠的效果好。當發現自己有職業倦怠的征兆時,應勇于面對現實,反思自己的壓力來源,主動尋求幫助設法化解,必要時可以引入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干預,借助專家的指導采取相應策略獲得身心健康。
4.2加強學習意識,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和素質
一般說來,不斷學習的人內心比較充實、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即“藝高人膽大”。在當今社會,隨著醫術和護理水平的不斷發展,對護士職業的要求不再僅僅停留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礎上了,而是要求他們必須具備從各種途徑獲取新的信息資源的能力、終生學習的理念和高超先進的操作技能。在醫療和護理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護士的知識信息和護理理念更應體現出時代性甚至超前性,這就要求護士也要不斷通過學習來更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操作技能,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水平,以最大限度地適應醫療競爭和改革的新理念。
4.3不斷激活工作熱情,增強自我效能感
盡管護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重復性,每天總是從事著相同的操作程序,然而護理本身是極具創造性和藝術性的,不僅操作內容和方法是動態的,而且所面臨的服務對象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這充滿活力的護理環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簡單重復的,因此護士不要作繭自縛,要善于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發現新的興奮點,不斷激活自己的工作熱情,給自己積極的評價,并享受護理效果的快樂,以此保持自己的熱情和情緒,激發自己的工作士氣。成功的經驗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復的失敗則會降低效能感[11]809。因此,護士要不斷從多種積極體驗中受到鼓舞,保持樂觀的工作態度。多關注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哪怕是一丁點兒的成績也要進行積極的自我肯定。為自己喝彩,就會發現每天都是全新的。這樣,自我效能感就會不斷得到增強。
5參考文獻
[1]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測量[J].心理科學,2003,26(3):556-557.
[2]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etal.Jobburnout[J].AnnualReviewPsychology,2001,52:397-422.
[3]BecksteadJW.ConfirmatoryfactorialanalysiSoftheMaslachBurnoutInventoryamongForidanurs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Studies,2002,39:785-792.
[4]李永鑫,吳明證.工作倦怠的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2):454-457.
[5]李永鑫,張闊,趙國祥.工作倦怠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心理學探新,2005,25(4):70-73.
[6]李永鑫,李藝敏.工作倦怠評價標準的初步探討[J].心理科學,2006,29(1):148-150.
[7]MaslachC,LeiterMP.TheTruthaboutBurnout:HowOrganizationsCausePersonalStressandWhattoDoaboutIt[M].California:Jossey-BassInc.1997:26.
[8]逢冰潔,張曼玲,江志君,等.護理工作應激與醫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8):435-438.
[9]趙玉芳,畢重增.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19(1):80-83.
[10]李超平,時勘,羅正學,等.醫護人員工作家庭沖突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2):807-809.
[11]李永鑫,候頤.倦怠,應激和抑郁[J].心理科學,2005,28(4):474-476.
[12]李小妹,劉彥君.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潰感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45-649.
[13]Lee,RT,Ashforth,BE,&Tayor,AJW.Ameta-ananlyticexaminationofthecorrelatesofthethreedimensionsofjobburnout[J].JournalofApp〗iedPsychology,1996,81(1):123-133.
- 上一篇:社會醫療保險論文
- 下一篇: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