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實踐

時間:2022-04-01 11:37:00

導語:護理專業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專業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實踐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醫院、社區等衛生服務行業一線,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性護理人才。在落實《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加強護士隊伍建設,大幅度增加臨床一線護士配備,提高具有大專以上護理專業學歷的護士比例等工作任務中[1],高職院校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目前在高職護理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資金投入相對不足,“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實訓基地不能滿足需要,人才培養方式單一,與行業的合作一般也僅限于學生的實習安排[2]。為了深化高職護理教育教學改革,使高職護理教育更貼近臨床,主動適應就業市場,實現產學研結合,以此帶動專業建設,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提高衛生高職教育的質量和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護理人才,我院自2006年7月開始,認真分析現狀,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經驗,積極探索和實踐醫院與學校(院校)合作護理人才培養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教學對象為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06級和2007級高職護理專業三年制學生,2006級4個班183名,2007級6個班294名,其中女455名,男22名,學生年齡為19~22歲,均為高考全日制統招生。

1.2方法

1.2.1選擇合作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在蘇州市區選取有影響力,具備良好的醫療條件和師資隊伍的3所省、市級醫院為合作醫院。經過與合作醫院的領導和護理部反復協商,共同簽訂合作協議。在此基礎上,學校與醫院護理部成立了合作辦學協調小組,構建了學院職能部門與醫院護理部之間的協調機制,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內容。

1.2.2合作進行專業論證和課程設置學校與醫院合作,開展專業調研和論證、課程體系分析和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的制訂和教材的編寫。雙方重新論證了護理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調研的基礎上,科學界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明確專業對應的崗位和崗位群,進行了崗位能力分解,并據此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在設置課程和制訂課程標準時,突出基本理論知識的針對性和專業技能的實用性,加強課程與護理工作實踐的結合,妥善處理社會需求多樣性、多變性與課程設置相對穩定性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校與醫院合作編寫了突出護理職業特點的教材,強調更好地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學科體系和執業資格標準,體現護理行業的新理念、新技術[3]。先后編寫了《護理基本理論與技術》《健康評估》《成人護理》《母嬰護理》《兒科護理》等教材。

1.2.3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2006年,學院獲得了中央財政和省財政的護理實訓基地建設專項經費支助,建設了3000m2的護理實訓中心。建設過程中,學校教師多次到臨床實地考察和學習,并請臨床老師到學校指導,共同討論實訓中心建設標準及建設目標。為了創設仿真的教學情景,醫院為學校提供了麻醉機等設備,以確保學習內容與臨床任務零距離、學習情境與工作場景相統一、情感體驗與護患溝通相一致。新建成的實訓中心突出“逼真、高質、開放、通用”的特色,除滿足校內各專業的醫學、護理實訓外,還為本地區的醫院、社區、家庭護理人員的技能訓練及執業醫師技能的培訓考核等提供服務。同時,校外實訓基地也不斷完善,3所合作醫院接受的見習、實習學生數量穩定而有所增長,見實習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7年教育部對學院進行人才培養水平評估,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均獲得了專家的高度評價。

1.2.4合作承擔臨床課程教學臨床教師承擔了臨床課程約1/3教學內容的授課任務,學校教師和臨床教師定期開展集體備課,相互隨堂聽課,集中組卷、閱卷,交流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并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討,提出解決對策。合作教學促進了護理課程改革,學院定期舉行前后期課程研討,注重貼近崗位、貼近社會、貼近學生,更新教學內容,突出專業領域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及相關能力的要求,積極推進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方法的探索。在共同教學的過程中,加強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4]。為了提高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醫院請學校老師到醫院進行教學方法培訓、參與臨床教師的講課競賽講評等活動,同時,臨床教師也參加學校組織的講課競賽和技能操作競賽。

1.2.5合作進行教學管理和評價為了加強合作教學的內涵建設,合作雙方認同對合作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因臨床兼課教師數量多,人員流動大,一門課程常有數名教師輪流上課,給排課、教學文件書寫及各種教學記錄等帶來一定難度,我們定期召開協調會,制訂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并督促執行。除常規的教學質量檢查、教學督導、學生評教、隨堂聽課、問卷調查、師生座談會等教學質量評價反饋形式外,還從臨床的角度對學生的操作考核、見實習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工作表現等予以綜合評價和分析??傮w質量監控著重評價合作教學實際運行狀態與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標準和評價標準符合度,合作培養的護理畢業生與學校和醫院確定的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符合度。

1.2.6合作搭建實習就業平臺醫院和學校都有專門人員負責實習生的管理、教學和評價。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臨床實習時間為1年左右,實習期間,醫院選派責任心強、專業技術好的資深護理人員擔任帶教老師,并實施導師制帶教,建立了完善的帶教、考核和評價體系。學校也加強了實習生巡視和管理網絡建設,定期到醫院了解學生工作、思想和生活情況,醫院和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及時溝通和解決實習中的問題,并對畢業生進行綜合考察,在學生就業時,將學校推薦和臨床選拔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就業平臺。

1.2.7合作開展教學研究院校合作開展教學研究的目的: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內容,培養技術型人才;以改進臨床護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轉化為內容,促進臨床護理的發展。雙方借助合作平臺,發揮合作雙方的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圍繞合作內容,開展了“高職護生多元化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及效果評價”“高職高專三年制護理課程改革研究”等研究,并合作發表多篇論文。通過合作研究,教師提高了科研能力。

1.3評價方法

1.3.1學生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院校合作調查問卷”是根據調查目的,在查閱文獻[2,4-7]和訪談的基礎上,收集問卷資料設計。內容包括:臨床兼職教師總體授課效果;課堂教學組織,包括教師對課堂紀律的掌控、授課態度、教學方法及課堂內容的時間分布安排等內容;突出重點、結合實例教學情況,包括講課過程中是否重點突出、概念準確、是否結合臨床實例、臨床實例選取是否得當等內容;教學中補充新知識、開拓思維,包括教學過程中是否及時補充臨床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及時反映學科動態、信息量是否合適及開拓思維等內容。每個部分包括6個條目,評分標準:“好”10分,“較好”8分,“一般”6分,“差”2分。此調查問卷邀請有關專家對其內容效度進行修改評定,信度檢驗Cronbach''''sα系數為0.832。學生在畢業前對臨床兼職教師進行調查,由調查員發放測評表,時間為5min,現場收回。

1.3.2教師訪談在每輪合作辦學實施后,對參與合作辦學的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對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評價。

1.3.3行業評價學生畢業前,參加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將實施合作辦學班級學生的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成績作為評價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效果的客觀指標。學生畢業后,收集用人單位對本院畢業學生臨床工作的綜合評價,作為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效果的行業評價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調查資料及相關監測數據均使用Epidata3.0軟件輸入計算機。數據經整理后用SPSS11.5軟件進行相應的統計學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屬于正態分布的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結果

2.1學生評價結果

學生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共發放390份,因部分學生在外地實習未能實施調查,回收374份,其中2006級173名,2007級201名,回收率95.8%,均為有效問卷。學生對兼職教師評價,見表1。

2.2教師訪談結果

實踐過程中,對參與合作教學的專職和兼職教師進行了廣泛的訪談,均認為合作教學促進了護理教學改革,有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有利于護理人才的培養。訪談中教師們也對兼職教師的授課安排和教學能力的提高,以及專職教師護理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提出了建議。

2.3行業評價結果

2006級和2007級學生分別于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參加當年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均為100%。2006級學生當年就業率為98.6%。通過對合作醫院的調查發現,由于合作教學更好地實現了教學與崗位的對接,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減少了醫院新護士上崗培訓的時間及成本,合作醫院對我院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聘用率也逐年上升。2009年合作醫院所聘的高職護士中,我院學生占90%。

3討論

3.1多方共贏是合作教學的動力

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方式有利于學生、學校和醫院多方受益。①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受益。通過合作教學,護理人才培養目標更具有針對性,質量標準與行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內容與臨床工作任務相一致,職業素養在真實情境中生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明顯提升,參與合作教學的兩屆學生均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高通過率和高就業率。②促進專業建設和改革,學校受益。合作教學使專業建設目標更具方向性,專業建設目標定位更準確:促進了課程和教材建設,近3年中,有2門合作共建的專業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3本專業教材被評為省級精品教材;加強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近幾年,由于我院教師教學任務重,專業教師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參加臨床專業實踐,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遇到了瓶頸,合作教學后,使得這一矛盾得到了解決,每學期可安排3~5名專職教師分階段參加臨床實踐;推動了實訓基地建設,院校合作開展的“以培養護理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實訓中心建設”成果,被評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護理專業也被評為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③推動臨床護理工作,醫院受益。在合作教學和研究中,臨床教師獲得了學校的培訓服務和教學實踐的機會,通過參與集體備課、課堂教學和考試考核等教學過程,臨床教師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有了明顯提高,2年來學生對臨床兼職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呈上升趨勢。這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臨床帶教、護理科研、臨床護理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我院與醫院共建的護理專業實訓基地教學團隊,被評為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

3.2教學團隊建設是合作教學的基礎

加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保證兼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積極性是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臨床護士承擔著較大的工作壓力,這給臨床兼職教師的教學安排帶來一定的難度,為保證臨床教師的教學時間,我們可采用靈活排課制度,保證兼職教師能兼顧臨床工作和教學工作。同時,學院要與兼職教師簽訂長期聘任協議,以保證兼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盡量克服短期行為。要將兼職教師隊伍作為專業教學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兼職教師更好地融入教學團隊。除參與教學外,應更多地提供兼職教師參與教育教學能力的培訓和考察學習的機會,并制訂院校教師定期互派和輪換掛職鍛煉制度,充分發揮專兼職教師參與護理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實現合作雙方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3.3制度建設是合作教學的保障

高職院校大多沒有一定規模的附屬醫院或附屬醫院不能滿足臨床教學需要,必須依靠本地區的醫療機構協同完成教學任務,但學校與醫院非隸屬關系,僅是在協議的前提下開展工作,合作雙方的主動性、持續性及合作的深度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要進一步更新觀念,發揮雙方的積極性,尤其是學校方面,應增強主動性,提高服務意識,為臨床培養合格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訂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行業參與合作教學的積極性,需要通過院校合作的制度化來調動和保障[8]。院校合作在實現高職院校組織目標的同時,也能確保醫院的利益訴求。院校合作應借助國家和教育相關部門政策的指導和實施,作為一種政府行為,多部門共同努力,為學校和行業架起合作的橋梁,暢通人才供求的信息渠道,以贏得行業穩定和持續地參與高職教育。

綜上所述,院校合作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縮短學校教育與臨床實際工作之間的差距、實現產教研結合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職教育的有效形式。院校合作辦學要能夠真正引進醫院的優質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從內涵建設出發,實現深層次的合作。要積極創新和完善衛生類高職院校實行院校合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使院校合作在更高層次上真正實現專業共建、師資互通、資源共享、多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