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研究
時間:2022-10-11 09:09:09
導語: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地方高校轉型背景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提出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隨后,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在辦好現有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專科)學校的基礎上,發展應用技術型高校,培養本科層次職業人才;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順利完成向應用型轉變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普及化的必然趨勢。近兩年,我國諸多地方高校已經在學校管理,尤其是人才培養與就業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變化。例如,南通大學轉型后,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貼近區域企業需求,以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將護理學專業轉型對接健康養老、大健康等生產性服務業,拓寬了護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濟南護理職業學院緊緊圍繞全市“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中心任務,積極對接“三年行動綱要”,以立德樹人、健康發展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確立了“愛與健康”發展主題,提出了“內涵發展、二次創業”的戰略部署,大大增強了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創業熱情。
二、地方高校轉型對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產生的主要影響
地方高校轉型是近年來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在地方高校轉型過程中,地方高校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教育評價等諸多方面會發生變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就護理專業學生而言,地方高校轉型對他們的就業心理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地方高校轉型主要是由學術型教育轉為應用型教育,這決定了學校轉型后要將教育重心放在應用型專業教育上。護理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專業,是轉型的重點。在轉型期間,許多地方高校的護理專業會擴招,但社會對護理專業學生的需求是有限的,這導致護理專業學生人數大大超過社會需求。對此,很多護理專業學生對畢業后能否在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順利就業產生焦慮與擔憂心理。另外,當前我國社會對應用型教育認識不足,認為應用型教育在地位上要遠遠低于學術型教育。在轉型前,地方高校偏向學術型教育,但轉型后偏向應用型教育,這不得不引發護理專業學生產生“社會企業更加看輕我們”“我們的社會地位變得更低”等想法,從而引發心理焦慮與擔憂。部分護理專業學生在焦慮與擔憂的同時,看到身邊同學都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于是就隨便找個單位落腳,或跟著大部隊跑來跑去,沒有主見,導致就業從眾、盲目心理。第二,地方高校轉型的重要目的就是培養更多、更優秀的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近年來,隨著健康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社會大眾對健康、養生、醫療保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環境總體較好,這為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與此同時,隨著地方高校轉型后護理專業學生招生人數逐年遞增,以及護理專業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社會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基于此,地方高校轉型后,會極力加強護理人才培養力度。就目前來講,我國很多地方高校會通過校地、校企合作等方式為成績優異的護理專業學生創造就業、創業的機會與平臺,并且在資金方面給他們提供幫助;而對于成績不理想的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創業,學校一般不會提供幫助。這種做法對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產生的影響有兩方面:其一,對于成績優異的護理專業學生,高校給他們提供各種幫助很容易讓他們產生驕傲、攀比心理。例如,一些護理專業學生在學校的幫助下進入知名企業就業后就到處炫耀自己的工資、福利待遇等,而一旦知道那些與自己成績相當甚至不如自己的學生,其工資、福利待遇比自己好時,就產生妒忌、氣憤、憎恨等不良心理。其二,對于成績不理想的護理專業學生,高校對他們就業和管理的淡化、忽視,容易讓他們在就業時更加茫然失措,看不到方向,極易出現自卑、膽怯等心理。
三、地方高校轉型期間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干預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轉型期間護理專業學生復雜的就業心理問題,地方高校應當積極應對。在客觀分析本校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的基礎上,結合政府對地方高校轉型期間護理專業教育的政策、社會公眾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認知程度等,從多個角度探索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干預策略。筆者認為,地方高校轉型期間對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干預的策略有以下幾種:1.建立護理專業學生心理檔案,為學校組織、實施干預提供理論依據。地方高校應當從學生選擇護理專業那一天起,就為他們建立心理檔案。一般情況下,心理檔案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心理發展的動態資料、心理健康狀況綜合評定材料、心理健康測試問卷等。當然,地方高校還應當根據護理專業特點,在學生心理檔案中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聯系的內容,交流平臺110如學生對護理專業擇業與就業的認知程度等。建立護理專業學生心理檔案,有利于學校及時發現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同時,心理檔案可以為學校對護理專業學生展開就業心理輔導、咨詢與指導提供依據和支持,從而提高就業心理干預工作的實效性。2.定期組織就業心理交流學習活動。地方高校可以邀請政府有關部門的專家來校開展護理專業就業形勢分析或就業心理指導的報告;邀請知名醫院、護理主任解析當前護理人才觀與發展觀;邀請優秀校友返校現身說法,講解個人的擇業觀、奮斗史,交流就業經驗,讓學生接受具體、生動的就業教育,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在活動具體實施過程中,講解員應當給學生安排一定的學習任務,并明確任務完成時間。待學生完成任務后,再根據每個學生的任務質量,分析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心理干預。這種方法屬于團體心理咨詢方式。在具體實施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溝通,將各自心中對護理專業就業的疑惑表述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形成共鳴,建立信任關系。教師應當對那些不善于表達的學生給予關懷與鼓勵,幫助他們在團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讓所有學生參與到咨詢活動中來。3.構建良好的就業心理教育機制。首先,地方高校應當結合本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設計與開發專門的就業心理輔導資料,從理論(教材或教輔)上明確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干預的重要性。其次,地方高校應當積極借鑒國外高校在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教育上的優秀經驗與先進技術,創新、改革現有的就業心理教育方法。再次,地方高校應當與本地區醫院、相關科研機構保持合作,通過建設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基地、安排護理專業學生醫院實習等途徑,從實踐層面挖掘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而多方商討,制定解決對策。最后,地方高校應對已就業的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跟蹤研究,主要研究學生就業前后的心理變化,該研究內容可以作為學校對現在實施與將要實施的就業心理教育進行修正與改革的重要依據。另外,地方高校應當積極利用校園網、廣播站、宣傳欄、宣傳畫、電子顯示屏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舒緩心理壓力的方法;還可以邀請校外著名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對護理專業學生的擇業、就業進行就業心理測量,幫助他們更加客觀地認識就業形勢,擺正就業心態。4.解答護理專業學生的常見就業心理疑惑。就目前來講,護理專業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疑惑有兩個:一是認為全國護理專業畢業生人數太多,擔心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二是認為畢業后只能在醫院當護士,沒有太多的職業選擇。針對第一個疑惑,就國內來說,護理專業學生近年來就業率非常高。2015年6月10日,《就業藍皮書: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與2013屆相比,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行業類包括“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增加2.8%);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行業類也包括“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增加2.0%)。另外,《報告》顯示,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類是護理學類(95.5%)。教師應讓學生認清當前護理專業的就業情況,增加學生的就業信心。針對第二個疑惑,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白,護理專業的就業面很廣。護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不只是可以在醫院當護士,還可以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和護理科研等工作。另外,學生不必在畢業后一定要前往醫院工作,家庭育嬰師、私人家庭護理師與敬老院護理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可以持相關證書出國做護理師。5.監測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對重點人群加強心理干預。地方高校應建立健全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監測、預警、疏導機制,及時發現、疏導不良就業心理,防范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風險。例如,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某些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人員不夠尊重的現象,緊張的醫患關系經常危及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這已成為護理專業學生產生不良就業心理的重要誘因。地方高校應當建立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監測系統,在學生對上述事件出現焦慮、膽怯或仇恨心理時,可以快速啟動調查,幫助出現不良心理問題的學生客觀認清事態發展,認識就業現狀,舒緩焦慮、膽怯、仇恨等情緒。對那些有較嚴重就業心理問題的護理專業學生,地方高校要將其列為心理干預的重點對象,對他們實施更加細化、嚴格的心理監測。在具體實踐中,還可以通過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咨詢與輔導、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心理服務、就業心理管理等,輔助就業心理監測。需要說明的是,地方高校在對學生就業心理進行監測時,不能妨礙或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與娛樂。另外,監測過程中應多強調監測者的人際溝通能力,力求使監測活動變得輕松、自由與快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校組織的監測活動中來,才能將自己真實的就業心理表述出來。6.增強護理專業學生的自我認知。不同護理專業學生,由于知識儲備、技能水平、興趣愛好、個人素質等不同,其就業心理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有的學生雖然護理技能水平非常高,成績考核也非常優異,但因其個性靦腆、不善言辭,在擇業時不敢到大醫院應聘,只敢去小鄉村醫院就業;而有的學生恰好相反,他們護理技能水平較弱,成績中等,但他們志向遠大,勇于證明自己、表現自己,因此在擇業時敢于去大醫院或科研單位應聘,希望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目標。如此種種,充分說明了學生學會自我認知對順利就業的重要性。為此,地方高校應當重視護理專業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的方法,使他們清楚“我喜歡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我最看重什么”“我的個性特征是什么”。在實踐中,學校可以通過職業測評(標準化評估)和自我探索(非標準化評估)兩個方法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7.開展就業情景模擬訓練,糾正護理專業學生不良就業心理。結合當前我國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地方高校應為護理專業學生安排就業情景模擬訓練,將社會適應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引入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教育體系中。在實施過程中,就業情景模擬訓練的內容應當是社會中護理人員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訓練的方法應當以角色扮演為主,并注重學生角色扮演后的經驗總結與心理素質的提升;可以模擬的情景如病房接待患者入院、日常查房、與患者探討病情、送患者出院等;模擬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接受護理就業新理念,增強就業的心理適應能力與承受能力,促進健康就業心理的形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生對待就業情景訓練的態度是不同的,以至于訓練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有很大差異,所以教師有必要向學生重點闡述就業情景模擬訓練對就業的重要意義,使他們接受當前護理就業的新理念,科學、合理地制定護理職業生涯規劃。
作者:鄭曉春 韓德蘭 王立新 單位:張家口學院
[參考文獻]
[1]孟愛青.淺談如何加強高職護理學生就業心理指導[J].職業時空,2010(2).
[2]張卓偉.淺談高校護理學生的就業心理指導[J].護理研究,2010(20).
[3]郭念峰.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傅新華,賴練.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因素及干預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7).
[5]方偉,鐘恒.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17).
- 上一篇:高職護理專業素養評價體系研究
- 下一篇:基礎護理學實驗課教學論文
精品范文
10護理護患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