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分護理在精神分裂癥青少年的應用
時間:2022-05-19 03:55:44
導語:雙分護理在精神分裂癥青少年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觀察量化評估引導式雙分護理在首發精神分裂癥青少年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江西省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首發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精神分裂癥常規照護,試驗組采用量化評估導引式雙分護理,對兩組干預后的各觀察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試驗組干預后的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對照組,精神病性癥狀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量化評估引導式雙分護理對首發精神分裂癥青少年病例施加干預,可顯著提升該類精神分裂癥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精神病性癥狀與生活質量的改善。
[關鍵詞]量化評估;雙分護理;首發精神分裂癥;青少年
精神分裂癥發病于13~18周歲為青少年精神分裂癥,對青少年的社交、適應能力及情感表達發展形成限制,而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深遠的照護負擔[1],高達一半成年精神障礙均起病于青少年時期[2],由于青少年心智成熟度與情感控制力低于成年群體[3],故對該年齡層精神分裂癥者治療需高度關注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精神分裂癥患者受程度不等精神癥狀的影響,在醫療配合方面處于低效甚至無效狀態,故積極有效護理干預做為治療的輔助推動力[4]。量化評估引導式護理指以護理評估結果為據引導出適用度較高護理干預策略,在實用性與可行性方面更具保障度[5],本研究采用量化評估引導式雙分護理對首發精神分裂癥青少年病例施加干預,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江西省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首發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14~18歲,平均(15.85±1.68)歲;輕、中、重度分別為16例、13例和11例,試驗組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14~18歲,平均(15.76±1.70)歲;輕、中、重度分別為17例、13例和1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滿足精神分裂癥確診標準[6];②首次發病;③年齡13~18歲;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軀體病變者;②語言溝通障礙者;③嚴重腦部器質性病變者。本研究已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同意實施。1.2方法對照組施以精神分裂癥常規照護,包括針對性心理紓解與安撫,注意家庭社會支持引導利用,開展多形式健康宣教,引領患者盡快熟悉病室病區物理環境及室友、醫護人員人文環境,做好病區監控與安全管理,以認知行為干預方式扭轉不合理認知、促成積極治療與生活態度,學習語言溝通、人際社會交往知識技能。試驗組接受量化評估引導式雙分護理,即在量化評估前提下進行分層護理與分期護理干預,具體實施如下。1.2.1量化評估入院后責任護士做詳盡病歷資料分析,并以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mptomscale)[7]工具對兩組進行量化評估,將評分值≥60分、<80分者歸入輕度癥狀者,評分值≥80分、<120分歸入中度癥狀者,評分值≥120分者歸入重度癥狀者。此后對于病情控制進展平穩者,每個月復評1次,病情突發劇變者,隨時復評,以復評結果為據對雙分護理策略做出適用性調整與落實。1.2.2分層護理輕度癥狀者提供精神科一般常規照護,護患比設置為1∶3,巡視病房頻次要求為每15~30分鐘1次;中度癥狀者,安置于一級病室接受照護,護患比設置為1∶2,病室巡視頻次為每15分鐘1次;重度癥狀者,安置于重點病室,護患比設置為1∶1,確保患者24h行為活動處于護理工作觀察視線范疇內。1.2.3分期護理①入院第1~3個月:在完成用藥護理同時,將健康宣教、康復護理等納為護理重點,借助于專項口頭指導、疾控指南發放、病區疾控宣傳專欄引導學習方式,向患方進行康復護理價值、方式及配合注意事宜的反復灌輸,重度癥狀者,可于條件許可前提下設立家庭病室以利康復照護。②入院第4~8個月:主要采用半開放式照護模式,病情穩定者可行開放性照護,護理重點聚焦于早期癥狀識別、自我用藥管理、復發預防等知識技能的教育賦予維度,選擇受青少年認可與喜愛角色扮演、視頻播放、圖片展示等方式開展干預,促成護理對象生活興趣激發、家庭社會生活適應過程;與此同時組織家長疾控沙龍活動,進行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生活管理、疾控護理、整體康復等方面的經驗與體會分享交流。③入院第9~12個月:護理重點輔導護理對象掌握提升人際溝通能力、促成社會融入回歸方面,創設多種主題溝通模擬情境、社會回歸演練情境讓護理對象有機會習得實用型溝通與回歸技能,與此同時,特別注意指導家長學習掌握如何有效協助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者完成生活適應與正常社會交往回歸過程,多給予正面肯定與激勵,促成護理對象穩定心理認知形成發展。干預過程中秉持自簡及繁、由易入難循序漸進式原則,規避強迫執行護理行為。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3.1治療依從性評價干預12個月后行治療依從性評定,主動接受治療、按量按時用藥,評定為治療完全依從;被動接受治療、偶發拒用藥/私藏藥行為,經勸導后可改正,為治療部分依從;拒絕治療、私藏藥物行為多發且經勸導后無改正意愿與行為,為治療完全不依從。總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1.3.2精神病性癥狀評價以PANSS行精神病性癥狀嚴重度測評,陽性與陰性量表均為7條目,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為16條目,合計條目數計30個,均賦以1~7分,分別提示無至極重度癥狀,分值愈高提示精神病性癥狀愈嚴重。1.3.3生活質量評價以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SQLS)[8]為工具行三個維度(動力與精力、心理社會、癥狀與不良反應)評定,各維度均賦為0~100分,分值愈高提示生命質量愈差。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后治療總依從性的比較試驗組干預后的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2.2兩組干預前后精神病性癥狀評分的比較兩組干預前的精神病性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精神病性癥狀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干預后的精神病性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2.3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試驗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與同類病種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者癥狀較重、藥物療效不佳、預后結局較差[9],錯綜復雜、動態化的精神癥狀決定精神分裂癥者在治療護理配合方面的變遷與差異[10-11]。常規的精神分裂癥護理通常以無差異性照護為主,照護力量、照護內容、照護時機、照護形式等方面難以與患者的病情、護理需求間形成高度匹配,導致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者的護理效果不佳。本研究采用量化評估引導式雙分護理對青少年首發精神分裂癥者施加干預,護理時,不盲目施加無差異化護理干預,先借助科學量表進行精神病情癥狀嚴重層級的評估,然后以分層護理模式處于輕中重度精神癥狀者安置于相匹配的病室區域,并提供匹配的護理人力資源力量與觀察頻次、觀察力度等,確保各層級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者在照護安全度與照護需求度方面的滿足度,與此同時,本研究以分期護理形式,入院后不同時期向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者提供與其病情控制進展相符的自我管理意識激發與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干預,在適宜時機、以適宜的方式,向患者供給適宜的自我疾控康復管理知識輸出干預,引領其開展有效自我疾控康復活動,使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者重建價值認知體系,完成被動就治向主動配合的轉變過程,提升治療配合依從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后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量化評估導引式雙分護理能有效提高益發精神分裂癥青少年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精神分裂癥者的精神癥狀表現復雜多樣多變[12],動態變遷式精神癥狀會干擾護理思路、混淆護理視線,最終影響照護效果。郗玲燕等[13-14]研究指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施以科學評估基礎上的治療干預,更可能取得可靠的癥狀改善效果。量化評估引導式雙分護理以患者精神癥狀嚴重程度評估結果導引出相應護理策略,可維持護理思維的高度清晰、護理策略的高度適用、護理內容的高度相符、護理時機的高度切中,可更好地適應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隨病情與治療進展所出現個體化護理需求變化,再加上護理對象受益于雙分護理所表現出的較好治療依從性行為,故可取得優于對照組的精神病性癥狀緩解控制效果,并改善青少年首發精神分裂癥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后后精神病性癥狀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與王海榮等[15]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采用量化評估引導式雙分護理對首發精神分裂癥青少年病例施加干預,可顯著提升該類精神分裂癥者治療依從性,促進精神病性癥狀與生活質量的改善,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意義。
作者:葉旭霞 單位:江西省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護理部
- 上一篇:早期護理干預對小兒精神運動的影響
- 下一篇:重癥醫學超聲檢查后續護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