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局部感染有關緣由
時間:2022-11-25 04:07:00
導語:外科手術局部感染有關緣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手術部位感染(surgiealsiteinfeetion,SSI)是外科患者術后最主要的并發癥,SSI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了醫療質量,術后SSI雖不能杜絕,但重視做好防護工作,則可極大程度地防止發生或減輕其嚴重程度。本文就影響SSI發病率的因素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收集2005年3月-2011年5月在我院外科接受手術的住院患者800例(男623例,女177例);年齡在7~91歲,平均(48.87±16.94)歲。800例中,胃大部切除及全胃切除術430例、腸破裂修補術150例、直腸癌根治術80例、結腸癌根治術60例、胃癌根治術50例、粘連性腸梗阻松解術30例。
1.2方法采用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結合查閱患者病歷回顧性調查,通過觀察換藥時切口愈合情況、詢問患者病情,結合查閱病史、病程記錄、化驗單、特殊檢查、細菌學檢查報告等資料綜合判斷是否發生手術部位感染(surgiealsiteinfeetion,SSI)。對必要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出院后切口愈合及感染發生情況。
1.3SSI診斷標準按衛生部20似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中將手術位感染分為三類:表淺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4ASA分級標準[3]美國麻醉師協會(ASA)的評分能較好地反映患者術前并發疾病,ASA分級標準:I級為正常健康,除局部病變外,無周身性疾病;II級為有輕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輕度糖尿病和貧血,新生兒和80歲以上老年人,III級為有嚴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動受限,但未喪失工作能力:IV級為有生命危險的嚴重周身性疾病,已喪失工作能力;V級為病情危篤,又屬緊急搶救手術,生命難以維持的瀕死患者。
1.5切口分類標準按手術切口的清潔度可將手術切口分為三類:清潔切口、清潔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①I類清潔切口手術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無創傷、無感染、無炎癥以及閉合性創傷手術符合上述條件者。②II類清潔一污染切口手術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無明顯污染,泌尿生殖道手術時尿培養陰性,肝膽手術時膽汁培養陰性③III類污染切口開放的新鮮切口,術中無菌技術有明顯缺陷(如開胸心臟按壓)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養陽性的手術,膽汁培養陽性的膽道手術,胃腸道內容物有明顯溢出污染的手術;有壞死組織、異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臟器穿孔,急性細菌性化膿性炎癥。
1.6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否合理判斷標準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規定的用藥指征、藥物選擇、給藥時機、用藥時間給予預防用藥者判斷為合理,反之判斷為不合理。
1.7統計學處理所有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作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單變量篩選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采用BackwardConditional法。
2結果
2.1對2005年3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胃腸手術的住院患者800例;有27例患者發生SSI,感染率為3.33%。
2.2患者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急診手術感染率7.33%,明顯高于擇期手術1.00%(χ2=6.22,P<0.01);手術時間≥120min的感染率6.66%,明顯高于<120min的2.61%(χ2=6.33,P<0.01);圍術期未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6.42%,明顯高于使用抗生素的2.72%(χ2=6.55,P<0.01);住院天數以大于15d的感染率9.00%,明顯高于≤7d、8~14d(χ2=6.88,P<0.01);Ⅲ類切口感染率7.75%,明顯高于Ⅰ類、Ⅱ類切口感染率2.08%、2.08%(χ2=6.98,P<0.01);
2.3SSI危險因素經單因素回歸分析得出與SSI密切相關的因素有12個,為避免各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或因某些干擾因素而造成的假象,克服單因素分析的片面性,經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共篩選出6個SSI的顯著變量,分別為白蛋白、血紅蛋白、急診手術、失血、切口類型、引流。
3討論
開展醫院感染監測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控制感染,已有資料表明,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是降低術后感染率的有效措施,能降低32%的醫院感染。通過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發現SSI病例及時判斷和消除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改進措施,預防SSI的發生,從而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率。SSI受多種因素影響,各個時期,不同科室切口按發生情況有所不同。本研究經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共篩選出6個SSI的顯著變量,分別為白蛋白、血紅蛋白、急診手術、失血、切口類型、引流。現已認識到感染的發生涉及細菌與宿主之間的內環境恒定及其平衡。術前血清白蛋白過低往往提示患者的營養狀態或肝功能較差,對手術的耐受力差,貧血亦可影響切口愈合,使感染率增加;因此對于擇期手術患者應做好改善營養狀態及增加肝功能儲備等在內的術前準備,使患者處于最佳狀態,有助于降低的手術風險。擇期或急診手術與SSI密切相關,這可能與普通外科急診手術患者多數都存在腹腔污染,切口污染重、病情危重,術前無法完善各種準備有關;加之在急診條件下施行手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抗菌術和滅菌術,可能易于導致較高的感染率。手術失血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手術創傷程度。手術失血量過多,間接反應了手術難度大,手術創傷程度大,創面愈合慢,出血過多可使術后貧血,且降低了術后病人的抵抗能力,這些因素均會增加術后感染發生的機會。開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膚表面的細菌進入體內,因此要嚴格掌握其適應癥,預防性引流要慎重,能不用則不用。本調查顯示,隨著引流管留置時間越長,感染率就會顯著上升,因此應根據病情需要選擇對組織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切口的類型是由手術的部位和切口的污染情況決定的,往往是非控制性因素。文獻表明,手術切口類型分級是一個確鑿的SSI危險因素,隨著切口污染程度的升高,切口局部細菌繁殖也增多,引起感染的機會也增大。但術前做好充分的皮膚準備,術中盡可能保護臟器,減少切口的污染,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也能有效地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