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中手術室護理論文
時間:2022-04-25 08:11:26
導語:風險管理中手術室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該院進行手術的380例患者,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90例,所有患者均無認知障礙、精神疾病與非正常疾病的情況。觀察組男85例,女105例,年齡17~79歲,平均年齡(36±2.6)歲;實驗組男94例,女96例,年齡16~80歲,平均年齡(35±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手術方式、年齡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手術護理路徑進行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以風險管理護理。具體步驟如下:
①手術前,嚴格執行手術安全核查制度,認真核對患者的手術名稱及科室、姓名、住院號、年齡等信息以及術中所用藥物及儀器等,并對患者的皮膚與整體情況進行評估,詢問有無過敏藥物及病史,并了解其生命體征、營養狀況及肢體功能等。所有查對內容都應反問式查對,對于無法回答或意識不清醒的患者,可由家屬或病區護理人員協助查對。
②手術中,依據患者手術類型,檢查術中使用的醫療器械是否齊全、正常,以及術中所使用藥物的劑量、規格等;再次仔細查核患者手術體位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壓瘡、墜床,充分暴露手術視野。術前再次核對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各種檢驗配血結果、麻醉方式等。術中用藥一般都是口頭醫囑,執行時一定要讓醫生重復藥名反復核對,用藥前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并檢查藥品及液體的質量、劑量、有效期等。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對患者進行過敏試驗并嚴格查看實驗結果,結果陰性才可以使用。如果患者需要輸血,應嚴格查對血型、交叉配血試驗結果等,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原則,雙人查對無誤后進行輸血,輸血前20min低速宜慢,并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輸血反應。兩袋血液之間應用0.9%氯化鈉溶液沖管,輸液完畢后再次沖管,并將空血袋保留到術后24h,再由血液科統一處理。手術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瞳孔以及血氧飽和度等生命指征。
③術后,應仔細對切口進行包扎,并對藥物、紗布、器械數目進行核實,防止在患者體內殘留手術異物;病理標本的處理:將病理標本放入標本袋,標注患者住院號、姓名、標本名稱、離體時間等,核對病理檢查申請單,無誤后及時送檢。由于手術室的護理存在很多的危險性因素,且具有未知性,所以護理人員應充分做好對于患者家屬的風險告知工作,將術中情況及患者病情與患者或家屬進行必要有效的溝通,并尊重其意見。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中,應做到將各種高風險因素公開、透明,進而使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期望值的調整,從而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此外,應加強培養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風險法律法規的學習。
1.3觀察指標
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患者進行手術風險發生率分析比較。并對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將滿意度分為3種指標: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1.4統計方法
通過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對照組(190例)的手術風險率為3.75%,60例非常滿意,74例滿意,護理滿意度為70.1%;實驗組(190例)的手術風險率為0.91%,99例非常滿意,87例滿意,護理滿意度高達97.9%。兩組統計結果發現,實驗組的手術風險發生率降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上升,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風險管理是對工作人員、患者、家屬可能造成傷害的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評估、識別、預防,并采取正確的防范措施,以控制風險的發展狀態,避免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可以維護醫院的形象與利益。因手術室內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較重或需要緊急搶救的患者,部分患者伴隨意識障礙、嘔吐、抽搐等特殊癥狀,其手術風險發生率較高,風險可導致患者生命危險甚至死亡,因此,應該采用風險管理的方式將手術風險降至最低,以提高患者滿意度與手術成功率。當前,該院手術室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一般采取嚴格的查對制度,手術配合滿意度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該院實行風險護理管理的體會為:
①提高護士自身技能與素質,加強手術室各級別護士的培訓,尤其對新入職的手術室護士的培訓。提高手術室護士防范風險的能力,并加強風險法制意識及制度的培訓。熟練掌握操作中銳器、特殊感染病人的處置原則,重視有害的化學、物理因子與消毒劑的使用,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對手術室環境、手術設備的術前評估,根據病人病情、手術方式及手術醫師的習慣等因素熟練的配合手術,及時消除潛在的風險因素,確保手術安全、順利的進行。
②鞏固制度建設,嚴格執行手前、術中、術后的手術安全核查制度,術中用藥及儀器使用情況,用藥完畢保留空藥瓶,術后與醫生再次查對,對口頭遺囑應重復核對后執行。輸血應嚴格執行雙人查對,并嚴密監測輸血反應的發生。搶救用藥的空藥瓶集中放置,術后仔細核對登記。術中留取的患者標本不可擅自丟棄,應應交給主治醫生處理。毒麻藥專柜上鎖、專人登記。重要儀器應責任到人保管,及時、認真填寫護理文書。
③將術中實情及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或家屬,并尊重其意見。做到將各種高風險因素公開、透明,從而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手術室的相關護理人員應不斷完善風險管理規章制度及相關流程等。該研究探討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對照組的手術風險率為3.75%,護理滿意度為70.1%;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手術風險率為0.91%,護理滿意度高達97.9%。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上升,且手術風險發生率降低,兩組術后資料統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風險管理成功應用于手術室的常規護理管理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降低手術的風險率,值得臨床上的應用與推廣。
作者:王文靜陳鵬單位:鄭州人民醫院中心手術部
- 上一篇:滿意度下手術室護理論文
- 下一篇:院內感染下手術室護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