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服務在外科護理的實踐效果分析
時間:2022-08-06 03:00:07
導語:護理服務在外科護理的實踐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評析在外科護理中實踐強化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情況。方法隨機擇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外科接收并實施手術治療的96例患者為調研對象,依據臨床護理服務方式的差異將這些患者分別納入基礎組和優質組,各組48例,對比分析兩組外科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癥出現率以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等情況。結果優質組外科患者住院天數是(7.3±1.58)d,基礎組外科患者住院天數是(14.8±2.04)d,優質組外科患者住院天數顯著短于基礎組,兩組間對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質組外科患者術后并發癥總出現率6.25%顯著低于基礎組的33.33%,兩組間對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做好常規護理工作的基礎之上,強化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減少外科患者術后并發癥,使其恢復速度加快,進而縮短住院天數,并能提高外科護理整體質量,使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該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外科護理;強化優質護理服務;實踐效果;并發癥;滿意度
外科作為醫院重要的一個基礎科室,其接收的住院患者多數需要實施手術治療,且病情較危重,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的要求高[1]。針對外科患者,在其住院治療期間應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以最大限度減少術后并發癥,幫助患者盡早恢復健康[2]。近些年來,優質護理模式已被推廣實踐于各科室護理工作中,并獲得了較好的應用成效,特別是在外科護理中運用該護理模式的效果得到廣泛認可[3-4]。此文隨機擇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外科接收并實施手術治療的96例患者為對象,旨在評估強化優質護理服務實踐于外科護理工作中的實際效果,將詳細內容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病例來源:隨機擇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外科接收并實施手術治療的96例患者為調研對象,包括49例男性,47例女性,年齡20~64歲,平均(41.8±7.59)歲;依據臨床護理服務方式的差異將這些患者分別納入基礎組和優質組,各組48例,分析兩組病例的年齡、性別等各項基線資料,其組間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到我院外科就診,且需要住院觀察及接受手術治療,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智力障礙、精神極度不穩定及拒不配合該項研究者。1.2方法:基礎組踐行外科常規護理服務,工作內容為:入院信息登記、指導完成臨床檢查、介紹醫院和病區環境、病情監護、遵醫囑用藥、環境護理、飲食干預、常規健康教育等。優質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開展強化優質護理服務,常規護理內容同于基礎組,強化優質護理服務的詳細措施為:1.2.1積極改變陳舊、落后的護理觀念。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核心”的關鍵服務理念,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控意識和責任意識,改變以往被動護理的陳舊思想,輔助患者解決遇到的各種急性問題,護理期間注重結合患者的病情和實際狀況,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臨床服務。1.2.2加強外科護理質量管理,積極改進護理服務體系。健全科室護理質量監督管理機制,護士自覺參與服務督導工作,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規范,落實各環節護理工作,同時接受上級責任領導的實時督查與考核,合理貫徹優質護理的原則與要求,全面完善外科護理服務體系。1.2.3改善外科護理操作流程,提升護理專業技能。采取分病區方式開展綜合化優質護理,每個分區均有專人負責,加強巡視和病情觀察,秉持“提前預防、及早發現”的原則,加強每位患者的風險防范力度,盡量減少不良事件和并發癥的出現概率,特別是對于重病手術搶救者,責任護士要強化巡視力度,保證其在院治療期間的存活率和病情恢復率。1.2.4外科優質護理的具體實踐措施。①手術前優質護理:在手術治療前,護士要向患者和親屬進行健康知識教育,講解手術方式、操作流程、術中注意事項、配合方法、治療安全性等內容,以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顧慮。同時,按照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況,采用針對性方法進行心理疏導,教會患者調控自我情緒,以保持輕松、穩定的情緒對待手術治療。手術之前,教會患者在床上使用尿壺、便盆,指導其采取正確的術中配合體位;做好皮膚護理準備,防止術后出現皮膚感染;指導患者學習有效咳痰、排痰、深呼吸等訓練方法,避免術后大力咳嗽而誘發切口破裂或切口感染,督促吸煙者在術前2周禁煙;胸部手術者,需學會腹式呼吸訓練方法;腸道手術者,需重點關注其口腔衛生,做到早晚刷牙,避免口腔炎癥出現。②手術中優質護理:進入手術室之后,護士和患者主動交談,輔助其選取合適體位,予以常規消毒及麻醉處理,同時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水平。對于局麻患者,護士在手術中應注意詢問其感受,及時告知手術進展,并給予鼓勵和安撫,使手術操作能夠順利、有序完成。③手術后優質護理:a.向患者講明各項術后措施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度,例如,如何改變臥床體位、怎樣保持引流通暢、如何加強機體營養等。b.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功能訓練,防止出現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并幫助切口盡快愈合,使胃腸蠕動增強,改善食欲,避免出現便秘、腹脹等癥狀。c.患者在手術治療以后,可能伴有心情抑郁、精神緊張等不良問題,護士應和患者積極溝通,找到其出現不良心理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協助患者解決各類問題,改善其心理狀態,以促進術后恢復。d.做好術后生活護理及飲食干預。輔助患者選擇舒適的臥床體位,保證充足睡眠,每日做好個人衛生護理,同時注意詢問術后排氣、排便、睡眠等情況,若有異常反應,護士及時和臨床醫師匯報,并給予對癥處理。術后飲食方面,護士應指導患者科學搭配飲食,特殊情況下,可以咨詢專業營養師和主治醫師,為患者規劃飲食方案,保證患者每天攝取足量的營養物質,使機體免疫力增強,并加快康復速度。1.3評價指標:統計兩組外科患者的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出現率及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等情況;護理滿意度問卷由我院自行設計而成,在兩組患者出院時,向其發放滿意度問卷,滿分為100分,≥90分視為很滿意,70~89分視為較滿意,低于70分視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很滿意率+較滿意率。1.4數據處理:使用SPSS22.0軟件對各項數據予以計學分析,計量數據表達為(x-±s),數據比對經t檢測;計數數據表達為(n/%),數據對比經χ2檢測;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時以P<0.05來表示。
2結果
2.1兩組外科患者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出現率:優質組外科患者住院天數是(7.3±1.58)d,基礎組外科患者住院天數是(14.8±2.04)d,優質組外科患者住院天數顯著短于基礎組(P<0.05)。兩組外科患者術后并發癥出現率情況見表1,優質組外科患者術后并發癥總出現率顯著低于基礎組(P<0.05)。2.2兩組外科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優質組外科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35例很滿意,12例較滿意,1例不滿意,護理服務總滿意度97.92%(47/48);基礎組外科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24例很滿意,14例較滿意,10例不滿意,護理服務總滿意度79.17%(38/48);優質組外科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高于基礎組(P<0.05)。
3討論
外科臨床護理的任務繁重,大部分患者病情危急,且病情變化較快,護理人員除了做好基礎工作外,還需加強優質護理服務力度,以減少不良事件和并發癥出現率,提升外科護理整體水平[5]。優質護理模式是以患者為核心,強調“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方式,此次研究中,我院外科強化優質護理服務,從改變陳舊、落后的護理觀念入手,要求全科護士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核心”的關鍵服務理念,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控意識和責任意識,注重結合患者的病情和實際狀況,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臨床服務[6-7]。與此同時,積極改進護理服務體系,健全護理質量監督管理機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規范,落實各環節護理工作,全面完善外科護理服務體系[8]。然后,改善外科護理操作流程,采取分病區方式開展綜合化優質護理,加強巡視和病情觀察,加強每位患者的風險防范力度[9]。在實際的優質護理實踐過程中,護士將優質服務貫徹于每一個護理環節中,整個圍術期為患者提供了優質化、系統性、舒適化的干預服務,兼顧患者生理、心理兩大方面的健康護理,確切體現了優質服務理念,使患者獲得良好、舒適的外科護理體驗,進而有效提高了手術治療效果和護理服務水平[10]。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優質組外科患者住院天數顯著短于基礎組(P<0.05)。優質組外科患者術后并發癥總出現率顯著低于基礎組(P<0.05)。優質組外科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高于基礎組(P<0.05)。此結果和既往相關研究的結論基本保持一致[11-12]。綜上,在做好常規外科護理工作的基礎之上,強化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減少外科患者術后并發癥,使其住院時間顯著減短,并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該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
作者:于岸萍 單位:莊河市中心醫院
- 上一篇:如何提升基層外科護理質量
- 下一篇:崗位設置在門診護理管理的運用
精品范文
10護理護患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