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能力

時間:2022-04-01 11:10:27

導語: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能力

一、做生活小實驗,激發學生創新動力

初中學生喜歡動手做實驗,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利用家中的簡單的道具做小實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介紹緒論時,我用多媒體在屏幕上打出這樣一段話———“燈下,他鄭重地打開紙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記號,把右上角用墨筆點了兩點的一張毛邊紙撿出來,那是一張空白毛邊紙。魯迅先生用洗臉盆盛滿水,滴入一點碘酒,把紙平放到水面,紙上立刻現出了淡淡的字跡。這是同志生前從獄中用米湯寫給魯迅先生的一封信。”(節選自初中語文《同志的信任》)我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用米湯寫的信會現出淡淡的字跡呢?現出的字跡會顯示什么顏色呢?鼓勵學生回家親自動手試試。學生興致高昂,第二天,我剛到教室就被學生團團圍住,他們拿出實驗的“成果”展示給我看。學生們還交流起實驗心得來:米湯越濃,字越清晰;寫完字,一定要晾干;不光米湯寫可以寫字,面糊也可以……這時,一位眼尖的學生突然發現有兩份“試驗成果”的顏色不同:一份淡藍,一份濃黑。就問我:這是為什么?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他和做實驗的同學去探討。上課了,我根據學生的實驗結果指出:淀粉遇上碘酒會起化學反應,顯現出藍黑色。那為什么有時淡藍,有時濃黑呢?我讓討論的學生回答。他們的結論是:用米湯寫的呈現淡藍色,用面糊寫的呈現濃黑色。我及時肯定了他們,同時指出米湯和面糊里的淀粉性質是相同的,只是米湯和面糊中淀粉濃度不同,在碘酒濃度相同的情況下,淀粉濃度越高,反應后的顏色越深。學生在學習完第一節化學課后,通過自己動手做簡單的小實驗,就明白了以前語文課上沒有搞懂的道理,獲得了新的知識,學習化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動手操作的愿望更加強烈,激發了學生創新的動力。

二、改進實驗裝置,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化學實驗的效果不僅影響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也直接影響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如果實驗現象效果明顯、易于觀察,則學生興趣濃厚,熱情高漲;反之,學生就會大失所望,降低動手操作的興趣。我一般采用傳統的操作方法,如果效果不理想,就帶領學生一起思考,總結原因,讓學生提出改進的方法。例如,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一開始采用圖1中的裝置,但是由于實驗儀器過大,空氣量多,燃燒時間長,產生熱量多,不易冷卻,受氣密性等因素的影響,水面上升不明顯。學生思考后提出,改在密封性更小、計數更為精確的注射器中進行(如圖2),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改進后的實驗操作更加簡單,效果明顯,易于觀察,學生興趣濃厚。在初中化學實驗中改進裝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驗的需要進行儀器設計和創新使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的熱情。一種儀器也可以發揮多種用途,如燒瓶在初中化學實驗中除了用于加熱外,還可以用于氯水的分解、碘的升華、噴泉實驗、防止倒吸、制備氣體、測量氣體體積、貯氣瓶、收集氣體等。還可以啟發學生在儀器裝置不全的情況下,對儀器稍加改動就可以滿足不同的實驗要求,如在玻璃管上加一個滴帽變成滴管,把粗玻璃管下部封起就變成試管,圓底燒瓶管頸上開個支管變為蒸餾燒瓶等。

三、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保護創新成果

初中課本上安排的傳統的實驗一般為驗證性實驗,即學生根據前已經學會的化學知識,用實驗來驗證其正確性,學生處于接受知識的被動狀態。而探索性實驗則是通過模擬發現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不僅體現了新課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進行《氫氣的實驗室制法》的實驗時,教材上介紹了實驗室常用鋅和稀硫酸或鹽酸反應來制氫氣,要求用實驗進行驗證。我對實驗做了改進,給學生介紹幾種金屬(鎂、鋅、鐵)和兩種酸(稀硫酸或鹽酸)及兩種實驗裝置,讓學生分組實驗,選擇最佳組合,總結裝置的優點或不足。任務出來后,激發了學生們的創造欲望,各組學生積極配合,經過實驗、討論,再實驗再討論,選擇出了最佳的藥品組合和裝置,成功地完成了探索性實驗。探索性實驗激發了學生的求異思維,通過不斷改進、完善實驗,讓學生不受書本限制,他們批判性地對待前人給出的結論,逐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以上嘗試,筆者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新的、較為復雜的化學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勤于思考、敢于質疑,逐步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達到了新課標倡導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的。

本文作者:王全工作單位:江蘇省宿遷市耿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