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探析

時間:2022-01-10 09:21:55

導語: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探析

【摘要】新課改是對學與教的改變,不僅改變學習的模式,還改變授課的方式。而作業是教師授課計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后的“授課”。在新課改的總體要求下,學生的作業設計也要隨之有所改變,使其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學業任務。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

作業是對課堂內容的完善和回顧,其不僅是老師課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初中的化學對學生來說是一門新的學科,其學習方法和授課內容對學生的接受力都有一定的挑戰,學生要想完全掌握這門學科,課后作業無疑是很好的補充。然而當下的初中化學課后作業不僅對學生的接受力度考慮較少,而且對教材內容前后知識的連貫性考慮不全,也不符合新課改中對于其緊密聯系實際的要求。因而如何優化初中課后作業設計成為當今課改的重點。

一、深度學習理論對作業設計的啟示

(一)深度學習理論的含義及特點。在教育學中,深度學習理論是相對淺層學習而言的。淺層學習是對知識的簡單記憶,以及對基礎知識的表層應用,也就是所謂的填鴨式教育。而深度學習是指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從表面的基礎知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能夠把知識聯系到實際問題,最終能達到對問題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分析。深度學習的四個特征:聯系實際,自主學習,由表及里,回歸現實。聯系實際就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了解并掌握基礎知識;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能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主動學習;由表及里是能透過知識,看到其所蘊含的問題;回歸現實是學生能把學到知識最終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僅僅是用于考試。(二)深度學習理論對作業設計的啟示。在深度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實現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教師的作業設計應該注重四個方面的準則:首先,化學作業的設計應該與當下的社會息息相關,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其次,化學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擴展,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者,化學作業的設計應該注意基礎知識的連貫性,給學生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最后,化學作業的設計應該含有開放性的關于解決實際的問題。

二、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注重知識的連貫性。教師在布置小節作業時應該考慮到不僅要能回顧前面已經學過的知識,扎實學生的基礎,還要理解并且掌握當前所學的知識,還要起到對下節的內容有預習的作用。在布置章節作業時要考慮到每章知識的內在邏輯性,能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形成章節的知識框架。老師可以通過對高中和初中的化學課程進行類別分析,使其作業能達到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對深層知識的拓展。(二)注重形式的多樣性。布置作業的內容不僅要具有連貫性,其形式還要有多樣性。其包括口頭表述型作業、簡單識記型作業和合作探究型作業等。口頭表述型作業也就是通過提問和背誦的形式回顧前天所學過的化學知識,其主要包括化學知識的一些基本性質,以及發生化學反應時的基本現象;簡單識記型作業是通過一些簡單的填空和選擇的形式出現,主要是對一些基本元素的結構,化學符合和標識,以及化學方程式的鞏固;而合作探究型作業一般以課題形式出現,讓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探討并完成,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開放性思維。(三)注重學生的接受程度。老師布置作業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布置的作業要使整體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有所收獲,不能讓學習好的學生感覺題目過于簡單,也不能讓學習水平一般的學生感覺問題有些偏難,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有題可做。例如,實驗小組在研究化學性質時,讓稀鹽酸分別與裝有鐵粉,碳酸鈣,碳酸鈉,氫氧化鈣,氫氧化鈉的試管反應。(1)實驗后,某試管中溶液呈淺綠色,該試管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什么?(2)實驗后,向某試管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變紅,再向此試管中加稀鹽酸,只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據此判斷,該試管中最初發生的反應可能為什么?(3)將(2)反應后的溶液,與上述五支試管中某試管反應后的溶液混合,看到先產生氣體,后出現沉淀。則混合前兩試管溶液中,溶質分別為什么?混合后溶液中溶質可能為什么?在本題中,第一問適合一般水平的學生,第二問適合中等水平的學生,第三問適合高水平的學生。

三、結語

在深度學習的理論下,化學老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上述的幾點策略,還要注重因材施教,要以學生為本,這樣才能使學生徹底的學好化學。

參考文獻:

[1]周敏.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學作業優化設計策略探索[J].化學教與學,2017(12):60-62.

[2]甄麗霞.優化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5(08):139-140.

作者:梅馨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廣電路星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