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港”特色資源促進高中化學教學

時間:2022-04-14 10:18:58

導語:“洋口港”特色資源促進高中化學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洋口港”特色資源促進高中化學教學

[摘要]與傳統“教科書”的內容相比,地方特色資源顯得不那么抽象,而是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獲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觀念。本文以“洋口港”特色資源為例探討如何依托地方資源來促進高中化學教學,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特色資源教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引入地方特色資源正是對這一課程改革目標的最好詮釋。下面以“‘三廢’檢測處理——洋口港生態環境調查”為例談如何在化學課外校本課程中引進洋口港生態資源。

一、課程資源開發背景

洋口港地處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東北翼,目前規劃以港口物流為依托,將化工、能源等臨港工業作為洋口港主導產業群,這必然影響洋口港生態環境,涉及工業“三廢”的檢測處理。

二、課程資源開發目的

1.強化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儀器的正確使用,樹立環保意識和綠色化學理念。2.讓學生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親身探索與體驗,培養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學生科學道德和科學思想,培養對地區文化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三、課程資源方案實施1.準備階段(1)深入調查洋口港地區的化工和能源企業的“三廢”檢測處理情況。(2)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三廢”的防治措施。2.實施階段(1)組建小組。組建三個小組,依托“洋口港”特色資源,促進高中化學教學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張必忠分別針對“廢液”“廢氣”“廢渣”的處理提出具體研究方案,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完善計劃。(2)收集資料。走訪洋口港地區企業,獲得“三廢”排放的相關數據,同時查閱文獻資料獲得理論支持。(3)整理討論。整理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和數據,小組之間深入討論,整合分析。(4)實驗驗證。就相關研究內容,設計特定實驗驗證。(5)歸納研究。根據相關實驗數據,初步得出結論。

四、課程研究成果展示

1.“廢液”處理(1)方法:物理法、化學法、生化法和物理化學法。(2)適用范圍:物理法主要用于分離廢液中懸浮物質;化學法主要適用有毒有害廢液處理;生化法主要對有機廢液的處理;物理化學法主要適用分離廢液中的溶解的物質,回收有效成分。2.“廢氣”處理(1)方法:吸收處理法、吸附燃燒法。(2)適用范圍:常見無機物廢氣HCl、Cl2、NO、NO2、SO2、NH3等用適當的酸性、堿性液體吸收;常見的有機物廢氣根據成分、性質不同對于極易吸附的如苯、羧酸類和硫醇類可以采用活性炭吸附,對于燃燒熱值高的有機物可以高溫爐進行燃燒產生熱量綜合利用。3.“廢渣”處理(1)方法:焚燒填土法、綜合利用法。(2)適用范圍:廢渣經回收除毒后,可燃性廢渣可以焚燒處理,產生熱能;殘渣用作鋪路和建筑材料或填土處理等綜合利用。

五、課程資源研究收獲

第一,通過“三廢”檢測及防治處理的調查研究與合作探究,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化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并對相關企業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第二,自從校本課程實施以后,學生感受到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系,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建構,學生畏懼化學的狀況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自豪感,提升了學生學習化學的內動力。第三,充分挖掘洋口港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龔育之教授曾說過:科學精神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實事求是。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而這一點與“洋口港”文化不謀而合。在《化學工業原理——洋口港化工生產調查》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利用假期時間走訪企業,參觀生產流水線,撰寫調查報告,把工藝流程引入實驗室研究,但是在真正實施過程中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藥品選購、儀器的訂制、裝置的搭建……學生們突然感覺興趣全無,沒了主心骨。筆者在了解情況后給學生講述了“范公堤”的由來,講述了當時筑堰擋潮、圍海造田的種種壯舉來引導學生不斷克服困難。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獲得一種科學精神的熏陶。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除了要系統地學習化學課本的基礎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而“洋口港”特色資源的開發,除了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對教師、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方面教師在資源開發過程中角色發生了改變,變成與學生共同研究問題的好伙伴;另一方面學生也嘗試著運用所學知識去搜集和整理相關信息,為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搭建一個更高的平臺。

作者:張必忠 單位: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教育部頒發.

[2]吳麗珊.整合地方文化資源,激活高中化學教學[J],教師,2011,(16).

[3]張必忠.開發洋口港海洋生態文化資源,創建特色課程體系[J],華人時刊•校長,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