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堂以生活為本論文
時間:2022-07-30 05:47:00
導語:化學課堂以生活為本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充分體現了“科學源于生活,服務生活,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本文就在化學教學中如何構建“生活化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嘗試,提出“課堂導入——課堂探索——課堂訓練——課堂延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以利于化學課堂“三維目標”的落實和情感課堂構建,進一步激活高中化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構建課堂教學生活化案例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語),“教育是為了完滿的生活”(斯賓塞語)。可見,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教育只有滿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義。課堂教學過程也是師生的生活過程,課堂教學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從現實生活中的學生出發,才會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價值。《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課堂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基于此,筆者認為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打通課堂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世界的界限,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還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使學生在與生活世界的溝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學會生存,促進個性發展。
一、構建“生活化課堂”的基本要求
1、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現實生活
直接經驗是指學生直接經歷并獲得的體驗,它具有親歷性、情境性、具體性、個體性、原創性等特征。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現實生活是課堂教學得以進行的根基和源泉,是學生學習的活動的起點和基礎。生活化的課堂必須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載體,結合學生的直接經驗,以現實的體驗和直接的經驗來豐富、拓展和提升個體的認知,把生活世界中的教學資源和書本知識融會貫通,從而發揮現實生活世界、直接經驗對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積極、獨特的作用。
2、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化學教材的內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要運用教材的內容指導生活,必先將其還原于生活。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高中化學教育不能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必須利用與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在筆者看來,這里所提及的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從最細小的層面上而言,那就是要求教師從平凡但廣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化學教育價值的素材,把那些與學生生活世界緊密聯系的事物、現象等引入課堂,讓他們去探詢,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營造和諧的生活化教學氛圍
生活化教學氛圍,即是營造輕松愉快、健康積極的課堂氣氛,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空氣濃厚,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為此,作為化學教師在角色定位上,要擺正位置,減少“身份角色”,不以勢壓人,多注意感情上的交流。在語言表達上,不用命令式,多用商討、對話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以平等的姿態、平易近人的風格來教育人、引導人、感染人。在課堂教學中發揚民主,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間的辯論,也鼓勵師生間的辯論,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獲取知識。
二、構建“生活化課堂”的主要策略
1、課堂“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化學學科知識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引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鮮感,從而使他們感到課堂活力,進而對化學課堂產生親切感、眷戀感。“生活化”導入資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現象、社會現象、重大的社會事件、熟知的文學和歷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硫》時,教師可以從如何選購“優質銀耳”的生活小常識引入,看似“白潔如玉”的銀耳卻是SO2的漂白產物導出新課題;可以直接劃燃一根火柴,引導學生聞氣味,發現SO2的產生;也可以播放一段“酸雨的形成和對人類危害”的資料片,從環境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引入;還可以從SO2氣體泄露造成人員中毒的社會新聞切入……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辨析熟知詩詞和諺語引入,如學習《葡萄糖》時,引用泰戈爾的詩“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做綠葉的事業吧,它總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學習《氮的化合時》時,引用諺語“雷雨發莊稼”等等。現實生活能幫助我們的教學簡化、解決很多問題,所以,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能力實際和社會實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增強學生更加關注生活中各種化學問題的意識。
[案例1]:“膠體的性質和應用”導入教學片段
上課鈴響后,學生竟然發現我叼著煙卷走向講臺,并大膽的吞云吐霧。從不吸煙的我做出這些行為,讓全體學生感到匪夷所思,注意力立刻集中起來。隨后我拿出激光教棒,使激光束通過我吐出的煙,讓學生觀察光亮的通路。這是學生才明白我在故意“作秀”,演示生活中常見氣溶膠的丁達爾現象實驗,而不是故意違反課堂規則。隨后告知學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將在本課涉及,講完課后將請同學來解釋形成現象的原因,從而引起學生探究謎底的好奇心,最后使本課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幾個簡單的行動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學生就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原來科學就在身邊。占有豐富和合乎實際的生活素材,將加工利用成課題資源導入化學課堂,由此引出新知,使教學“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氛圍“熱”起來。
2、課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運用課程資源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過程。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學習的過程,即是生活的過程;課堂教學活動,就是師生共同體驗生活的活動。一位學生頗有感觸地說“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只是演示給我看,我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其中,我會明白。”也許這真是“體驗”的奇妙之所在吧!這啟迪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過程要讓學生參與教學生活,對生活素材進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學知識元素,在不斷反復解釋生活現象、嘗試運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案例2]“氯水的漂白性”的教學片段
情景創設:播放江蘇淮安發生液氯泄露事故的報道(麥地枯黃、油菜變白)。
聯想質疑:為什么綠色麥地一片枯黃?油菜已熏得枯黃甚至變白?
實驗探究:將上半部干燥下半部濕潤的綠色布條迅速插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實驗現象。
討論交流:為什么綠色布條干燥處不褪色而濕潤處褪色呢?
小結新知: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貼近學生生活體驗的教學教學過程設計,能使學生體會化學知識的發現,形成與應用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科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才能愛學、樂學。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定能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現象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案例3]“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高三復習教學片段
情景創設:小強媽媽是個化學老師,周末在家媽媽給小強提出一些生活化學的問題。(1)吃早飯時,媽媽問小強這饅頭“發胖”,并有許多空隙,知道為什么嗎?(2)中午洗碗時,媽媽讓小強拿純堿水去油污,并問其原理是什么?用熱堿水好還是冷的好,為什么?(3)吃完晚飯后,小強感覺自己胃不適,吐酸水,媽媽有拿來小蘇打服用,并問為什么?若有胃潰瘍的人服用小蘇打好嗎?(4)晚上,電視報道有居民樓發生火災,居民用泡沫滅火器進行滅火,媽媽又問泡沫滅火器的原理是什么?若你是小強的智囊團成員,你能幫他解決嗎。
教師模擬了一個真真切切的生活畫面,并設計一系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小常識,巧妙的將學生融入到這“生活化”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議論紛紛,積極討論,讓枯燥的復習課堂也煥發生命的活力。毫無疑問,生活中的學以致用,能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化學,讓學生感悟到化學的價值和功能,才會真正明白和理解新知。因此,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應著重從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出發,深入挖掘教材中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情景素材,精心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下課時戀戀不舍地走出教室,甚至下課后還饒有興致的探討有關問題。
3、課堂“訓練”生活化,解決實際問題
化學課堂上,適時適量提供必要的訓練題供學生“做”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化”的化學課堂要求訓練題的設計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探究身邊的、生活中的化學科學知識。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給訓練題設計一個生活化的試題情境,進行生活化的“包裝”,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體悟到化學原來如此地真實!
例如,對“金屬腐蝕條件”這個知識點,以往的訓練設計絕大多數可能是直接入題,如:鐵腐蝕的必需條件是_____(多選):A.水B.空氣C.純鐵D.生鐵E.導線F.酸溶液。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缺少生活經驗的體現,學生也不知道記住有什么用,加之試題的“面孔”顯得冷漠,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給試題設置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將會是另一番景象:小李晚上在家經常幫媽媽洗鐵鍋,但有時在第二早上發現鍋底有紅色物質出現,其可能的原因是(單選):A.未洗干凈,剩菜與鐵反應B.殘留洗潔凈與鐵反應C.鐵鍋未擦干而被空氣腐蝕生銹D.鐵鍋與空氣接觸肯定會聲銹。把對知識的訓練巧妙地設計為解釋洗鍋遇到的問題,學生備感親切、有趣,會積極地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思考,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親歷學習、思維的過程,感受真實、有用的化學,并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案例4]“生活化”訓練設計題例分析。
在裝修居室時,如使用不合格的建筑、裝潢材料,易造成“室內空氣污染”,影響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的有毒物質主要有甲醛、苯、氨、氡等。學好化學有助于我們設法減少居室內的空氣污染,消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影響。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規定室內空氣中甲醛含量不得超過0.08mg/m3。小陳同學為測定新居內空氣中甲醛含量是否超標,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簡易實驗裝置:①請你幫助小陳同學選擇裝置中試劑瓶內的藥品:_____(填序號);
a.銀氨溶液b.酸性高錳酸鉀溶液c.新制得氫氧化銅懸濁液
根據你的選擇,為使實驗現象明顯,你認為對所選擇試劑的濃度有什么要求_____________;
②在檢查好裝置氣密性和選擇好試劑瓶內的藥品后,請你幫助小陳同學完成該實驗的操_______;
③若試劑瓶內溶液的體積和濃度已知,實驗時還需測定的數據有:____、____;
(2)請你提出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的措施:___________。
這組題充滿生活的氣息,設計巧妙,將甲醛的性質推測、實驗驗證設計與學生的生活問題、生活體驗緊密結合,化枯燥為生動,化理論為生活。毫無疑問,這些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化學知識訓練題是鮮活的,讓學生感受的不再是枯燥的化學概念、零碎的化學性質、深奧的化學原理,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實際問題,學生樂于主動去訓練,并在愉快的心境中體驗成功,學會學習。
4、課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創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學習課堂,作為教師還應該注重創設大課堂情境,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問題,誘導學生對身邊的所見所聞發生聯想。一旦所學的東西被派上“用場”或遇上“愁患”時,學生求知的勁頭會更大,躍躍欲試的要求會更強烈,對于延伸課堂、激活知識、提升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此時,教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他們暫時滿足,而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探究潛能,應鼓勵他們進行實驗、猜測、推理、創造等活動,也就是指導學生“搞研究”。
[案例5]課外活動“可控式吸氧面具”的發明研究
學習《過氧化鈉》后,根據過氧化鈉能與水反應獲得氧氣的原理,有學生提出能否設計一個“可控式吸氧面具”呢?于是他們就在我的指導展開“可控式吸氧面具”的設計研究。盡管該項目的研究一直有很多的困難,但通過大家不斷實驗、討論和修改,最終還是完成了這項發明,并獲得浙江省20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小發明三等獎。
學生作品:“可控式吸氧面具”發明者:何流蔡含露
本裝置由氧氣發生倉I,集氣倉II,吸氣面罩三部分組成。
I、氧氣發生倉:由上下二個塑料瓶體密封組合而成,上瓶倒置,內盛H2O2,瓶口有一細管,底部朝上有一抽氣孔A,下瓶底部盛有Na2O2,側面有一小孔B與集氣倉相通。
II、集氣倉:由堅固的塑料薄膜制作成密封口袋狀,但要使發生倉瓶底露在上方,集氣倉上方一側與吸氧面罩相連。
III、吸氧面罩:醫用吸氧面罩,加上夾鉗C。
IV、懸掛帶。
再如學習《SO2的性質》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測定雨水的PH值的家庭小實驗,結果發現我校附近雨水酸性嚴重超標。基于此,我們開展“我區酸雨形成的主要來源和危害”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調查,并取得豐碩的成果;學習《甲烷》后,筆者帶到學校附近的池塘收集沼氣,并對沼氣的性質進行實地研究,并提出了“我國中西部沼氣的開發和應用的現狀”的課題調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等等;這些從實際生活應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探究活動,不僅使學生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之外的生活中應用化學,使化學和生活能融會貫通,讓化學立足于社會生活。公務員之家:
三、實施“生活化課堂”的初步成效
通過“還課堂以生活本色”的實踐,使課堂、學生、教師都“活”起來,師生雙方在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盡情地吸納知識的“營養”,收益匪淺。
1.課堂“活”了。
課堂“活”起來,不僅是課程的內容活、形式活、情景活,而且是師生雙方的知識活、經驗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使師生互動,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2.學生“活”了。
學生變得愛學習了,且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產生學習興趣,探索知識的愿望,教師的職能從傳授變為了指導;學習的目標從單一到綜合;學習的空間從封閉到開放,從課內向課外、向社會延伸,學習的過程從認識到實踐,拓展思維的訓練,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使學生能夠真正的學以致用。
3.教師“活”了。
通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地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可以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優化課程結構,形成一種“大課程體系”。在學生實際運用中,既能讓學生的所學得以正確地運用,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讓教師回到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反思、改進、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的自身素質得到提高,促進自我提升和發展。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學生的人格不能分成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學生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使學生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有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大量地引入了生活實踐素材和活動,通過現實生活或模擬現實生活,使學生學會運用化學幫助解決生活問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消除傳統化學教學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的弊端,激活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將教學目標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要,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更好地生活,從而得以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岳麓書社,2002
【3】文學榮,《新課程下教師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能力和培養與提升》,新華出版社,2005
【4】徐貴權,《新課程實施難點與教學策略》,開明出版社,2003
【5】趙玉權,《從社會生活實際走進化學》,化學教學,2006.4
-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性質轉化論文
- 下一篇:關愛學生心靈工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