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怎樣引入學生有效的學化學
時間:2022-04-22 10:14:00
導語:新課程怎樣引入學生有效的學化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下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活動中學會學習,讓學生利用實驗進行認知和探究,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把化學學科的思想方法與唯物辨證法的熔合到化學學習當中,力求做到將“知識情景化”體現“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
關鍵詞:新課程學會學習實驗探究知識情景化
化學作為中學的主要基礎課程,對發展學生的思維、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下的化學教材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實驗的特殊功能,倡導質疑、民主、合作、討論的學習方法。轉變觀念,改進方法,樹立化學教學不僅是為了化學教學,更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發展的意識,教師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路人,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助推劑和好伙伴。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化學老師和學生該怎樣地進行師生互動、有效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呢?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膚淺見解,供同行們參考。
一、化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由于化學新課程的教材體系是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穿插安排、螺旋式遞進的,有時候知識是零碎的但又必須網絡起來,因而有的老師特別注重學生在課堂上化學知識的系統消化。學生知識的習得離不開課堂傳授,為了能按時完成教學計劃,讓學生能順利通過考試,很少有老師敢于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教學要求以外的化學知識,自主地去探索新的化學問題,很顯然這樣做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是不利的。根據新化學教材的特點,我嘗試在講授新課前讓學生閱讀教材進行自學并提出問題,在講述物質性質規律時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歸納并形成一般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高一第二單元時讓學生了解其學習思路為:氯氣的工業制法及實驗室→探究性質→用途或存在等;如果在學習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拋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辯,激起學生間的思維碰撞,逐步認同課本上的內容,每章節結束后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拓展引伸。
例如:在講到漂白粉漂白、殺菌作用時,介紹常用消毒藥物如漂白液、漂白精、漂白粉等可以將病毒殺滅。提出以下問題:
(1)、怎樣制取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
(2)、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有何用途?
(3)、人們為什么不直接用氯氣做漂白劑和消毒劑,而用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呢?
或者設計幾個小的課題讓學生去探究:
課題1:漂白精成分和性質的探究
猜測;請由漂白精的制備反應,猜測漂白精的成分。
觀察:漂白精的顏色、狀態;
實驗:漂白精的水溶性
問題:下層難溶物質可能是什么?上層清液主要含有哪些離子?如何通過實驗檢驗?
課題2:漂白粉的有效氯。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約35%)漂白精(一般含有效氯約70%)
問題:有效氯的含義是什么?它與漂白粉或漂白精的什么成分有關
資料在線
漂白粉的有效氯=漂白粉加酸所釋放的氯氣的質量/漂白粉的質量×100%
課題3:解讀“84”消毒液
問題:1984年研制成功的84消毒液是目前使用廣泛的廣譜消毒劑,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鈉溶液。以下是該產品的有關說明,你能說明與其成分和性質的關系嗎?
說明
*如原液接觸皮膚,用清水沖洗即可
*原液勿接觸衣物,對帶色衣物易脫色
*勿用40℃以上的熱水稀釋原液
*不適用于碳鋼和鋁制品的消毒
*絲、毛織品禁用
*白色衣物浸泡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
*宜貯存在避光陰涼處
*保持期:
有效氯含量(5.5±0.5)%的有效期為3個月;第四至十二月,每延長一個月,藥量增加0.1倍使用,產品保持期一年。
通過這樣我感到學生的求知欲高漲,思維活躍,這些都是了經過學生的積極思考,踴躍參與的結果。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同時學會學習。
二、化學學習過程中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法多讓學生利用實驗進行認知和探究
問題探究教學是化學教學乃至各學科教學中大力推崇和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思維為目的的教學方法。而傳授式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在教師的講課中實現知識的灌輸,是一種單向的教學形式,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問題探究教學的關鍵是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以啟發并調動學生的思維為主要目的,而不是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的問題轉。問題探究教學應重視思維過程的誘導和展示,重視問題結論的探究。那種掩蓋思維的產生發展過程的課堂教學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探究。實踐表明,單純靠傳授灌輸是不能真正學到有實際意義、有價值的知識,化學學習應該是一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師生互動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金屬鈉的性質和應用時,我創設以下情景:
1、展示電解熔融態氯化鈉的圖片,給出保存于煤油中的金屬鈉。
2、在探究中獲得了有關性質。
提出問題:
1、這個電解物來自于海水,陽極得到的金屬究竟是什么?如何通過已學知識簡單證明?
2、鈉的物理性質與生活中其它常見金屬有何不同?
3、鈉為何要保存在煤油中?露置在空氣中有何后果?
學生活動:
1、小組合作,通過觀察分析、動手研究、實驗等手段、運用已學知識,探究該未知金屬,并以小組為單位,給出最終報告。
2、小組討論,總結鈉的物理性質
3、進一步探究鈉的化學性質
這樣以實驗探究從海水中制備的某未知金屬為主要任務,通過小組實驗、討論,給學生報告,從而獲取鈉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初步知識。再有教師補充、總結歸納。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知識的獲取水到渠成。這種問題探究教學的關鍵在于誘導思維促成學生對化學問題共同探究,并在此基礎上共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最終是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實驗探究、問題討論等教學方面為師生搭建了一個平臺,在那里是可以大顯身手的。
三、化學學習在課堂上習得知識的結論同時要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學習
就化學知識而言,它是人類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對經驗進行總結反思的結果,是智慧的產物。盡管新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也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掩蓋了化學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傳授知識絕不意味僅僅是向學生展示現成的結論,盡管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也能學到相當多的作為結論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很難轉變為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成為發展能力的基點,知識形成發展過程教學作用之一就是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內化并鐫刻于知識結論中的認知發現能力,去體悟化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艱辛歷程。化學是一池活水,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的教學既是一個暴露學生各種疑問、思維和矛盾的過程,又是一個展現學生聰明才智和創新意識的過程。足見課堂教學中展示知識形成發展過程的重要性,它將成為教學改革應關注的一個焦點。
在學習蘇教版高一化學第二專題第一單元《氯氣的性質》時,其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是直接告訴學生反應的生成物,還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反應的生成物呢?我想教師應該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于是我把“氯水的成分”這個內容改造成為一個探究性的項目設計:通過實驗來探究氯水的成分。在正常課時中進行。通過施教學生們熱情高漲,出了很多點子,設計出很多方案。現把部分課堂實錄摘錄如下:
學生1認為:從元素守恒的角度分析Cl2與H2O的反應,推斷氯水中可能含有Cl2、H2O、HCl、HClO,而HCl完全電離為H+、Cl—,但對HClO知之甚少不知如何檢驗,請老師指導。
教師投影(或講述)有關HClO相關信息。
1、HClO有不穩定性,見光分解,需現用現制,但其鹽NaClO、Ca(ClO)2較穩定;
2、HClO有強氧化性,可用來漂白和消毒殺菌,如:HClO可使紅色布條褪色,自來水消毒殺菌。
學生2:把Cl2通到水中,看到水的顏色由無色變為淺黃綠色。而黃綠色是的Cl2顏色,這就證明氯水中有Cl2存在。(同學們認可)
學生3:把氯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若有白色沉淀則證明氯水中含HCl。
學生4馬上補充:學生3的實驗只能證明氯水中有Cl—存在,不能證明有H+存在,應補做Cl2遇到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的實驗,證明氯水中含有H+。
學生5又補充:HClO也混在其中,它有漂白性,會使石蕊試紙褪色的。應改為活潑金屬如鋅放入氯水中,收集放出的氣體并驗證該氣體為H2。
學生6問:Cl2遇到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是剛開始時就褪色,還是先變紅后褪色?若剛開始時就褪色無變紅的過程,則用學生5的方法來驗證H+存在;若是先變紅后褪色,則變紅的現象就足以證明H+存在,而后褪色又恰好證明了HClO的存在,就不用學生5的方法了。
學生7:把Cl2通過濕的紅布條,觀察是否褪色來證明HClO的存在是最好的。
學生8:濕的紅布條褪色,不一定是HClO的作用,也可能是水或鹽酸是紅布條褪色,Cl2也有氧化性,也可能是Cl2使紅布條褪色?
學生9馬上接著說:先把紅布條用水濕潤觀察是否褪色,若不褪色,證明水不能是紅布條褪色;在把鹽酸滴到紅布條上觀察是否褪色,若不褪色,證明鹽酸不能是紅布條褪色;
最后,把干燥的氯氣依次通過干燥的紅布條,在通過濕潤的紅布條。若干燥的紅布條不褪色則證明氯氣無漂白性,那么濕潤的紅布條褪色只能是HClO的作用了。
以上是學生們對“檢驗氯水的成分”進行了充分地討論、對實驗原理進行嚴密的推測,結論一目了然。很快得出氯氣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接下來我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此節課推向高潮:請設計出一套連通裝置進行實驗,要求實驗的可行性與無污染。這和那種單純靠模仿和記憶的教學相比,知識形成發展過程教學使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生變得聰明了,也更有利于智力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化學學科的思想方法與唯物辨證法的熔合是學生科學學習的靈魂
對于大部分人來講,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主要是在學校中完成的,學校學習對于人一生發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識爆炸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習對于每一個人來講不應是一個階段性的事,也不能一勞永逸。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本領的增長都是在以后的實踐中逐步完成的。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那么今日的化學學習又如何才能更好地為明天的工作和生活服務呢?怎樣才能體現化學知識的社會價值呢?誠然,對于大部分人來講學校中學到的許多化學知識今后將被遺忘,從此意義上講我們學習化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是通過學習掌握更多的化學思想方法并把它遷移到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因此,當今化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化學學科的科學素養的培養。
化學思想方法是對化學概念、原理、規律等化學知識的本質認識和概括,化學思想方法是化學知識的靈魂與精髓,是化學知識升華的紐帶,并指導化學學習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化學的應用范圍將越來越廣,人們所用的化學知識將越來越多,化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就越來越凸現出來。從中學階段來看,化學學科中主要有結構與性質的思想方法,這是化學學科核心的思想方法,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盡管新教材有所弱化,但在教學中還必須反復強調的。量變與質變,通過量的積累產生質的變化,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而質變又是量變的最終結果。這一思想在《化學2》第一專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得到最好的體現。這是學習化學的思維主旋律。還有一般與特殊的思想方法,在知識的遷移運用中尤為重要,機械類推則往往出現謬誤。任何事物與同類事物之間有普遍性(共性)一面,同時又有自己獨特的一面。由于化學的思想方法只是滲透和蘊含于知識之中,因此需要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有意識、有目的地挖掘。引導學生從化學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中去領悟體驗化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化學思想方法的指導下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證明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注重運用化學思想方法去處理教學內容,揭示和滲透化學思想方法,有利于能力的形成,認知的完善,思維過程的優化。從學生學習發展性角度來看,掌握更多的化學思想方法對今后的工作和學習都是得益匪淺的。
五、化學學習力求做到將“知識情景化”體現“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
在傳統的化學教材中教學內容基本遠離生活,用框架體系支撐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訓練人們的思維,在加上為了應對考試常常是把化學知識剝離出來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這樣造成教學內容枯燥,很多同學對化學學習便慢慢缺乏了興趣,又因一部分化學理論的抽象性而使部分同學望而卻步。化學知識是有血有肉的,應將化學教學的觸角伸向生活和社會實踐,使化學知識植根于工農業的生產、日常生活和環境保護的沃土。
例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問題1:貯存在鋼瓶中的液氯發生泄露怎么處理?消防員為什么可以用水進行處理和稀釋泄漏空氣中的氯氣?處理中,氯氣是否于水發生了反應?
問題2:消防員用水進行處理和稀釋泄漏空氣中的氯氣是一種辦法,有沒有比這種方法更合理的呢?
問題解決:某山區化工廠山坡坑道的倉庫中儲存的氯氣鋼瓶因損壞而大量泄漏。為了山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及環境保護,結合氯氣的性質,請回答下列問題
(1)、人員應如何疏散?(2)、如何從倉庫中搶出鋼瓶消除危險?①在搶鋼瓶問題上甲、乙、丙、丁四位同學提出了以下四種方案,你認為哪種方案最佳?說明理由方案1:甲同學說直接沖入倉庫,搶出鋼瓶;方案2:乙同學說戴上一只口罩沖入倉庫搶出鋼瓶。方案3:丙同學說可用水浸濕的毛巾捂住鼻子,沖入倉庫搶出鋼瓶方案4:丁同學說可用肥皂水或一定濃度的碳酸鈉的水溶液浸濕的毛巾捂住鼻子,沖入倉庫搶出鋼瓶。②鋼瓶搶出后,如何處理鋼瓶消除危害?請說出理由,
我想這樣處理教材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將化學知識與生活,社會實際聯系在一起,使學生體會化學知識的價值,提高了學生的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情景的落實能更好落實教學目標。
新的化學課程已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課程改革正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并昭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使用新教材中,我體會最深的是: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和緘默知識來實現知識的建構,學生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成為形成能力的基礎。課堂不應是學生復制知識的加工廠,而應成為展示他們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的舞臺。
主要參考資料: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2.蘇教版化學。化學(必修)(第一冊)。
3、王祖浩----高中化學新教材教學情景設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4。
4.余文森。試析傳統課堂教學的特征及弊端。教育研究。2001、5。
- 上一篇:導游實習小結匯報材料
- 下一篇:小議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的突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