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組校本教學探討的實施與思考
時間:2022-04-22 11:29:00
導語:化學組校本教學探討的實施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針對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或困惑、教師教學水平的亟需提高等現狀,提出了在化學教研組內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活動,通過基于問題的理論學習、同伴間的觀摩與討論、專家的教學現場指導和理論輔導講座等教研形式,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利于新課程的實施,更好地落實課程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化學組校本教研專業成長行為跟進
當前,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教師在實施層面上將會遇到諸多新問題或困惑,如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貫徹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等,如果新問題或困惑得不到有效地解決,勢必造成“新教材,老教法”,將會成為課程改革的阻力。如何使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更好地落實課程改革目標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
近幾年來,農村完中隨著高中教育的規模擴大,造成的主要矛盾之一是高中師資匱乏,學校解決此矛盾的主要措施是大量聘進新分配教師或將初中的部分教師任教高中。對于這些教師而言,如何更好地促進他們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專業發展,適應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是一個新的問題。
針對這些現狀,我們在化學教研組內開展以校為本的學科教學研究活動,通過基于問題的理論學習、同伴間的觀摩與討論、教學現場指導和專家的理論學習輔導講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更好地落實課程改革目標,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一、基于問題的理論學習
在教師的培訓中,常常聽到有教師講:“你費力給我們講那么多理論和觀點干嗎?我們關心的是怎么做,你告訴我們怎么做就行了。”持這種觀點的教師不是少數,說明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排斥教學理論指導的傾向。
其實,教育教學經驗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有價值的資源,因教育教學經驗來自于自己的教學實踐,這是教師自我學習和提高的最方便、最獨特、最新鮮的資源,但是,目前這一資源的價值尚未被利用。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自身教育教學理論的缺乏,無法從自身的教育教學的經驗、經歷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材料進行研究,最后只是導致這種資源的白白流失,也使教師有十年的教學經歷,卻只有三年的教學經驗。
為了使教研組內教師積極的進行理論學習,我們嘗試性開展基于問題、基于實踐的理論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于問題、實踐的理論學習的過程如下:
課堂上要解決什么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么課堂上是否解決了這一問題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發現了什么。
例如,在關于“化學基本概念”的內容教學時,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但是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是模糊不清,沒辦法運用到實踐中去,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我們發現問題后,就組織組內教師學習了《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論》中的“促進知識理解的化學教學策略”,該理論認為: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構建學生合理的認知結構等三方面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如在高一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內容的教學時,先把學生初中學過的化合價、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等內容進行復習鋪墊,再以氫氣與氧化銅的反應為例,設計氧化還原反應與元素化合價的升降、電子的得失(或電子對的偏移)有什么關系等問題,進行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內容的教學。在基本解決該問題后,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就是學生對化學概念本身能初步的理解,但是對概念的外延和概念間的關系不能作進一步的理解,從而無法達到融會貫通的教學目標。針對此問題,組內教師經過分頭查找理論資料,進行學習,從而找到了“概念樹和概念圖”的相關理論,能夠較好解決問題。
按照以上模式,我們組織全組教師學習了《如何發揮化學實驗的教育教學功能》、《有機化學教學方法的優化》、《無機化合物內容的教學策略》、《在化學教學中如何設計和實施探究教學》等專題理論。教師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和教學研究,不但能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還能較好地解決紛繁復雜的教學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二、同伴間的觀摩與討論
觀摩與討論的目的在于通過同事之間的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來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時往往局限于個人的視閾而難以發現問題和缺陷,而同事之間的觀摩和討論可以為教師反思個人的教學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和改進顯然需要同事的幫助,集體的教學智慧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源泉。觀摩與討論有助于推進教師集體的教學反思,有利于為同伴指導和反思性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整體氛圍。
以《乙醇醇類》第一課時為例,我們是這樣安排教研活動的:
集體備課:先由開課教師主講教學思路,主要包括:1、對教材內容的分析,2、對設計意圖的說明,3、對教學環節設計的分析,4、對層次性作業設計的說明。第一次設計的教學思路如下:展示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再由-OH去取代其中的一個H原子,得到乙醇的結構,從乙醇的結構展開分析,進行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包括乙醇與鈉的反應、乙醇的燃燒和催化氧化、乙醇的消去反應等。備課組其他教師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材的處理情況、教學媒體的運用、教學進度、練習的設計等方面進行集體討論,認為:雖然知識的落實、教學的整體思路等方面都沒多大問題,就是感覺到教學方法較傳統,預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很高,教學思路中體現了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但是沒有對結構進行更好地挖掘,從而使學生有被動接受的感覺,很明顯不能體現新課改的思想。經過交流,認為這節課需要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在充分體現新課改思想,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取得更大的教學效果。第二次改進后的教學思路如下:從《菜根潭》中一句“花香不如酒香,酒香不如書香”引入,然后展示一杯水、一杯白酒,并要求學生討論鑒別的方法。再在如此多的鑒別方法的基礎上,對比分析水和乙醇的分子結構,找出它們在結構上的異同點,從水與鈉反應和乙醇與鈉的反應比較展開分析,最后從乙醇分子中各鍵的斷裂總結出乙醇的化學性質。
上課:備好課后,該教師具體實施課堂教學,在具體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教學調控與應變能力,教師可以適當調整了教學思路,保證教學按計劃有效地進行。
說課:上課教師在教學結束后,主要針對自身的教學感受和教學的得失等方面進行說課。該教師認為:1、學生討論鑒別水和白酒的方法時積極性很高,明顯提高了學習本節教學內容的興趣,為本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2、在對水與鈉反應和乙醇與鈉的反應比較分析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兩者羥基的相同對兩物質在某些化學性質上的相似性,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想。
評課:在該教師上課和說課后,每位聽課教師都對自己所分配到的某方面進行了講評。聽課教師都感覺到:1、學生參與度明顯增高,思維的積極性也有了較大的增強。2、從水與乙醇的鑒別到結構、性質的比較,幫助學生構建了更完整的知識結構。同時,更好地體現了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重要思想。3、更使學生感覺到通過學習化學理論知識,能較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在充分肯定教學思路設計較理想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不足,如教學語言還需精煉些,留給學生的思考、討論的時間還有些不足等,再進行討論修改,從而得到更理想的教學設計。
討論交流:組長根據本次教研活動的情況,總結形成本次教研活動的研討主題,為《在有機化合物的教學中如何提高有效性》,組織教師對關鍵的問題再深入展開討論、交流,能達成共識的要求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落實,不能達成共識的問題布置教師分頭研究、思考,以便下次教研會重新討論、研究,還不能解決的,可以專門邀請教研員協助,提供理論方面的指導。
在集體備課——上課——說課——評課——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全組教師自始至終地參與到其中,通過對教學設計思路的改進,能使教師對某些教學問題的深入思考,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教師的同伴指導的過程中,僅靠教研組安排的教研活動進行教師間的討論、交流是不夠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師間平時隨時隨地的相互合作與交流。組內教師的相互合作、交流學習還包括:困難分擔、資源共享、相互支援、相互監督等。
三、教學現場指導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好多問題教師自身是沒辦法發現的,雖然教師已經開始關注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的得失。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邀請市、區化學教研員、區化學教研大組成員深入課堂“診斷”,來彌補教師自我反思、同伴交流的不足。
(1)教研員參與到教研組活動中來,與教師共同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備課);從更高的理論要求、更規范的課堂教學的標準來視察教師的課堂教學(聽課);發現和確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問題(總結)。在確認了問題之后,在教研組活動中,組織教師進行探討;并且,教研員從理論層面進行指導,協助教師進行歸因: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什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哪些?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個或幾個值得嘗試的行動方案。
(2)根據化學組的實際情況,我們向區教研室提出申請:每學期區化學教研大組成員來學校活動一到二次。教研大組成員共有8位教師,每2-3位教師一組,每組聽兩位教師的課,每次能聽6-8位組內教師的課,幾乎能聽遍全體教師的課。教研大組成員深入課堂聽課,進行教學現場指導,大組成員與教師共同聽課和評課,在更大的面上提高組內教師的教學水平。教研大組活動模式如下:
分組聽課+執教者個人反思+參與式評課+教研大組成員(專家)點評。
具體的做法:上課后先由執教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作說明,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然后大組成員向執教教師提出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幫助教師尋找課堂教學的優點和創新之處、存在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口;執教教師隨時提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困惑,以便得到大組成員的解答。
如學校一教師在進行蛋白質的性質教學中,講到蛋白質的性質包括鹽析和變性時,他設計了濃的Na2SO4溶液與雞蛋白溶液反應和乙酸鉛溶液與雞蛋白溶液實驗,來對比探究蛋白質的性質中鹽析和變性的不同,通過以上實驗的觀察、分析,順利得出:某些濃的無機鹽能使蛋白質凝聚從溶液中析出,但是析出后的蛋白質仍可溶解在水中;重金屬鹽、有機化合物等也能使蛋白質凝聚從溶液中析出,但是析出后的蛋白質不能再溶解在水中。這時,有一學生提出:使蛋白質凝聚的到底是Na+、Pb2+造成的,還是SO42-、CH3COO-造成的?教師沒有對這一問題引起重視,就自己按照思路進行下面的教學。
教研大組成員的點評:通過兩個實驗的對比輕巧地總結出了鹽析和變性的關系,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應該這樣回避的,教師應該及時地處理,好好地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還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比如可以在充分肯定學生積極思考、勇于質疑的同時,可以引導全體學生課后設計實驗進行探究,那就比較圓滿成功的。
教師自己的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全按照課前設計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沒有針對一些偶發的問題采取調整教學步驟的措施,一是說明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調控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上還存在缺陷,二是備課時沒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說明對教材拓寬的理解還不夠。今后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科知識方面的學習,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應變能力。
這種互動式的教學現場指導活動,要求教師的行為跟進,更有利教師發現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得到很好解決,并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得到改進。就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來說,教學現場指導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師歡迎的形式。
四、專家的理論輔導講座
教育理論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靈魂,專業理論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根本。從教師角度講,加強理論學習,并自覺接受理論的指導,努力提高教學理論素養,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隨著教育情境的變化和新的教育理念的誕生,教師必須更新理論知識、接受持續的培訓。為此,我們根據教研組的實際情況和教師需迫切解決的問題,邀請了一些專家來校指導,如邀請市、區教研員分別作了《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的撰寫》、《化學考試的命題程序及思考》、《如何將教學問題課題化研究》等報告,要求教師根據專家的理論指導,進行行為跟進,把理論落實到教學和研究中,要求全組教師每人每學期都應完成2篇教學反思,完成1篇教學案例或教學論文,命1份化學試題。
如在教研組活動時組織教師學習了高老師的《青年化學教師課堂教學問題的案例分析》:如高老師在教師進行《離子反應》的第一課時內容的教學時,指出了存在的問題與后果以及對問題的反思與評析。
問題與后果:只強調了概念的本身含義,而對概念形成的過程缺乏了解,學生沒有參與到過程的學習中,而僅僅獲得一些結果。因此,造成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對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在水中是怎樣電離的?電離的結果是什么?它們又是怎樣導電的?它們與強、弱電解質的關系怎樣?如何來解釋實驗現象?等諸多問題得不到很好的理解與解釋。即使記住了概念也純屬機械記憶,而不是理解記憶,更不會應用概念去解決問題。
反思與評析:1、對教材、教輔材料未作認真研究,教學抓不住關鍵。這部分內容是新增的,是為學習離子反應方程式書寫作鋪墊。初中已對電離、電離方程式不作要求,而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只是在上節課中剛接觸到,對其溶解過程學生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學中就不能一帶而過。2、對過程學習領悟不深,教材中在實驗的引導下,配合新知識又給出3幅NaCl晶體溶解圖,形象直觀地表達了新知識的含義,為學生自主或討論學習提供很好的資源,但是在教學中都未被充分發揮作用。
我們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案例分析》,并進行交流討論,有教師就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與高老師的案例分析進行比較,提出了自己在本節內容的教學時存在的問題,并從較深層次挖掘出本質的原因,這樣更有利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有教師提出我們又該如何設計本節內容的教學呢?大家著重考慮高老師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和反思,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進行了討論,意見初步一致后形成了主教案,落實高一年級的教師進行教學。
我們的反思:1、通過對專家的教學案例的學習、討論,并結合教師個人的教學經歷,很快可以發現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可從深層次挖掘問題背后的因素,不但在改進教師本節課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而且更主要的是能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對自己平時其它內容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2、組織教師進行以案例、課例為載體的學習、討論,更具可操作性的同時,更能體現出教師教學行為上的跟進,使教師體會到教學行為改進成功后帶來的愉悅。
綜上所述,基于問題的理論學習、同伴間的觀摩與討論、教學現場指導和專家的理論學習輔導講座,幾者雖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又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只有充分發揮教師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各自的作用,并注重三者相互間的整合,才能促進校本教學研究有效地開展、實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郭、吳剛平主編:《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鐘啟泉主編:《新課程師資培養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王少非主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
4、傅建明著:《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教師與校長》,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5、畢華林、亓英麗編著:《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化學組校本教學探討的實施與思考
- 下一篇:小議三級政府的財政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