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融合教學途徑與方式
時間:2022-07-29 09:50:07
導語:化學融合教學途徑與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融入式教學”是把學過的知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融入在新課的課堂中,力求溫故而知新,最大限度地減少因遺忘而導致的知識脫節,確保學科知識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構建知識體系,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一種有效方法。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學生不愿意學化學或學不好化學,最大的原因是覺得化學知識點多而零散,學了又忘,很難有效果。確實,我們以往是在高一上完必修1、2;高二上完選修4、5,幾乎是上完一本書,期末考試結束什么都不管,這樣一來,每屆的高三老師與學生都感嘆第一輪的章節復習與上新課無區別。這說明學生基本是學完一本書,期末考試完后就忘了。為此有必要在上好新課的同時,適當融入舊知識,以幫助學生不斷鞏固學科知識,形成知識環,全面提高學科素質。
1新授課中的融入教學
1.1課前作業融入法
研究表明,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情景最能激發學生的認識沖突。化學知識系統性較強,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為此,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有目的地精編課前作業,力求先溫故再知新。例如:在上人教版必修2中堿金屬元素之前,我們布置的課前作業是:(1)寫出Na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指出Na在周期表的位置。(2)完成下列化學方程式:①Na在空氣中失去光澤:;Na在空氣中加熱:;②Na投入水中:;③Na投入CuSO4溶液中:。對于作業(1),學生普遍能輕松完成,存在的問題是書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規范,漏寫A,未用羅馬數字,先寫主族序數再寫周期序數。對于作業(2),好的學生可以完成①、②,基礎弱的學生已忘記鈉的性質,對于③,多數同學錯寫成:2Na+CuSO4=Cu+Na2SO4。由此看來,初中知識的根深蒂固尚未能與高中知識接軌。鑒于學生遺忘率高的情況下,我們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并沒有紅色的Cu出現,加深了Na是特別活潑的金屬的印象。這看似耗費了較多時間,但卻非常有必要。因為只有學生真正掌握了Na的性質,才有可能通過比較學習其他堿金屬元素。顯然,在復習好相關舊知識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習新的知識,學生會更感興趣,更易接受。
1.2課堂拓展融入法
傳統的新課著力于如何講清本節重點,如何突破本節難點,課后鞏固本節考點。融入式教學更注重把學生必須掌握的舊知識多次、分散、有意識地融入到新課講授中,力求新知識在舊知識中開枝散葉,舊知識在新知識里根深蒂固。
1.2.1以問題拓展融入巧設課堂思考題,新舊融合,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例如:阿伏伽德羅常數NA的應用,是《必修1》中的內容。我們在《必修2》講到原子的結構時,有意識地設計了下列思考題:(1)1molH2中含有分子數NA、原子數NA、質子數NA、電子數NA、中子數NA。講完化學鍵后,我們又設計了如下思考題:(2)1molH2O2中含有共價鍵NA、極性共價鍵NA、非極性共價鍵NA。課堂中我們發現,在第一次復習NA時,學生雖然對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及電子數之間的關系已掌握,但由于不少學生已忘記NA的含義,所以思考題(1)除了少數優秀學生能做以外,其余學生幾乎無從下手。在精講思考題(1)后,也許是換起了學生的記憶,再次應用NA時學生基本上能得心應手,思考題(2)學生答題正確率達85%以上。這樣的思考題融入,不但使新課重點突出,使新課知識在應用中得以理解,也使學生對NA的理解更全面和系統,這樣的課堂源于教材而深于教材,更能關聯于高考而更呈實效性。更重要的是,以問題為載體訓練思維,即以少而精的思考題融入在新課課堂中,吸引學生思考,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詳細分析,真正理解化學的內涵。
1.2.2以類比拓展融入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如何學。這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教法、二是學生的學法。學生如何能學會學習?主要靠教師的導:誘導、引導、指導,挖掘知識異同,縱橫拓展,提高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必修2》中堿金屬的教學是元素化合物的重點,章節的教學難點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把知識類比融入,使學生的知識由點成線、由線成面構建牢固的知識網。上課時,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對Na、K與H2O反應的現象——浮、熔、游、響、紅均能很好掌握。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及時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金屬Li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現象是否一樣?開始時學生認為Li與Na、K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所以現象是一樣的。教師繼續誘導:[教師]金屬Li是否浮在水面上的判斷依據是什么?[學生](眾多學生不假思索)金屬Li與水密度的相對大小。[教師]金屬Li是否熔化的判斷依據是什么?[學生](學生思考片刻):金屬Li熔點的相對高低。(學生小聲議論)[學生甲](大聲說):還要看反應放出的熱量能否使反應液的溫度達到金屬Li的熔點。[教師]非常好,那你們認為反應放出的熱量能否使反應液的溫度達到金屬Li的熔點?(學生思考或看書)[學生](多數學生回答):反應放出的熱量不可能使反應液的溫度達到金屬Li的熔點。[教師個別提問]你認為同學們的觀點是否正確?依據是什么?[學生]正確。金屬Li的熔點是180.5℃,Na、K與H2O反應都未能使水沸騰。金屬Li與H2O反應應更緩慢,放出熱量更少,不可能達到180.5℃。[教師]非常好!那么現在同學們還認為Li、Na、K與H2O反應的現象是一樣嗎?在熱熱鬧鬧的課堂氣氛中,學生不但從自己的錯誤中歸納出正確的知識,更可貴的是,學生都在課堂中竊竊私語:Rb或Cs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會怎樣?最后,教師在時機成熟時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共同探究、類比歸納。課堂的最終效果是:學生的知識不只停留在教材中Na、K與H2O反應的知識點上,而是理解了Li、Na、K、Rb、Cs性質的相似,也掌握了Li、Na、K、Rb、Cs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的遞變性。通過類比融入,縱橫拓展,達到了知識由點成線,由線成面。更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提高知識整合能力。
2總復習中的融入式教學
2.1分解復習融入法
我們嘗試從高三開始(2009年9月)應用分解復習融入法。當時考慮到《有機化學》學生剛學完,在沒有完全忘記之前,把知識融入式復習,不但節省時間,也許效果更好。于是我們首先做好統籌計劃:把《有機化學》的內容進行分類歸納,然后把同類別知識有意識地分解融入在必修1、必修2的章節復習中。如復習到鹵素及其性質時,我們不限于復習Cl2能發生的無機反應,還把烷烴與Cl2的取代反應、烯烴與Cl2及Br2的加成反應、苯酚與濃溴水發生的特征反應等融入其中;復習到氧化還原反應時,又把有機化學中的醇可氧化成醛、醛可氧化成酸及醛還原為醇的系列一同進行復習;鹽類水解與鹵代烴、酯的水解類比復習;等等。此外,在平時練習和作業中也均融入有機部分的習題(題目難度由簡單到難),并在評講時有意識幫助學生復習相關內容。總之盡可能把有機復習分散在章節復習中,結果是一個學期下來,我們基本上完成了第一輪復習(有機化學已融入復習)。學生反映有機化學的復習,避免了“炒冷飯”式的重復,加強了舊知識的重組和知識間的聯系,實現知識的遷移與綜合應用,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2考試融入法
學生高一學過的知識也許到了高二已忘記,所以非常有必要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融入式檢測。首先是考題內容具體化,每次考試試題要求剛學過內容占60%,前一階段學過的占20%,過去一個學期學過的占20%。其次是考試計劃詳細化,對每次考試融入的舊知識做統一規劃,如某個知識點,對高考要求,先做好調研統計,然后由淺到深按計劃融入在各考試中。最后是考試評價辯證化,即在教學中堅持不惜時間對檢測試卷進行全批全改。批改時結合實際情況(剛學過的,前一階段學過的,過去一個學期學過的)分別定出等級,讓學生明確以后努力的方向,產生希望持續學習的原動力。學生興趣的激發,信心的增強和穩定持久是完成整個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應用融入式教法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利于學習信心的增強。
- 上一篇:住建局隱患排查工作匯報
- 下一篇:化學植筋原理及操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