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學科文化培養措施

時間:2022-03-27 08:58:00

導語:化學教學學科文化培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教學學科文化培養措施

1化學學科文化的構成

化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個分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瘜W科學成果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標志?;瘜W發展成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之一,經歷了古代化學時期、近代化學時期和現代化學時期3個階段。今天化學已發展到擁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化學工程學等幾大分支,并由此衍生出了許多新興的交叉學科。化學學科文化是指在化學學科發展的過程中,創造和形成的化學學科理論體系,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所采用的語言符號、價值標準、科學和人文精神、文化產品,以及教學和行為習慣的總和[1]。而化學學科知識、價值、思維、語言、教學和行為習慣等是化學學科文化的核心要素[2~4]。

1.1化學知識和價值觀點

化學學科知識與化學學科文化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化學學科知識的發展是化學學科文化產生的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并豐富了化學學科文化。如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道爾頓實心模型、湯姆遜糕棗模型、盧瑟福行星模型、玻爾模型和量子力學模型等,在其發展過程中不但發展了原子結構的知識和理論,其“依據事實-提出假設-抽象建模-實驗驗證”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也豐富了化學學科文化;人類對酸堿的認識經歷了樸素酸堿概念、酸堿電離理論、酸堿溶劑理論、酸堿質子理論、酸堿電子理論和軟硬酸堿理論等發展過程,豐富了“堅韌不拔、不斷求索”的化學學科精神。另一方面,化學學科文化是維系學科學術共同體的基石,也是化學學科知識發展的內在動力。學科共同體成員堅信化學學科是造福人類的,追求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遵循化學學科研究的行為規范,以偉大的化學家為榜樣,不斷探索化學科學的真諦,使化學學科知識得以豐富和發展。如新元素的發現、稀有氣體化合物的合成等,正是化學科學方法得以科學應用所取得的成果。從哲學意義上說,學科價值是指學科對人類的有用性。這種學科的有用性包括了理論與實踐上的有用性,個體與社會層面上的有用性等等,不同的學科有用性反映了不同的學科價值,形成學科之間區別的重要標志?;瘜W是理論和實驗結合、基礎和創新并重的學科?;瘜W學科的價值主要體現的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揭示客觀事物的變化運動規律而得到價值體現,二是通過創造和識別能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物質而得到價值體現的。

1.2思維方法和語言系統

學科方法實際上是學科內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方式與途徑,不同的學科往往以不同的方法論指導學科內開展科學研究,形成了不同學科之間思維方式的差異。學科方法(也可以說成是學科共同體成員的思維方式)是學科文化的內核,是學科共同體所有成員特有的研究和思維方式?;瘜W學科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科學實驗法、歸納法、數學方法、假說與模型等等?;瘜W學科共同體成員習慣于根據實驗事實,進行歸納概括、抽象推理的思維,習慣于從實物粒子的微觀結構視角揭示物質變化本質的思維;習慣于關注環境因素對體系狀態和性質影響的思維;習慣于提出假設、建構模型、實驗論證的思維?;瘜W實驗方法在化學學科方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瘜W是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礎科學,即使是計算化學迅速發展的今天,化學實驗依然是檢驗化學原理和計算結構的唯一標準。正如化學教育家傅鷹先生所說,只有實驗才是化學的最高法庭。語言是文化的產物、載體和現象,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與呈現形式,是學科文化的窗口。每一學科獨特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其獨特的語言方式或言語體系,學科共同體成員用這些專業言語體系進行學術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傳遞建立在學科知識和信仰體系之上的宇宙觀、人生觀和知識觀?;瘜W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和豐富了自身學科語言。化學語言主要包括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表語言等。普適、通用和簡捷的化學語言,能將眾多的物質結構、組成、變化和性質等化學事實表達出來(如化學符號CO,表達了一氧化碳分子的組成、共價鍵成鍵情況、孤對電子數目等信息)。化學學科共同體成員用化學語言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能及其變化規律,化學語言是化學學科共同體成員進行化學思維、學術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

1.3化學研究和教學行為習慣

學科研究和學科教學是學科最主要的學術活動形式,學科研究習慣和學科教學行為不但是學科文化的重要要素,更是學科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學科共同體成員的學科教學與研究習慣具有一致性,正是這種一致性保證了學科及其學科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學科共同體成員在長期的學術研究和教學過程中,學科知識和觀點逐漸內化成學科成員的學識和信仰,逐漸改變著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取和傳授,學科文化就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影響著所有學科共同體成員的思想、規范、行為和習慣等,并成為他們參加社會生活的重要經驗和手段?;瘜W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學生掌握系統的化學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能力,形成一定的學科素養和社會所期望的道德品質?;瘜W教學行為體現了化學學科前輩們進行研究和教學的行為習慣,化學教學行為能夠內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價值觀點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化學研究和教學行為習慣?;瘜W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促使化學研究和教學關注化學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化學研究著力解決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化學教學關注對學生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化學揭示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價值取向,要求化學研究應具有懷疑的、思辨的品質,促使化學教學教真實的化學、有用的化學,重視實驗探究在化學研究和教學中的作用;而“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這一學科特點也同樣決定了化學研究必須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手段,化學教學也應引導學生進行以化學實驗為主要方式的探究學習。

2化學學科文化的育人功能

教育既是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又是一個文化育人的過程。這就表明學科教育存在兩個維度,一是知識維度,即以知識為中心,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理論體系的完備性,把對事物的認識作為主要目的的教育。二是文化維度,即以文化為中心,在知識教育基礎上關注文化,使學科教育成為關注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學科文化是教育最主要的文化資源、最基本的教育內容。從文化視角研究和探索學科教育思想、方法,可以豐富、發展和完善當前的教育理論,有助于開闊教學的視野,優化師生的知識結構。今天的化學教育已經不單純是化學知識的教育,通過化學課程的實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是化學教育的最終目標。作為中學課程結構中科學領域的一個科目的化學,既是一種科學知識體系,又是一個教育科目。這就決定了化學學科的知識體系,既必須符合科學知識本身的規律,又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與認知規律,符合學校的教學規律?!镀胀ǜ咧谢瘜W課程標準(實驗)》明確要求,要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化學課程體系,理解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要在化學課程實施中,結合人類探索物質及其變化的歷史與現代化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要通過化學課程的實施,讓學生養成務實求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因此,化學學科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指化學學科文化主體、學科文化場域,以及包括知識理論體系、學科價值體系等在內的學科文化核心要素,對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價值觀念的形成、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方面施加影響的能力[5~7]。化學學科文化中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語言系統等都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規范作用。在中學化學課程實施中,在重視化學學科知識的教育意義的同時,關注化學學科知識背后潛藏的文化背景和價值體系的教育意義,既能引導學生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養成,又能培養他們形成認識世界的科學態度與高尚理想人格,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2.1運用化學學科文化,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

人格是人的內在品質結構與外部行為方式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個性綜合特征。人格既是個人所獨有的特質,又是個人經社會化所獲得的整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代學生的理想人格應該包括“有理想、有信念,具有與時俱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既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勇于開拓創新,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學生人格的塑造事關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基礎教育承載著幫助學生建構既適應時代的需求又不失學生個性特色的理想人格的任務。徐光憲先生曾經說“化學是一門承上啟下的中心學科”。他認為科學可按照它的研究對象由簡單到復雜的程度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數學、物理學是上游,化學是中游,生命、材料、環境、能源等朝陽科學是下游?;瘜W是中心科學,是從上游到下游的必經之地。盡管今天的化學看上去沒有那些學科炫耀和光彩,卻始終默默地發揮著本學科必不可少的作用。化學學科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從生產生活實踐中孕育產生的化學科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服務于人類社會的烙印,化學學科共同體成員在化學學科中所進行的研究都是以服務于人類社會為終極目標的?;瘜W學科不僅與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密切相關,而且通過與相關學科的滲透、交叉與融合而產生了眾多新興的應用性更強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其成果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并造福了人類?;瘜W學科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能夠有效地塑造學生報效社會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化學科學發展進程中,許多化學家為化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為科學而獻身的事跡是化學學科價值的核心內容?;瘜W家們的事跡是我們進行學科文化教育,塑造學生理想人格的重要資源,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居里夫婦對放射元素鐳的發現、候德榜制堿工藝的發明,無一不閃爍著為科學進步和為社會發展堅持信仰、勇于創新、不懈追求的人格力量。而化學學科所取得的每一進步,都體現著“在爭論中堅持追求、在合作中取得創新、在堅守中獲得成功”的特點,更能對學生進行理想人格的塑造。

2.2運用化學學科文化,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

不同的學科中有著各自公認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及衡量標準。學生通過學科學習,在耳濡目染中習得了該學科文化中特定的感知、思維和行為模式,即學會了本學科特有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形成了該學科特定的專業習性。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形成的學科習性不僅限于專業領域之內觀察問題與分析問題的方式,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到學生觀察社會和世界的方式。化學科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經常運用的、具有化學學科特征的化學科學研究方法是很好的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素材。化學在研究客觀事物及其變化、創造和識別物質的過程中,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比較、假說、建模、概括、歸納和抽象演繹等科學方法,推動了化學科學的發展。例如,化學對物質結構認識所經歷的“歸納事實→提出假設→建構模型→發現新的事實→實驗驗證……”的發展模式,化學原理和理論發現(如酸堿理論的發展)經歷的“歸納實驗事實→提出理論假設→實踐檢驗……”的發展歷程,都是化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一整套科學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使得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不斷內化形成看待問題的嚴謹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辨的實證精神。因此,在化學學習中形成和發展的科學思維方法,不僅有利于化學學習,而且更能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2.3運用化學學科文化,規導學生的行為習慣

化學教學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化學課程的教學實施,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化學科學發展的線索,了解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演進變革的總輪廓,并透過歷史過程,認識它們的發展規律;通過化學課程的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具體地展示化學學科發展是如何依賴于化學實驗的進步,在實驗的推動下發展和更新理論,新的理論又如何反過來指導和開拓新實驗、新技術;通過化學課程學習,能讓學生明確化學發展的動力,認識化學發展同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通過化學課程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化學發展歷史上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見、不畏艱難、孜孜以求、勇于創新的化學家,在曲折崎嶇的科學征途上,為后人留下他們的業績,他們高尚的思想情操,大膽的創新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刻苦的治學道路,是永遠值得借鑒與學習的。化學研究的對象是分子層次的實物粒子及其聚集體,實物粒子的客觀存在性決定了化學學科具有真實性的特征。教真實的化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講真話、做真人的行為準則。化學堅持將化學實驗作為衡量化學理論和原理的準繩,以實驗為基礎,讓事實說話。教實驗的化學,在做中學化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鍥而不舍、頑強執著的科學精神?;瘜W學科產生于社會實踐,化學學科發展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可以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干精神。而實驗教學、情景教學、探究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合作學習等化學教學方式的應用,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良好的行為習慣。傳承化學學科文化、促進學生發展的化學課程的實施,一定要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化學課程目標體系;一定要重視化學方法教育,重視化學實驗教學,重視化學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教育;一定要強化科學探究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學習;一定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定要理解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重要作用。

作者:劉芳吳星工作單位:江蘇省教育考試院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