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3 05:58:00

導語:教學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藝術研究論文

現在,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課程改革,另一方面是教師專業化與教師教育專業化的強烈呼聲,加上教師培養的開放性與選拔任用的社會化,廣大教師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應該怎么辦?

1.教學藝術啥模樣

教學藝術形成不僅指個體教師教學藝術的形成過程,也指教學史中,人類教學藝術的形成過程。從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到杜威的“從做中學”;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人類的教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教學藝術水平也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

教學藝術形成是教師的主體性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自然表現。人的生命本質就在于人能夠不斷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對自我生命實現不斷的超越。超越的過程是一個應然不斷代替實然,理想不斷代替現實的過程。人正是在這種過程中,不斷體驗著人生的樂趣,實現著人生的價值。教師正是在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否定過去教學經驗的過程中、沖動中,實現著教學藝術的磨煉與提高。沒有這種人生的沖動與生命的激情,教師教學藝術的形成就會缺乏動力。

教學藝術絕非一種簡單的教學技能,它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全面體現。我們不能僅重視訓練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師應追求一種全面、和諧的發展,只有德、識、才、學各個方面都提高了,教學藝術才能有表現的良好功力。

由此可見,教學藝術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包含著觀念體系的形成、實踐意向的形成、實踐能力的形成以及保證它們得以體現的人生態度、社會情感等品質的形成。

形成教學藝術的過程,就是教師學會把自己的經驗、理解、智慧、困惑、問題等融入到教學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更多地是一個客觀的學習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學習客觀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一定的應試性,與他們的生活,與他們的興趣關系不是很大。為什么學生對現在的教學興趣不大?教師對它的興趣也不大?這主要是教學不能很好地體現師生的經驗、師生自己的理解,不能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較好的發揮。一般而言,越是年輕的教師,教學的客觀性越強,主觀性越差。什么時候教師把自己的體驗、感受融入到教學中,而且越來越多,什么時候教師就開始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

2.教學藝術為了啥

教學充滿生命活力,教學變成學生發展的精彩活動

教師形成教學藝術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使教學變成學生獲得發展的精彩活動。只從技術、模式的層面考慮問題,教學就會死板,缺乏活力。只有當教學達到藝術的水平,它才會呈現出不拘一格、生動活潑的局面。富有程序化、技術化的教學模式,教師是可以掌握的,這在教學藝術形成的初期是不可缺少的。但當教學藝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就應突破教學模式的束縛,靈活機智地去把握教學。從無模式到有模式,再從有模式到無模式,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

優化教學認識方式,影響課程運行的價值

教師形成教學藝術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優化教學認識方式,它直接影響著課程運行的價值。教學過程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但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去挖掘,教學藝術在于在教學中把課程資源挖掘到最充分的地步。教學中,一個班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為課程實施做出貢獻,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掌握教學藝術的教師可以從教的方式探求實施課程的最優方式。從教學歷史進程來看,人們一刻也沒有放棄過對最優的教學認識方式的追求。教學模式的產生是人類追求最優教學方式的結果,即一種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最優化教學方式。這種做法容易產生教學方式方法研究中非此即彼的對立,會形成許多偏頗。因此,我們要鼓勵教學認識方式的多樣化、多元性探索,廣大教師應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進行探索。一是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認識方式,二是要從實踐中提煉富有創新的教學經驗。一個教師一輩子只靠一種教學方法“包打天下”是行不通的,因為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教師自覺掌握各種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運用自如。同時,教師應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中進行綜合優選或進行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教學藝術的形成過程既是形成各種有效教學方法的過程,也是對教學方法進行重組改進的過程。

3.教學藝術因為啥

人的可持續性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必然要采用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對傳統的發展觀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可持續發展包括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人的可持續發展兩個方面。人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為了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許多人對自己的前途缺乏系統的規劃,沒有長期與近期的發展目標。人應當從態度上“拒絕平庸”,為自己的發展設計好藍圖。

其次,要有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受傳統影響,許多人總是把人生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學習——吸收階段,第二階段為工作——謀生階段。人們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學習任務以后,一般很少繼續學習。許多人僅僅把工作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這種境界是比較低的。

再次,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許多人把個人的發展定位在個人功利的獲取上,而沒有把它社會化為一種體現個人生命價值,實現人格完善的途徑;還有一些人在發展中不注意身心健康,只考慮今日的發展,不考慮明日的發展,從而不能實現一種可持續性發展。教師不僅是文化科學知識傳播的主體,同時也是文化科學知識創造的主體,這就要求他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實現自己的長期、不斷發展。

教學藝術形成的過程就是教師使自己的整體素質獲得不斷提高的過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教學藝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教師專業化理論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缺乏正確的專業意識,這是其教學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使教師形成正確的專業意識,有利于他們提高教學水平,這是教學藝術形成的前提。因此,教師專業化理論是教學藝術形成的重要的理論基礎。

近一兩年,教師專業化在我國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專業化”成為教師教育領域普遍接受的一個術語,或者說已經成為教師教育中的核心概念。教師專業化為我們探索教學藝術形成設立了必要的學術背景。只有承認教師是一個專業,教師教育需要專業化,才能使人們去鉆研教學的奧秘,探索教學規律。這種探索不僅是在科學的角度,而且是在藝術的角度進行的。

4.教學藝術咋形成

教學藝術形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對象的過程,它需要一個支持探索,鼓勵創新,你追我趕的學術氛圍。科研興校作為一種學校發展的理念與策略,抓住了“學校發展的本質是教師的發展,教師發展需要科研”這一關鍵,因而,教學藝術形成的基本氛圍是科研興校。科研興校是指通過廣大教師的科學研究,尤其是教育科學研究,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從而實現教師發展、學生發展與學校發展三位一體的目標。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提出了科研興校的辦學思路。

錢偉長先生曾說,教師必須搞科研,這是培養教師的根本途徑,不搞科研,忙著捧書本上講臺是上不好課的,因為你沒有自己的觀點,不會選擇內容。今天,我們不僅要提研究性學習,而且要提研究性工作。因為我們面對的工作、局面越來越復雜。不研究工作的性質、工作開展的過程、工作計劃、工作組織環節、工作評價等問題,我們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教學是十分復雜的活動,是對人的一種工作,教師只有研究教學,研究構成教學的要素,才能把工作做好。研究性工作是教師形成教學藝術的關鍵。

科研氛圍不只是由學術大家來營造的,它主要取決于在普通教師身上生發的一種科研活動與激情。不能小看構成文化氛圍的這種活力,這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這種富有活力的科研氛圍當中,教師的智力勞動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這種生生不息的科研氛圍,正是教育名人輩出的希望之所在。在科研興校過成中,我們應當對于構成科研氛圍的活力給予必要的重視。

教師要正確認識教育科研對自己發展、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努力把自己的工作變成研究性工作。首先要結合自己工作的實際,選好題,然后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

5.教學藝術三策略

行動研究

所謂行動研究法就是創造性地運用理論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一般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教師運用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行為,并不斷反思自己的實踐行為,從而獲得自身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的同步提高。在實際操作中,行動研究一般是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

教學藝術形成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對理論運用的自覺性、經驗的積累以及經常的反思與總結。傳統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是經驗主義的教學法,缺乏理論運用的自覺性。許多特級教師成功的經驗表明,教師要形成教學藝術,就必須學習并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因此,行動研究法在教師形成教學藝術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習理論是應用理論的前提,教師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業務提高主要指學科知識的提高。但有關研究表明,教師的學科知識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是低相關的態勢。而教育理論卻是教師普遍缺乏的,它是教師教學活動賴以順利開展的條件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在教師教學藝術形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主要包括:理念性知識,主要指教師的現代教學觀;策略性知識,主要指教師設計、組織教學的知識;相關性知識,如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程序性知識,如現代教育技術等。

反思性教學

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也意味著他們應具備一定的實踐理性,即善于對實踐問題進行一定的理論思考。實踐理性是教學實踐主體主體性精神的充分體現,即教師在實踐與理論兩方面都表現出了很強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實踐主體只有不盲目、有計劃,才能在教學中表現出一定的理性。理論的理解靠理性,理論的產生也要靠理性。理論主體在一定的理論理想的鼓舞下,去掌握理論,去創造理論。實踐主體在理性的自覺行為中,去踐行自己的理論。當理論與實踐統一在一個主體身上時,理論與實踐便出現了很好的契合。與純理論思考者不同的是,實踐性思考者內涵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它是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結合中去完成社會使命的。對于他們來說,理性是實踐的開始,也緊伴隨著實踐。實踐結束了,理性有可能還在延續。他們是在理論與實踐中創造著自我,實現著自己完美人格的發展。教師在形成教學藝術的過程中,要增強自己理性的反思意識與能力,應具有創造性地運用教育理論的意識與能力。擴大教師的教育視野與理論胸懷是培養他們反思意識與能力的前提。

群體研討

在教學藝術形成中,必須形成教師共同參與的培訓制度或模式,要營造良好的研討氛圍。群體勞動效應,即教師在積極上進的群體中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向上的行為。教學藝術形成問題,不能孤立地從單個主體的角度去考慮,而應當從群體教師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在群體中,教師才會你追我趕、互相觀摩,共同提高。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小學,在一個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校長的帶領下,積極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探索,一批教師的教學藝術在逐漸形成,產生了像劉可欽等這樣在全國有影響的青年教學專家。

群體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個體教學藝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在現代社會,任何個體教師教學藝術的形成不能不受到其他教師教學藝術表現方式的影響。即使是著名教師教學藝術的形成也離不開這種方式。魏書生出了名以后,應邀四處講學,他在給別人講教學之道時,他自己未必都是輸出,而無輸入。首先他在給別人講解時,他的思路更加理清;他對自己的理論更加充滿自信,聽眾就是他的理論的最好驗證者;同時,別人意見的反饋對他又是一個很好的啟發,這是進一步完善自己理論的一個重要機會。

(王升,教育學博士、教授、石家莊師專副校長;劉曉鵬,副教授,石家莊師專外語系主任)

本文學術看點

教師要有不斷否定自己過去經驗的沖動

我們不能僅僅重視訓練教師的教學技能

掌握教學藝術,需要形成教學智慧

把自己的體驗、感受融入教學可成為藝術

讓教學充滿活力,讓教學更加精彩

從技術、模式層面考慮問題,教學死板,缺乏活力

教學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挖掘

一個教師一輩子只靠一種教學方法“包打天下”,行不通

人應當從態度上“拒絕平庸”,為自己的發展設計好藍圖

僅僅把工作作為謀生手段,境界比較低

不搞科研,忙著捧書本上講臺是上不好課的

不僅要提研究性學習,而且要提研究性工作

研究性工作是形成教學藝術的關鍵

教學藝術形成需要對理論運用的自覺性、經驗的積累以及經常的反思與總結

傳統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是經驗主義的教學法,缺乏理論運用的自覺性

應該擴大教師的教育視野與理論胸懷,促進反思(蔣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