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
時間:2022-09-01 10:09:33
導語:“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
1.1中國經濟發展迅速
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在16年的時間里,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從GDP貢獻率來看,2001年,中國實際GDP對全球貢獻率為0.53%,2015年上升到24.8%;中國對全球實際GDP增長率的拉動度,從0.03%上升到0.6%。這說明,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比較迅速的;從國內來看,近15年間,中國人均GDP持續增長,2016年,我國人均GDP達到53871元,增長比率為6.4%,超過世界大部分國家。國家經濟迅速增長是貨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之一,只有國家經濟穩定、發展快速,與貨幣國際化相關的其他條件,如貿易發展以及金融發展,才更有可能實現。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2中國貿易規模發生明顯變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在于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通用貨幣,目前,世界貿易通用貨幣除了美元之外,還包括歐元、日元等,縱觀這些國際貿易中的通用貨幣,其國家或經濟組織,都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本國的貿易規模和貿易方式,均在世界先進水平之列。在中國貨幣國際化進程中,貿易規模的擴大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國貿易不斷發展,貿易方式和貿易結構顯著改善,機電產品成為出口主力。2016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7.98萬億元,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7.7%,相較于2012年增加了6.96個百分點。一般貿易比重不斷提高,加工貿易比重有所減小。2016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3.39萬億元,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5%。2009~2016年,一般貿易占比提升了6.8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證明,我國的貿易規模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初具貨幣國際化所需要的條件。
1.3中國金融市場逐步完善
貨幣作為金融活動中的重要工具,其價值和穩定程度、可用性最終表現在金融市場的發展方面,而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為貨幣的增值、貨幣匯率的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這些都是人民幣國際化所必需的條件。我國經濟發展受政府的宏觀調控影響,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也同樣受到管制,人民幣貶值速度緩慢,相對堅挺,與金融市場結構變化慢有直接的相關性,也就是說,金融市場變化慢,對人民幣影響小,已經成為保證人民幣穩定的條件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貨幣要參與對外貿易和全球金融,則國內金融市場應與全球金融市場逐步接軌。盡管我國政府對國內金融市場仍持穩定的管控態度,但金融市場已經在一定范圍內日趨完善,以東南沿海貿易區尤為明顯,自貿區的開放使金融行業逐步與國際接軌并達到同步,以這種方式考驗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地位,也為全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發展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2.1“一帶一路”建設打開人民幣需求市場
“一帶一路”經濟建設由中國政府提出,旨在以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為號召,積極發展東南亞和東北亞區域內的國家間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各國經濟貿易和文化的溝通。“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迅速發展。2015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占“一帶一路”貿易總額的12.27%。中國已經成為東盟十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進出口貿易額占東盟十國貿易總額的17%。人民幣作為雙邊貿易計價貨幣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和融資需求持續擴大,使得人民幣國際化獲得了長足進步。從根本上來講,“一帶一路”的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一個專屬的國際貿易市場,以中國為主導的沿線國家間經貿發展和文化交流,勢必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2“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國家經濟發展和貿易發展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條件,對于中國來說,大力發展國內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大力發展東北亞經貿合作、開放上海為自由貿易區,提出“一帶一路”的經濟文化建設路線,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從各項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國家發展目標和發展政策上來看,“一帶一路”的指向性和針對性更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效果更好。首先,“一帶一路”是區域化的國際經貿、文化發展構想,較之東北亞區域經貿合作,“一帶一路”包含的國家更多,向外的經濟輻射更廣;其次,“一帶一路”作為對外貿易的發展策略,較之自貿區的建設,其靈活性更強,貿易范圍更廣泛,經濟活動對內的輻射范圍更大;再次,“一帶一路”作為中國主導的國際經貿合作活動,使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主體地位更明確,也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出口。綜合來講,“一帶一路”能夠促進中國經濟、貿易的全面發展,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2.3“一帶一路”建設為金融市場國際化提供條件
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條件之一是金融市場國際化,“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金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空間,并使中國金融在這一空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是一個良好的金融市場化的前提條件;此外,“一帶一路”建設中,東南亞國家和東北亞國家與中國間的貿易壁壘打破,金融市場勢必也會同時開放,國家間的金融環境一致性更強,更有利于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3.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措施
3.1進一步提高中國經濟實力
人民幣在購買力、應用范圍方面,已經初具國際通用貨幣的特征,盡管中國努力參與世界經濟建設,但人民幣始終未能占據國際通用貨幣中的重要席位,這與世界貨幣美元對人民幣的打擊直接相關。美國對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的鞏固手段,以打擊具有競爭力的其他國家貨幣為基礎,歐元因為有歐盟經濟的強力支持,抗美元打擊性較強,但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目前僅有中國國內經濟。所以在中國金融外部吸引資金有限和經濟不夠強大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應致力于腳踏實地。盡管這幾年中國GDP增長速度有所放慢,但相比較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仍然還是以較快的水平在增長,人民幣國際化在擴大國內經濟規模尋找支撐的同時,國內的經濟狀況也是不可忽略的,力求做到經濟結構合理、物價水平穩定進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應著重對外貿易對國內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以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為主要目標,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3.2提高國際貿易能力
要在貿易計價貨幣選擇上擁有主動權,必須具備強大的貿易競爭力。然而,我國貿易大而不強,議價能力較弱。從“量”上看,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從“質”上看,在出口產品附加值、貿易競爭力和定價權等方面,中國距離成為貿易強國的目標仍然有一定差距,任重而道遠。突出的問題是我國創新能力較弱,出口產品處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低端,多為低附加值產品,缺乏自主品牌,可替代性強,對價格變化敏感,缺乏貿易談判定價能力,缺少計價貨幣選擇的話語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高我國的貿易能力,是人民幣國際化之必需。在貿易形式上,除了傳統的進出口之外,金融活動也必不可少;在貿易產品上,中國應致力于國際品牌的建設;在貿易細節方面,中國應仔細推敲產品的質量檢驗標準、生產流程以及相關的貿易壁壘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逐步使中國成為“一帶一路”區域內,占據國際貿易主導權的國家。
3.3放松匯率管制
貨幣匯率是影響貨幣使用范圍和使用頻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但這種穩定是針對其他國家匯率,并受到央行強力管制下的匯率情況。政府行為使人民幣匯率免受市場經濟的波動影響,但一旦進入全球貿易市場,政府對人民幣匯率的管制力度勢必下降,則人民幣本身的匯率穩定程度存在著一定危險。因此,我國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要加快匯率市場化,使人民幣匯率擁有強大的市場適應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穩定和平穩匯率,才能夠真正提高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使用信心。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帶一路”經濟建設中必要的進程。人民幣匯率要達到在市場條件下的穩定,就要放松政府對資本項目的管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依照“先非居民的境內交易后居民的境外交易,先一級市場后二級市場”的原則,對各個項目的管制進行放松;直接投資的項目和實體交易在放松管制名單的首位,金融機構、跨國借貸在其次,根據這兩者放松后的金融市場變化和貿易狀態以及人民幣的使用程度,考慮是否放松證券和固定資產市場。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利用“一帶一路”的優勢,大力發展經濟建設、推進國際貿易發展、放寬匯率管制,對人民幣國際化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楊飛 單位:北京合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劉東民.中英金融合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J].銀行家,2017(03):102-103.
[2]張彬.“一帶一路”進程中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7(06):125-126.
- 上一篇:人民幣跨境流通經濟效應分析
- 下一篇:人民幣貨幣掉期發展研究